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來年,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成為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山東省金鄉縣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為實證,構建金鄉農村三產融合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耦合度與協調度評價金鄉縣農村三產的融合發展程度,分析三產融合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驗證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否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通過測算和綜合評價,分析金鄉農村三產融合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推進金鄉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金鄉縣;三產融合;耦合度;協調度
0 引言
農村作為復雜的地域綜合體,是我國改革發展中的重要地區,近些年來三農問題一直得到黨中央的高度支持和關注。自2017年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增收渠道。隨后,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具體從多方面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出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強調要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中指出“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由此可見,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進農村三產融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是農業發展、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金鄉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盛產大蒜,享有“國際蒜都”的美譽,雖然近些年來產業融合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金鄉農村仍以傳統大蒜種植為主,城鄉差距比較明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想要實現鄉村產業興旺,農民富裕,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格外重要。為此本文通過分析金鄉縣農村三產融合現狀,構建農村三產融合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結合耦合協調度模型,剖析金鄉縣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不足,明確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助推金鄉縣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同時也能為其他區域相似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1 農村三產融合理論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以下簡稱農村三產融合)并不是簡單地將農業與其他與農業相關的二三產業疊加合作,而是和日本“六次產業理論”比較相似,是通過產業交叉融合最終達到“1+2+3=6”或者“1×2×3=6”的效果。國內學界對于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是: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產業功能轉變為特征,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交叉重組為路徑,通過一些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農村地區可用資源進行優化重組,或者進行農村產業空間布局調整,從而打破傳統的農業經營與經濟模式,實現農村各產業有機融合、協調發展,使農民更多地分享增值收益。簡單來說,農村三產融合是指以農業為基礎,各要素資源實現從農業向其他產業融合進而形成新業態的過程[1]。
評價產業融合度通過量化的方式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更為直觀的參考,一些學者運用模型對農村三產融合進行了實證研究,秦悅[2]運用TOPSIS法對東北三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陳盛偉、馮葉[3]以山東省為例,通過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評價體系,借助熵值法和TOPSIS法測算了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指數。萬齊旺、張仙等[4]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量化評價了云南省昆明市農村三產融合程度以及協調發展程度。蔣輝、張康潔等[5]運用熵權法對我國31個省份的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行分析。目前,對于地區農村三產融合的實證研究還是較少,研究農村三產融合對激發產業發展活力、助推鄉村實現振興有積極作用。基于此,研究以山東省金鄉縣為例,通過測算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情況,以期為金鄉一二三產業將來更好的融合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2 實證研究
2.1 金鄉縣農村三產融合現狀
金鄉縣是山東省農業大縣,擁有悠久的大蒜種植傳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大蒜之鄉,2017年,種植大蒜59.6余萬畝,其他特色產業也發展壯大,2017年種植辣椒 42.5萬畝,種植棉花26.5萬余畝,被認定為全國優質棉花生產基地縣、農業部棉花高產創建示范縣。農業“新六產”的框架布局已基本形成,智慧農業、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近年來,金鄉縣三產融合發展迅速,金鄉抓住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機會,建立了集種植、物流集散、科研、精深加工等環節深度融合的特色農業產業鏈,金鄉現代農業產業園里的大蒜深加工產品種類超過一百多個,有力地帶動了金鄉農業高質量發展。但是金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隨著農村三產融合的不斷推進,截止2018年,金鄉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0.37億元,農村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達到212309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073,增長9.9%,農村三產融合初見成效。
2.2 金鄉縣一二三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2.1數據來源與處理
研究數據來源于歷年《金鄉統計年鑒》、歷年《金鄉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金鄉縣人民政府網以及實地走訪調研。由于每年統計指標不完全一致,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數據的完備性,故選擇2012-2017年數據作為測算數據。
2.2.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方式,借鑒前人已有相關研究成果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遵從指標選取的完備性、科學性、代表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則,研究選取以下指標,建立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量化評價金鄉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行為以及三產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表1)。
3 結果與分析
根據耦合協調度計算模型得出金鄉縣2012-2017年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耦合協調度指標測算結果(表4)。
根據測算結果,金鄉縣農村三產融合耦合指標值都處在0.31~0.70之間,耦合處在拮抗階段,總體來看,金鄉縣農村三產融合度處于提升狀態,從2014年之后處于平穩狀態。C1和D2值說明金鄉縣農村農業與二三產融合發展行為作用強度不太強,協調度也不太穩定,基本處在初級協調階段,即金鄉縣農村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功能拓展以及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三方面融合發展步調基本一致,但是協調程度不夠,發展之間的聯系不太緊密。除外,金鄉縣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指標耦合度也不夠,協調度基本處于初級協調,說明金鄉縣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不夠明顯,即沒有實現很強的農業增效、就業增收和社會效益。而金鄉縣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以及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指標耦合協調度基本處于高度協調,個別年份是良性協調狀態,說明金鄉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和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趨于一致,即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一定程度確實提高了農業效益,增加了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和農民收入,也加速了城鎮化。但是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長路漫漫,金鄉農村三產融合仍處于起步階段,融合度水平較低,依需從各方面加強來推動金鄉農村三產向高水平融合方向發展。
4 金鄉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
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發展的基礎。通過調研發現,金鄉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差異,部分農村基礎設施仍比較落后,很大程度制約了村經濟發展。金鄉政府應重視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道路、交通物流、水利、信息、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一方面提高農民幸福感,使農民更有奮斗激情,另一方面能夠城鄉互聯互通,吸引各種資源,推動農村三產業融合。
4.2發展多樣化產業形式
農村產業形式單一依然是主要問題,亟待解決。立足于第一產業,鼓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有資源優勢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讓旅游業與種植業融合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發展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農民直接銷售,減少中間差價。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產業,激發鄉村活力。
4.3完善產業發展多要素保障
土地、人才和資金三要素是農村發展的關鍵。一產的發展需要耕地質量,二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建設用地,因此,產業發展首先要在土地上做文章,盤活農村閑置用地,做好農村用地規劃,為產業用地提供保障;其次,通過多種政策吸引大學生、在外成功人士等返鄉創業就業;最后,使財政資金向三農傾斜,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 袁培,陳曉婷.新疆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評價及制約因素分析[J].經濟,2020(5):47-55.
[2] 秦悅.東北三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綜合評價研究——基于TOPSIS法[J].北方經貿,2020(09):4-7.
[3] 陳盛偉,馮葉.基于熵值法和 TOPSIS 法的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綜合評價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東岳論叢,2020,41(5):78-86.
[4] 萬齊旺,張仙,楊華松,等.鄉 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三產融合度及協調發展實證分析——以云南昆明為例[J].AO農業展望,2020(7):79-85.
[5] 蔣輝,張康潔,張懷英,劉兆陽.我國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時空分異特征[J].經濟地理,2017(7):105-113.
[6] “貴州深度貧困縣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研究”課題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貴州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研究[J].產業經濟,2021(5):61-63.
作者簡介:
連小云(1997.11-),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生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農村居民點轉型與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