我常常想,科研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而自從上大學后,真正接觸到科研之后,我才明白,科研素養的養成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思維的鍛煉,不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人文研究,其根本在于教會我們辯證地看待這個世界。長大之后才認識到這一點的我,回想著我兒童時期經歷過的科普知識真是寥寥無幾,現在再反過頭來看我三年級的妹妹,雖然國家大力推行“科技強國”,但其實對兒童科學素養的培養仍是不足的。兒童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發展階段,兒童教育成了家長教師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兒童發展的時期給以適當的良性刺激,對其身心健康有著巨大的推動最用。兒童在心理發展中人格結構處于本我階段,是最原始最本能的層面,受快樂原則的支配,在兒童的教育中,如何使兒童在學習與休閑合理分配,這就需要科學素養的培養。
那么什么是科學素養?一般來說,科學素養包括三個部分,即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對于科學研究過程方法的了解,以及理解科學技術對于社會和個人的影響。現如今,大多數學校都已經重視起兒童科學素養的培養,開設了很多科學實驗室,培養室等,利用班會課程、實踐課加強兒童科學知識建設。觀看動物遷徙紀錄片、觀察三棱鏡在直射光下形成的七色光、研究蠶破繭成蝶的過程等等,毫無疑問,國家已經重視兒童的科學素養的培養。科學素養的建設不僅是對個人人生階段教育水平的提升,還是對國家對社會教育水平總體情況的質的飛躍。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家庭經濟條件的優越,接受的教育層次也相對較高,學校和家庭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水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工薪家庭的孩子所在的環境不足以提供這一點。
在我國,我們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題海戰術”這一現象。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學校為了升學率、為了知名度,為了考試和專業知識競賽,讓學生瘋狂刷題,號召“多做,多練,成績才會上去。”他們往往輕視了科學素養在兒童教育的地位,科學素養的培養是教師對兒童進行科學教學的根本任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面對晦澀難懂的教學知識,如何使課程更生動有趣?這就需要科學素養。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如情景教學、研討式教學等,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觀看相應的圖片、音頻,更直觀的與主題內容相接觸,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興趣,使教學過程科學化、生活化、社會化,給學生不僅僅是視覺與聽覺的震撼,可以是嗅覺、味覺等多個維度,多個方面。
2015年,我國參加了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根據此項報告顯示,我國學生的科學素養在近70個國家中,名列前茅。但細看評估報告,就會發現:我國參加評估的學生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和廣東。而這些地區幾乎可以稱為我國最頂尖的教育地區,擁有著優秀的師資力量和先進的教育資源。那么如果沒有學生在這些地方接受教育,也沒有擁有如此優異的外界因素支持,我們怎樣來提高兒童的科學素養呢?
在很多學校,教師、學校都已經開始注重兒童的科學素養的培養了,只是光靠學校教育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現如今,有很多老師布置給兒童課外作業是養蠶,或者是養花,告訴學生們要觀察生長情況寫觀察日記,試圖使兒童在培養新生命的過程中,從而來進一步使兒童更直觀更生動的學習科學知識。教師的初衷是好的,設計既精心有趣又具有典型科學教育意義。但是,往往最后的結果是從學生養殖變成家長養。問題出在哪里?該如何培養兒童的科學素養?
一、細致具體的科學指導
兒童作為發展中的個體,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他們的身心健康還未發育完全,如果單單只跟他們說觀察蠶的生長情況,寫觀察日記是遠遠不夠的。兒童對動物的認知還不足夠,該怎樣寫?多久觀察一次?寫什么?怎樣衡量蠶寶寶的生長?都是并不具體的,兒童不明白,自然就忽略了科學觀察本身的重要性和意義,最后還是向家長“呼救”,淪為家長養蠶。而很多家長也無法正確理解老師作業的本身意義,只當是完成任務,最后這項觀察任務潦草收場。如何培養兒童的科學素養?教師授予兒童知識,家長營造了兒童的生長氛圍。因此,教師、家長兩者的教育都不可懈怠。先要使向教師、家長樹立起兒童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尤其是家長這方面,使得家長在對兒童的書籍、電影電視劇、講座以及日常中,更多的授予科學和兒童感興趣的積極向上的知識,普及基本的科學知識,協助完成簡單安全的科學實驗,使兒童一邊學、一邊玩、一邊做實驗,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素養的養成。在新課標的影響下,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地位,對于兒童的教育教學,起到導向作用,我國的教育從注重成績方面向素質教育進行轉變,利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兒童增加了學習的興趣與投入性,還加深科學概念的理解,這在兒童心智發展的過程中也極為重要。
二、科學培養的場所選取
我們知道,充分開發我們周圍的自然資源對兒童的科學陪養也是至關重要的。公園、廚房、博物館、世博園、田野。都有著書本之外更重要的科學教育資源,作為科學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打破常規課本知識的“禁錮”,“拆除”教室的圍墻,讓兒童從書本之中解脫出來,把學到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技能在實踐中得到揮發,把科學價值更好的運用出來,將死板的知識論有效遷移,為兒童的智力更合理的利用開發。
第三、注重兒童獨立思考,創新能力的培養。
張華在《世界是我們的課堂》一書中說到“所謂科學素養,不是怎樣學科學、怎樣考高分,怎樣應付期中期末考試,怎樣給家長看滿意的成績,而首先是學校及家長一起,呵護孩子的科學信仰與探索精神。”很多家長認識到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一看到孩子愛涂涂畫畫,就幫孩子報了興趣班的時候。剛開始,孩子確實很喜歡,超乎家長的想象,但好景不長,轉折也隨即而來,孩子開始一次次地不想去上,為了那些交了不退的學費,家長又是哄又是騙,才讓孩子繼續上了幾次。面對這一情況,很多家長會覺得無所謂,因為孩子來這里就是學畫畫而已,往往卻被人們忽略了這一理念背后的一切連鎖反應。其實比起技法,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持續畫畫的習慣培養和氛圍,老師對整個班氛圍和行為的把控都極為重要。無論是科學素養,美術素養,藝術細胞素養,知識素養還是其他什么素養。其核心都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識,能過通過多少考核。而是培養兒童對這一領域的信仰和好奇心,兒童可以獨立思考勇于創新,不再拘泥于課本中死板固執的思想見解,對于異議的事物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好的教育應是全面發展的,只有健全和優質的人格,才能贏得未來,而這些需要家長和學校一起,引導孩子自主探索創新,培養孩子科學素養,灌輸正確的觀念,讓孩子全方位發展。
在科學素養培養過程中,遵循兒童連續性、階段性的心理發展,循序漸進,靈活應變。在授予書本知識時,可與自然相結合。比如,在講到春天美景時,光靠書本上的詞語和語句,學生無法直觀感受,什么叫草長鶯飛?什么是鳥語花香?教師可因勢利導,可以讓學生帶著書本,在操場樹蔭下教授,把書本知識的教育設計與科學生活相滲透,優化兒童潛在學習因素。總的來說,兒童科學素養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僅是對兒童自身個體心理發展過程,對于成長也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在人生道路上也起著舉足輕重的指引作用,為家庭、為社會、為祖國的建設創造,提升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只有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我們才是更好的養育著“祖國的花朵”。
作者簡介:
張曉宇 (1999-)女,漢族,山東省聊城市,南昌大學,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