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生涯階段是個體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選擇未來人生發展方向的關鍵期。所以不僅要從升學的角度來思考,更要從培養人的角度來考慮在成人以前應該得到什么。而高中生因經驗的缺乏,對自我認知不足,決策有偏差,所以在選科時也存在不夠理智的情況,進而影響未來人生規劃,因此基于生涯規劃的角度指導高中生選科是高中生涯規劃的一個重要環節。
關鍵詞:生涯規劃;高考改革;選科、自我認知。
高考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教育制度,是選拔高校新生的主要途徑,因為高考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使得高考成為我們全國共同追求的目標。為保證高考的有效性和時效性,江蘇省高考制度的改革既是對歷次高考改革的延續,同是也是對為解決高考一系列問題的整體性突破。高中生正處于成人前期,認知能力有了顯著發展,意志過程的理智性明顯提高,自制力和獨創性較強,但他們的人格和認知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發展。面對江蘇省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全面實施,江蘇省的選科政策對高一學生來說又是一項難題,如何選科就是我們高中生面臨的第一次重大選擇,在此階段我們就要規劃自己未來發展方向和成長道路,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
一、了解自我,做好自我評價
查閱文獻發現,有研究表明41.32%的高中生對自主選科感到茫然,從生涯發展的角度來看,高中階段處于生涯探索初期階段。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日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幫助學生從自我探索,自我認知,開發潛能的角度來思考未來想要做什么,如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主動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他們的潛能,是學校教育的職責。如何讓高中生更好的發展自己,是我們在教育中越來越重視的問題,不能局限在成績方面,忽視了學生的成長和對人生的長遠規劃。
(一)科學自我認知
根據以往的研究,我們發現高中生的各類科目成績、推理能力、人格類型、認知風格都會影響其科目的選擇。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指導其進行科學合理的科目選擇。查閱文章發現很少有人涉及相關的研究,因此本人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研究高中生的選科,不僅僅是促進了心理學在教育事業的應用,更是為新高考科目選擇提出了策略和建議。查閱發現劉寶劍在2015年最早對高中生科目選擇意向的現狀進行了實證調查,發現超過70%的學生高一下學期就有了科目選擇,而他的研究發現選擇化學學科的人數較多,與江蘇省選化學人數較少有顯著差異。而杜芳芳和金哲在2016年從學生科目選擇能力和新高考改革的態度方面出發,對此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有了解過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即使她們總體上對高考改革都持贊成的態度,但在面臨選擇時仍然有壓力和緊張的情緒,他們選科時受政策因素、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因素的影響。
認知風格因素是影響高中生選科的一個心理因素,場依存性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社會學、人文學、語言類、社會工作和教育類的領域,而場獨立性的學生更適應自然學、醫學、實驗心理學、工程學等理科領域。而人格也是影響學生選科的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個體生涯輔導了解人格類型
國外已有研究表明, MBTI人格類型與科目選擇之間的有著密切關系,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專業傾向等做綜合分析,在高中的高中選科中有指導意義,適用于新高考形勢下高中生的選課選科,與此同時還有霍蘭德職業測驗,文科興趣測試等等都可以幫助高中生更好的做出選擇。在選科前也可以運用MBTI人格類型測試幫助學生進行能力傾向,職業傾向和價值觀的評估,當然此類測驗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會更加科學,因而將此測驗用于高中生進行選科的工具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發現選擇某些學科的常見人格,對于探索高中生選科有積極的影響。
二、運用策略選擇高考科目
(一)提前了解政策
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生涯選擇,為了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江蘇省提出了 3+1+2選科模式,但是很多學生只看到眼前科目的難易程度或者跟風做出選擇,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適的選擇,這是高中生涯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因此在選科前還需要了解未來職業需要哪門科,高校在專業選擇時需要哪門學科等等,這些政策都是選科時需要關注的。
(二)豐富生涯體驗
高考改革的一個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提供學生更多的自我選擇權利,但是如果學生沒有體驗過,那該如何進行選擇呢?學生所看到的專業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樣子,如果盡可能更多提供生涯體驗,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能力和學科愛好,那么學生可以進一步根據自身特質選擇感興趣的職業。比如在學生不同年級設置不同的課程,高一針對“自我認知”設置生涯體驗,高二針對“職業體驗”設置生涯體驗,高三針對“大學在校生的采訪”設置生涯體驗等等。
三、高中生涯規劃應對措施——學科融合
(一)高中課堂中進行生涯規劃教育
我國現階段,“唯分數論”現象比較明顯,學生過多的分數壓力,因為只看成績而忽略了自身的興趣愛好。很懂學生在大學前都沒有接觸過生涯規劃知識。教師作為學生的教育者,不僅僅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生涯選擇也與教師密切相關,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同學科教師也可融合生涯知識,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更可以提供一些案例讓學生主動提高未來的職業意識。
(二)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進行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不是片面的,單一的教育,它是一個有機整體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一起參與。家長可以通過熱門專業和就業率來幫助孩子進行文理科的選擇,有些專業看起來很熱門,但是五年后情況如何,這些都是需要評估的。在學校中多舉行幾次實踐活動和夏令營活動,在活動中也可以學習到自己從未接觸的領域。一些用人單位也可以與學校建立多方合作,為學校提供實踐基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提前規劃自己的未來,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發揮自己的潛能。
因此,運用生涯規劃的角度幫助高中生選科有很重要的意義。高中生如何選科,高中生選科趨勢,影響高中生選科的因素,高中生在選科時遇到的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正是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如何引導學生合理選擇高考科目意義重大,不僅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學習計劃和未來的職業規劃,它還關系到高中生學業目標的實現、大學專業的選擇和未來職業發展,影響著新高考改革的順利推進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同時也是在為學生能在個性上發展的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不僅為此提供了新的思想,也有助于做到因材施教和進一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行甜甜, 張利榮.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重新思考[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 2020(3):69-71.
[2]趙偉濤, 盧彥會, 張嵐. 生涯規劃教育對高中生科學選科的指導意義[J]. 考試與招生, 2020, 000(001):P.11-12.
[3]張軍峰. 基于生涯規劃理論的高中學生選科指導[J]. 新智慧, 2019, 000(020):P.26-26.
[4]張敬俠. 新課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J]. 山西教育(管理), 2017(7):15-16.
[5]朱久良.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7, 000(028):43-44.
作者簡介:
周清(出生年月—1993年6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安徽省池州市,職務/職稱:教師,中小學二級,學歷:研究生,單位:常熟市海虞高級中學,研究方向:心理學。單位省市: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郵編: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