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網絡平臺作為連接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橋梁”,其在網絡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同時,網絡平臺作為網絡社會的重要參與者,其承擔的法律義務與法律責任也不斷發生變化。本文擬對網絡平臺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進行綜合分析,討論其違反義務應承擔的主要責任,探究相關責任的解決方式,以實現平臺治理的完善和發展。
關鍵詞:網絡平臺;法律義務;法律責任;平臺治理
一、網絡平臺簡介
網絡平臺,或稱網絡交易平臺、電子商務平臺,其名稱和定義是在我國《電子商務法》出臺后才得以確認的。《電子商務法》將其定義為:“在電子商務中為交易雙方或者多方提供虛擬經營場所、交易撮合、信息發布等服務,供交易雙方或者多方獨立開展交易活動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筆者認為,網絡平臺,簡單的說就是指通過互聯網技術搭建一個網站或者是APP,通過提供內容等服務,促進雙方或者多方的需求平衡。
我們知道,網絡平臺并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法律概念,而且單純的平臺只是網絡技術的產物,是無法真正承擔責任的,所以我們在本文所討論的網絡平臺的義務與責任,其實是在討論網絡平臺服務提供者所應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因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熟悉網絡平臺這一概念,故在本文中,我們統一使用網絡平臺來進行闡述,但其實不論是義務或是責任,都應該歸結在平臺背后的人或組織身上。
二、我國網絡平臺義務來源及主要內容分析
民事義務是指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而為一定行為或不得為一定行為的必要性。根據義務發生的根據,民事義務可以分為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網絡平臺的義務來源,主要是平臺與平臺用戶或者平臺內經營者之間簽訂的服務協議,其性質屬于合同法律關系,所以平臺應承擔的具體義務類型可以分為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
(一)網絡平臺的法定義務
法定義務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而產生的義務,網絡平臺的法定義務主要來源于平臺與消費者或平臺內經營者之間的合同法律關系,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種:
1、信息披露義務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的規定,消費者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等信息的,消費者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這就是網絡平臺信息披露義務的來源。當然,基于對用戶信息以及個人隱私的保護,筆者認為,網絡平臺的信息披露義務的履行需要滿足以下條件:①需要網絡用戶的權益遭受侵害;②需要提交證明侵權的初步證據;③需要受害人向法院起訴或者提出申請;④需要滿足被告對于隱私保護的最低要求。
2、合理注意義務
網絡平臺的注意義務在《電子商務法》和《侵權責任法》中都有規定。根據《電子商務法》第42條規定的“通知-移除”規則可知,當知識產權人的知識產權遭受侵害時,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有義務及時配合被侵權人提出的要求,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從而防止損害擴大,同時,網絡平臺還將通知轉給平臺內經營者。《侵權責任法》第36條也做了相關規定。不過前述兩款規定,網絡平臺的注意義務均發生在已通知階段,在此之前的交易階段,網絡平臺是否還承擔相應的注意義務,法律并未明確規定,但是如果平臺與用戶間有協議規定相關義務,平臺應當根據協議要求嚴格履行。
3、資質審核義務
近年來,由于網絡平臺的審核不到位而造成的侵權事件屢屢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網絡平臺的審核義務的重要性也愈發突顯出來,具體而言,網絡平臺的審核義務源于《電子商務法》第38條的規定,“對于關系到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失的,依法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平臺審核義務的對象是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和資格,包括證書、執照等。其次,針對網絡平臺的審查方式,由于其不具有相關部門的審查權限和能力,所以說只要求其進行形式審查,這樣省下的資源可以用于加強對受害人的賠付或者加強對平臺內經營者的監察,以彌補審查不足導致的漏洞。
4、安全保障義務
信息時代,網絡安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網絡平臺,其身份不僅是一個企業,還扮演著“網絡市場”的角色,因此它具有規制平臺內交易雙方行為的職能。當然,網絡平臺的這一地位也意味著它應該負有一定的安全保障義務。安全保障義務在《侵權責任法》第37條中有所規定,但是規定的責任主體表述為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本文認為,網絡平臺的經營者在網絡虛擬世界扮演的角色,與現實生活中的公共場所的管理者無異,因此網絡平臺也應該承擔該義務。
(二)網絡平臺的約定義務
網絡平臺、消費者還有平臺內的經營者作為民事主體,根據意思自治原則,所以他們之間簽訂協議中的約定義務理應也是網絡平臺應承擔義務的組成部分,當然,履行義務的前提是該義務合法。因平臺類型的不同,或者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不同平臺應承擔的約定義務也有所不同。比如,我們熟知的有淘寶的七天無理由退貨以及京東自營平臺的商品審核和配送義務等。這些義務的約定進一步的確保了消費者的權益免受侵害,所以說,如果平臺違反相應的約定義務,也應當承擔對應的責任。
三、網絡平臺責任的民事類型與依據分析
通過以上我們對于網絡平臺義務的論述可以看到,網絡平臺如果違反相應的義務,就會導致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而網絡平臺經營者作為民事主體,其主要承擔的責任形式當屬民事責任,故本文主要就網絡平臺的民事責任的類型進行探討。根據上文可知,民事義務包括約定義務和法定義務,所以網絡平臺的民事責任同樣可以分為兩類,即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
(一)網絡平臺的違約責任
網絡平臺違反合同約定的義務即構成違約責任。網絡平臺提供者有提供交易平臺,儲存和管理交易信息等合同約定的服務義務。網絡平臺違反上述的約定義務,從而造成消費者或者平臺內經營者受到損失時,排除一定的免責事由外,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除此之外,網絡平臺未履行對于消費者做出的承諾時,也應該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如京東平臺規定的“先行賠付”規則,以及一些電子商務平臺做出的“假一賠十”的承諾等等。如果其拒絕履行好先行賠付義務,消費者就有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進行索賠。當然,網絡平臺履行先行賠付義務后,是可以向造成損害的真正侵權人追償的。
(二)網絡平臺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實施侵權行為而承擔的民事法律后果。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行為應當具備違法性;其次,要有損害事實的發生;再次,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最后,要求行為人主觀存在過錯。
關于網絡侵權,不得不提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避風港”規則和“紅旗”規則。起初,這兩種規則主要被用于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然而隨著網絡侵權的研究發展,大家普遍認為,此兩者也可以作為網絡侵權的一般免責規則適用。根據《電子商務法》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同時考慮到互聯網技術因素和網絡產業發展的影響,網絡平臺的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不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是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的。具體而言,網絡平臺承擔侵權責任的主要情形如下。
1、網絡平臺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時的法律責任
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網絡平臺掌握的個人信息數量也在日益增加,但是,對于這些信息的利用和保護的規定還不盡完善,所以導致網絡平臺內的個人信息頻頻泄露的亂象。對于網絡平臺中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網絡安全法》和《電子商務法》中。綜合相關規定和上述侵權責任的承擔要件,筆者認為,網絡平臺承擔因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而侵權責任的條件如下:首先,網絡平臺對其知悉的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具有直接的侵權行為;其次,網絡平臺因侵權行為而獲取不當利益而且消費者因此受有損失,該損失可以是人身傷害,也可以是財產損失;再次,須有證據證明,消費者的損失是因為網絡平臺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所導致的,考慮到消費者舉證的困難性以及其出處在的弱勢地位,此處的舉證責任應該由網絡平臺負擔;最后,網絡平臺存有過錯,這種過錯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
2、網絡平臺違反審核義務時的法律責任
關于網絡平臺未盡審核義務時的法律責任,學界尚存爭議,有些學者認為,此時網絡平臺應當承擔直接侵權責任;有些學者則認為,網絡平臺承擔的是間接侵權責任。筆者認為,網絡平臺違反審核義務,并不會對消費者的權益造成直接的損害,但是由于平臺未盡到審核義務,導致平臺內經營者有機可乘,進而導致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比如網約車服務平臺未對平臺內的司機的真實姓名和相關資質進行審核,進而導致平臺用戶生命財產遭受損失。平臺的這種不作為行為,應當認定為幫助侵權行為,所以平臺應該與直接侵權者一同承擔連帶責任。
3、網絡平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時的法律責任
前述網絡平臺的安全保障義務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保障網絡安全、數據保存義務以及“通知-刪除”義務。首先,如果網絡平臺疏于管理,造成病毒入侵或者黑客侵襲,進而導致平臺內用戶財產等權益受損,平臺經營者應當承擔連帶侵權責任。其次,當消費者舉報平臺內經營者實施侵權行為或者向平臺投訴,要求其刪除侵權內容或者提供交易記錄時,如果平臺沒有回應或者錯誤回應,此時就應當推定為平臺知悉侵權行為的存在,其應當與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因平臺未及時回應,就擴大的損害,平臺應承擔補充責任。
四、完善我國網絡平臺治理的思考
隨著《電子商務法》的出臺,網絡平臺治理有了顯著成效。但是時代在發展,網絡世界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目前我國關于網絡平臺的義務與責任方面的法律規范相較英美國家而言寬泛,具體責任承擔以及案件適用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加強有關部門與網絡平臺的協調監管力度
目前對于網絡平臺的責任追究,大多數是發生在侵權行為發生以后,責任的歸責機制比較被動。而且,相對于主動監管而言,事后追責的難度相對也較大。網絡平臺作為網絡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如同現實中的“商場”一般,如果監管工作做得到位,很多事情都可以提前察覺,自然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這樣做更有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當然,如果僅僅依賴于行政部門或者僅僅依賴與網絡平臺單方面的監管,肯定是無法達到將“危險”扼殺在搖籃里的效果的,這就要就網絡平臺也成立專門的監管部門,對平臺內的用戶(包括平臺內的經營者還有消費者)進行定期的監督抽查,進而配合行政部門進行信息的核實,彌補網絡平臺自身審核義務的局限性。
(二)完善網絡平臺對于消費者保護的相關立法
我國立法中,對于網絡平臺的義務與責任的規定在不斷強化,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就目前而言,相關立法雜而無章,缺乏體系,這也是導致網絡侵權案件頻發的原因之一。本文認為,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強化,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于消費者保護的意識。第一,應當細化網絡平臺的法律責任,現實中網絡糾紛案件多種多樣,我們也很難預測他的變化,但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的完善和細化我們已知的責任類型并且保證我們的法律也能與時俱進。第二,我們應該調整侵權責任的舉證方式,單純依賴消費者單方舉證,對于在網絡交易中處于弱勢群體的消費者一方而言有失公允。因此,在消費者提交初步證據而提起的侵權案件中,我們可以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讓處于優勢地位,掌握更多信息的網絡平臺或者平臺內經營者進行舉證。第三,應當完善各部門法之間的連接,這樣既可以改善法律對于網絡平臺承擔責任的重復規定情形,也可以方便有關部門對侵權行為的快速歸責。
五、結語
互聯網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網絡平臺的從無到有也不過短短數載,如此迅猛的發展和變化,對于我國傳統法律制度的沖擊也是相對大的。我們在享受信息化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應該警惕已經或者尚未發生的侵權行為的威脅。本文擬就目前網絡平臺的義務與責任內容進行類型化分析,希望能為未來有關電子商務以及網絡平臺的立法完善提供些許參考建議,這也是筆者撰寫文章的初心所在。
參考文獻
[1] 曾福城.論網絡平臺的責任[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7,(6)
[2] 孫妮娜.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法律義務與責任研究[D].遼寧:渤海大學,2018
[3] 楊立新,韓煦.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法律地位與民事責任[J].江漢論壇,2014年(5)
[4] 郭靜靜.電子商務平臺的法律地位研究—已消費者保護為中心[D].北京:對外經貿大學,2018
[5] 俞凱.電子商務第三方交易平臺提供商法律責任制度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8
[6] 楊新綠.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刑事責任[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8
[7] 謝永江.論網絡運營者的網絡信息安全義務[J].汕頭大學學報,2017,(7)
[8] 孫陽.網絡平臺責任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J].海峽法學,2019,(1)
作者簡介:
趙夢迪(1998年),男,漢族,山東臨沂,法學學士,山東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