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迅猛發展,成績顯著,四川農村教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國初期,農村教育的落后狀況是今天難以想象的,今天農村教育面貌的改善,也是曾經想象不到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中國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靠人才,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雖然現在我國推行了農村教育優惠政策,如“兩免一補”,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戶籍制度的改革等,但是如何讓這些惠農的教育制度和政策真正地發揮作用,是教育研究界不斷探索和思考的問題。從教育學的角度講,受教育者才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只有面向受教育者才能實現教育目的;從教育史的角度講,受教育者是教育歷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走向受教育者才能真實再現教育歷史活動的真實圖景。本文從受教育者的視角出發,以口述史為依托,追尋20世紀50年代的四川省南充市的教育發展狀況,并且選擇部分方面與現今的教育進行對比,表達筆者本人的思考和看法。采用口述歷史的方法,是為了使普通農村的受教育者參與到教育史的創作中,希望通過他們對自己個人教育經歷的敘述以及對教育對他們的影響的講述,折射出共和國農村教育的發展軌跡。
一、口述者介紹
口述者王希(化名)于1944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的一個小鎮。家中兄弟姊妹共四人,排行老三,是家中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人。大哥小學五年級輟學外出打工;因家里經濟條件約束,二哥于初一輟學,幺妹只讀了小學。王希在校成績優異,1951年入學小學,1962年高中畢業,后成為一名老師,在鎮上從事初中物理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舊中國的教育事業非常落后,而且帶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色彩。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新中國的教育事業百廢待興,全國約有5.5億人,文盲率高達80%。口述者的受教育時間剛好處于建國初期,且從小學到高中,教育經歷比較完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建國初期當地的教育發展歷程和特點。
二、師資力量今昔對比
縱觀現在的教育水平和師資力量,與建國初期簡直差異甚大。根據口述者的描述,當時的小學老師僅初中文化水平,或者部隊轉業的文化干部來教小學,甚至還有高小(5、6年級)畢業后進修半年速成就可以進小學任教。初中老師是高中文化水平,或者專科。直到高中,才有各地的大學生來教書。
讀小學的時候,當時老師是各地調來的,解放初期大家都沒啥文化,凡是初中畢業就可以去小學教書了,還有的老師是部隊轉業的文化干部。小學的語文課就是用四川話講古典故事,寓言故事那些,數學就是教乘法口訣。不過那個時候的老師教得還可以,很認真負責。那個時候教師晚上拿著話筒連聲廣播,宣傳知識。為了響應“掃盲”的政策,還要辦夜課班,給那些貧下中農上課,教他們認字。
當時初中的老師有些是高中學歷,有些是專科。我那個時候也是高中學歷教的初中。初中的語文課老師就用普通話了,這個時候就開始學拼音了,小學是不學拼音的。
高中的老師就是大學生了,有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當時教我們化學的老師最厲害了,大家喊他“廖博士”。班主任是教物理的,教得也很好,而且那個時候很重視高三,初二的要幫助高三,把初二的老師調來輔導高三的,初二的學生還要給高三的學生洗衣服。
當時的師資力量確實薄弱,教師也比較缺乏。建國初期,認識字的人都很少,更別說找誰來教書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縮短教育周期,讓小學畢業的學生,經過1到2年的培訓,再回到小學教書,稱之為“初師”。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教育的師資力量是比較薄弱的,教師的短缺現象是極為嚴重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大力發展中等師范教育,也就是“中師”,就是學生初中畢業以后,經過2-3年的師范專業的教育,就直接分配的中小學當老師。
三、家校關系今昔對比
家校關系在教育關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學生把家長和教師聯系到了一起,學校生活占據了孩子們青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光,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種特殊的關系“家校關系”。家校關系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古代社會的私塾辦學,作為開設于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以儒家思想為中心,“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注重綱常倫理。現代社會以公辦學校為主,強調以人為本,突出人性化和個性化,注重因材施教。可見,不同的社會背景,由私塾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變,身份、認知和參與度都截然不同,現在的家校關系延續了原有歷史特征外,更呈現出其獨有的特點,這也是家校矛盾產生的時代背景。現如今,家校矛盾成為一種或普遍的社會現象,而在五十年代,那時的人都非常尊重知識,也都很敬重老師,家長和老師的關系非常融洽。
那個時候家長對老師很尊敬。因為以前地方很小,老師住在學校附近,家長趕場都能遇到老師,所以家長對老師也比較熟悉,有的時候家里殺了豬還要給老師送點豬肉,還會送菜給老師,幫著老師擔水、擔煤炭等,在路上很遠家長都會給老師打招呼。當時大家都比較重視文化,因為解放前都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所以家長都比較尊重老師,那個時候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都很融洽。
可見,當時的家校關系十分和諧、融洽,老師和學生關系好,家長和老師的關系也不錯。因為建國后期,人民越能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在學校好好學習知識,改變家庭條件,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當然值得尊重。但現在,家校矛盾層出不窮,老師和家長的關系變得緊張。近年來,家校矛盾在網上沸沸揚揚。雖然事件最終都能得到妥善處理,但所反映出來的家校關系仍然值得反思和討論。在近二十多年的教育體制變遷背景影響下,教師與家長和社區的關系越來越褪去熟人社會關系這一關系層次,只剩下更顯正式和職業性的教師與家長關系。家長與老師的距離越來越遠,不再像以前抬頭都能遇到那樣親熱,這樣一種思維得到固化:家長能夠跟老師見面,大多數情況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犯了事被叫家長。所以家長很害怕見到老師,害怕被老師批評。
結語:
在中國農村生活和勞作的大多數人都是農民,但把農民作為一種職業,則是生活在農村的人們不得已的選擇。在采訪末尾,王希說對自己的受教育經歷還是比較滿意的,感謝自己當年選擇了讀書。回看身邊沒有選擇讀書,或者由于家庭原因沒辦法繼續讀書的同齡人,大多回到了家鄉務農。在農村,受教育者如果不能通過接受教育真正離開農村獲得社會地位的提升,他們就只能淪為農民。教育成為了受教育者實現社會地位提升的唯一途徑。在他看來,教育不僅提升了他的社會地位,還使他對新事物接受和學習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得到提高,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也更加清楚。
作者簡介:
王堯(1998年11月),女,漢族,四川省南充市,學歷:教育碩士在讀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