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12月以來,疫情給全民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健康成為人們共同的需要和追求,并掀起了全民居家運動熱潮。本文主要針對后疫情時期武漢市居民居家運動狀況進行分析對策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問卷法等方法進行研究后主要發現三個問題:(一)居家康復運動覆蓋面和影響力較小。(二)居民居家運動鍛煉缺乏針對性和持續性。(三)運動技術掌握不到位,存在安全隱患。根據以上問題,本文將從如何擴展基礎知識、提高運動持續性兩個方面進行對策研究。
關鍵詞:后疫情;武漢市;居家運動;運動康復
一、后疫情時期武漢市居民居家運動相關研究
1.研究背景與目的
2019年末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給全民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疫情防控期間,因眾多大型活動被取消,體育在線運動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本項目緊跟時代發展背景,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大力推廣居家科學健身方法的通知》,借助該項目研究結論,具體了解武漢市居民對運動訓練的認知與重視程度。通過居家運動訓練的普及,用科學合理、簡便易學的運動方式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
2.相關理論支撐
2.1運動康復的概念
運動康復主要研究運動與健康的關系。它面向運動員,運動愛好者(出現損傷或者疼痛),大眾(頸肩腰腿疼的)。運動康復是康復醫學醫療服務中的一類,可以通過康復運動來滿足群眾康復需求,利用有限的條件,改善患者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
2.2我國相關政策的支持
為貫徹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促進工作,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其中提到宣傳居家健身的重要性,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倡導疫情防控時期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武漢市金銀湖社區所管轄的金湖天地小區、金湖灣小區、翠提春曉小區三個小區中疫情期間進行居家運動的中老年居民。
按照聯合國人類年齡劃分,18—65歲屬于青年人。中國最新年齡劃分,45-59歲為中年,60-74為年輕的老人或老年前期。基于中國年齡劃分以及我國女性在60歲退休、男性在65歲退休等現實狀況,本文將46-65歲認定為中老年。
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全民健身”,“康復鍛煉”等關鍵詞的隨機組合在中國知網CNKI學術文獻總庫、維普期刊等中文數據庫檢索2009年至今,關于居家運動康復的相關內容。將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以此來了解國內在本領域的研究現狀,豐富內容,為后期的問題研究奠定基礎。
2.2問卷調查法
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對武漢市金銀湖社區三個小區居民發放調查問卷。
(1)發放與回收
(2)調查問卷效度檢驗
邀請到2位專家及領導,以及4位運動康復專業老師來進行問卷的效度檢驗。其結果如下表(表2-2)其中認為比較合理的有4人占66%,比較合理有1人占17%,基本合理有1人占17%,不合理為0.因此本調查問卷符合調查武漢市民居家康復運動分析,可以作為調查研究使用。
(3)調查問卷信度檢驗
采用“測量—再測量”的信度檢驗方法對調查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即向同一被調查者發放兩次問卷,檢驗兩次結果是否存在相關關系。具體操作如下,第一次回收問卷后的兩周,向部分受調查的對象發放同一問卷,并將兩次調研結果輸入SPSS17.0進行卡方檢驗,得到了0.828的相關系數,相關系數大于0.75。證明此調查問卷信度較高,可以用于調查研究使用。
2.3訪談法
對運動康復訓練的專家進行走訪咨詢,更加全面的了解居家運動康復訓練有關內容,進一步分析武漢市民居家運動康復訓練現狀,解決調研中出現的問題和難點。
2.4數理統計法
用 Excel 表格對居家運動康復的相關信息及回收的調查問卷信息進行整理,建立數據庫,通過office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制作出每一環節繪制相應的條形圖、 折線圖,直觀的反應出信息數據結果,從而進行細致的問題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后疫情時期武漢市民居家運動發展現狀
1.1 后疫情時期,居民居家運動整體發展呈上升趨勢
通過整理調查問卷數據得出,參與調查的男性運動愛好者為450人,女性運動愛好者為105人,男女比例約為8:2,總體趨勢為男多女少。同時,運動年齡段集中于46-65歲的中老年人。
由“武漢市居民居家運動調查問卷”繪制出下列關于“2020年-2021年武漢市居民居家運動數據變化”條形圖(圖1)。通過圖1我們能清晰的看出,按疫情前后時期劃分:疫情前,居民進行身體鍛煉的地點是健身房,對居家運動鍛煉的興趣不高。但疫情期間及后疫情時期,人們選擇的運動場地較疫情前相比出現較大的變化,96.96%的受訪者在疫情中期選擇在家內進行運動,僅有3.19%的受訪者選擇繼續到健身房或運動館進行運動。
1.2居家運動類型存在局限性且運動存在部分損傷
由圖1可知,疫情前,人們選擇健身房作為運動場地。由于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人們的場地和運動類型受限,很多運動需求者和體育愛好者無法鍛煉從而導致運動效果和運動欲望大大降低。但在疫情進行一段時間后,由各種研究表明:居家康復運動可以幫助人們塑造自身防御系統。同時,鐘南山院士和張文宏醫生等專家也鼓勵居民進行居家運動以緩解壓力、提高免疫力。因此,人們開始選擇部分運動項目進行小范圍的居家運動鍛煉。由圖2可知,人們的運動方式主要是跳繩、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
除此之外,通過調查問卷還了解到,“疫情期間是否長期進行同一種運動”一題,有70%的受訪者選擇“是”,僅有30%的受訪者選擇“否”;“疫情期間運動頻率”有82%的受訪者一周進行兩次運動;“疫情期間是否在居家運動中受傷”一題,有93.77%的受訪者選擇“是”選項,僅有6.2%的受訪者選擇“否”;針對“損傷部位”,由圖3可見,人們在長期進行同一種居家運動后將產生一定的身體損傷。
1.3 居家運動覆蓋面逐漸擴大,但康復運動知識普及度仍然不足
由上圖結論可知,疫情突發,人們在慌亂中無法安心,鍛煉意識薄弱,參與度較低,鍛煉頻率較低;疫情期間,經過專家的建議,居民進行居家運動的積極性不斷增加,鍛煉頻率提高。而知識普及度仍較弱,數據顯示:后疫情時期,相關知識普及度為75%左右。雖然普及度在不斷上升,但經走訪發現,人們對相關知識的了解仍存在不足現象。
2.后疫情時期武漢市市民居家運動存在的問題
2.1居家康復運動知識覆蓋面有待繼續擴大
結合現狀1.2可知,后疫情時期居家康復運動知識普及度在75%左右,知識普及度較低,人們對運動知識不了解,就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與力度,從而導致居家康復運動實踐覆蓋范圍較窄。同時,對于居家運動,居民在疫情后的參與度相較于疫情中時期有明顯減少。因此,居家康復運動知識覆蓋面需要持續擴大。
2.2居民居家運動缺乏針對性和持續性
疫情期間,居民進行居家運動往往是通過健身APP進行運動鍛煉。縱觀健身機構推出的線上居家健身指導,大部分是針對健身動作本身進行指導,并沒有按照不同群眾的健身需求、不同年齡群眾的健身強度等因素進行細分。存在潛在的運動風險1。同時,居民進行運動的持續性較差,結合現狀1.3數據可知,疫情時期,大部分居民進行居家運動的頻率為一周兩次,這反映了居民進行運動的不連續性。同時,疫情后期居民參與居家運動的參與度有明顯降低,針對這個原因有受訪者表示:‘沒有經驗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因此,強調有針對性的科學引導才能實現運動的可持續性。
2.3長期進行同一種運動導致身體部分部位受損
疫情前,人們較多選擇到健身房進行運動,由于突如其來的疫情,人們運動場地受到限制,大大降低了人們的運動欲望,居民的運動類型存在局限性且長期進行同一種運動導致身體部位產生一定程度損傷。根據現狀1.3可知,有73.13%的受訪者有腰部損傷現象,其中有48%受訪者的腰部損傷是因為長期進行同一種運動,在整體數據中接近一半。因此,如何解決因長期進行同種運動導致的損傷是以下研究重點。
3.問題對策
3.1擴大康復運動知識覆蓋面
3.1.1針對青少年和女性進行線上線下結合宣傳
針對青少年進行宣傳應該選擇較為生動的方式,利用康復運動專屬app,將運動受傷后如何進行自我康復的手段和小常識進行廣泛普及,提高青少年對康復運動知識的熟悉度與掌握范圍;針對女性的康復運動知識宣傳,應該鼓勵女性進行身體鍛煉,定期開展女性專屬運動知識小課堂,開啟網絡免費問答系統,為女性解決一定問題,如產后恢復等。針對中老年人群,強調鍛煉應注意方式和動作的規范性,普及在日常活動中出現身體損傷應該如何進行運動緩解。
3.1.2多渠道宣傳居家運動防護措施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明確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群眾除了增強運動意識,更要加強對運動防護知識的了解,在日常居家運動中全面保障個人安全。在居家健身中,由于空間的限制,且無專業指導人員的輔助與保護,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對標準鍛煉動作的掌握度。
3.2提高居民運動持續性,保障運動專業性和安全性
3.2.1由社區組織群體運動,利用運動app進行每日運動打卡
如今,社區體育的發展正在穩步向前,通過社區體育活動的增加與落實,能夠加強居民健康意識,營造社區居民共同運動的好氛圍,達到全民健身、增強體質的基本目的。利用社區的組織力為居民運動的持續發展增添一份動力。同時,利用專屬易動app進行集體運動打卡。在易動app內,以社區為單位,每個社區擁有專屬的交流空間,每人每天進行運動打卡和經驗交流,累計天數可獲得一定的積分兌換日用品,鼓勵大家堅持運動。
3.2.2社區積極吸收運動康復專業性人才,為居民創造專業氛圍
結合社區體育發展狀況來看,參與社區體育鍛煉的專業性人才非常匱乏。由于缺乏專業性指導者,年齡階段又集中在老年階段,直接導致社區體育質量偏低。因此,社區積極吸收專業人才進入社區,為社區居民進行動作指導,提供上門服務,讓居民在家就能接受康復治療和運動指導,既為居民創造專業運動氛圍,也廣泛傳播了康復運動知識。
3.2.3提供多種運動方式和方案,開展多形式活動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制定科學鍛煉方案,將方案難度分為1-3級,層層遞進,抓住群眾的好勝心理,激發居民運動積極性。同時,由于社區體育主體為中老年人,社區體育策劃要以中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作為根本參考,制定形式多樣且科學合理的活動。
四、結論與建議
1 結論
(1)后疫情時期,武漢市居民居家運動人員構成:總體趨勢為男多女少。同時,運動年齡段集中于46-65歲的中老年人。
(2)居家運動覆蓋面逐漸擴大,康復運動知識普及度仍然不足。居民對居家康復運動知識了解程度在逐漸增加,但覆蓋面相對較小,有待繼續擴大宣傳范圍,提高宣傳力度。
(3)疫情期間,居民進行居家運動大多通過健身APP進行運動鍛煉。大部分是針對健身動作本身進行指導,并沒有按照不同群眾的健身需求、不同年齡群眾的健身強度等因素進行細分,存在潛在的運動風險,居家運動缺乏針對性和持續性。
(4)由于突如其來的疫情,運動場地受到限制,居家運動類型被局限,大大降低居民運動欲望和運動頻率。同時,有較多受訪者因長期進行同一種運動導致腰部等受損。
2 建議
(1)通過多渠道宣傳居家運動和康復運動小知識。針對運動斷層,從青少年和女性群體著手,進行相關課程、基礎知識的補充與學習,擴大康復運動知識覆蓋面。
(2)利用社區群眾打卡措施,進行外部宣傳與運動激勵,提高居民運動持續性。同時,吸收運動專業性人才,保障運動的專業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周燕欣.抗疫環境中居家健身的實效性分析與創新途徑[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03):182-184.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名稱:后疫情時期武漢市民居家康復運動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編號:202011654140。
作者簡介:張津珠(2000—),女,漢族,河南駐馬店市人,本科,單位:武漢商學院體育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方向:體育經濟與管理.
通訊作者: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