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博琪 趙秋霖




摘要:檢察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理論上不宜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實證研究也顯示絕大部分案件由檢察院承擔因果關系成立的證明責任。將被告分為自然人和企業兩類,證明難點是企業類案件中高度科學性因果關系。制度完善的基點是減輕證明責任即降低因果關系證明難度,這既統籌兩種被告,也兼顧效率與公平。
關鍵詞:檢察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證明責任分配 因果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檢察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簡稱為檢察訴訟)是我國環境生態保護體制的一部分。證明責任分配被譽為民事訴訟的脊梁,既影響當事人舉證,也關系到裁判結果能否實現?,F行法規并未明確規定檢察訴訟的證明責任分配規則,而是參照普通環境侵權訴訟(簡稱為普通訴訟)中舉證責任倒置,即檢察院對加害行為和損害結果承擔證明責任,被告對因果關系不存在承擔證明責任。環境訴訟的專業性說明同一證明責任分配具備合理性。但二者在起訴主體、訴訟目的、案件類型等方面有較大差異。這種差異是否使檢察訴訟喪失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基礎?檢察訴訟司法實踐中證明責任又是如何運行?又該如何完善其證明責任分配方式?這正是本文擬解決的問題。
二、檢察訴訟不宜適用舉證責任倒置
(一)訴訟地位失衡情況已轉變
當事人平等是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這種平等是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的統一。普通訴訟中的加害人與受害人往往存在較大地位差距,雙方當在人力、物力、財力、信息、技術、專業知識、經驗等方面的優劣勢對比明顯,鑒于環境侵權專業性的特點,這種差距還會被擴大,這直接影響雙方法庭上的攻擊防御能力。為了矯正失衡的訴訟結構,故在證明難度最大的因果關系要件上采取舉證責任倒置。檢察訴訟中,原告從普通的民事主體轉換成檢察院,這一變化使得普通訴訟中雙方當事人訴訟地位失衡的情況發生了轉變。檢察院依據公益訴訟保護環境公益是履行職能的行為,具備天然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此外,檢察院在人力、物力、財力、訴訟經驗方面均具備優越的條件,擁有與被告抗衡的實力以達到訴訟地位實質平等。
(二)舉證能力差異得到解決
普通訴訟原告舉證難是因為環境侵權的專業性、距離證據遠、缺乏訴訟經驗、可承擔訴訟成本低,這些檢察訴訟都已解決。第一,檢察院通過辦理刑事環境案件積累豐富經驗。第二,環境問題專業性導致的高昂鑒定費在公益訴訟試點時給辦案帶來阻礙,但近年各省市專門設立公益訴訟調查取證等費用的預算,經費問題得到解決,檢察院可自由充分地運用專業技術手段調查取證。第三,行政機關與檢察院合作機制建立,檢察院調查取證得到行政機關支持——各行政執法機關可在自身行業范圍內,在調查取證、鑒定評估等方面為檢察院辦理檢察訴訟案件提供專業咨詢和技術支持。1鑒于公益訴訟的重大意義2,該合作會繼續深化。第四,當前調查核實權是“遺憾”的,因為只規定“應當配合”而沒規定不配合的懲罰,這使調查核實權的威力大打折扣。但調查核實權在不斷強化,其中重慶和陜西3的舉措最具代表性——對拒不履行配合義務和阻礙調查核實的單位、個人采取懲罰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追責、約談單位負責人??赏茰y在未來會有更多配套強制或懲罰性措施以加強調查核實權,這對不配合調查取證者形成威懾。幾乎無一敗訴的結果說明檢察院與被告訴訟攻防的力量平等,甚至有優勢。據悉,針對不同類型的環境侵權案件在舉證責任分配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比如公益與私益訴訟,最高法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立法建議4。
三、因果關系要件證明責任分配的實踐審視
當前學界主要在理論層面討論完善證明責任分配規則,全面的實證研究較少。檢察訴訟又因被告危害行為而起,證明責任倒置下被告就因果關系的舉證能力與案件走向和最終結果緊密關聯5,而學界對被告的關注幾乎沒有。故本文擬從被告的角度總結分析當前司法實踐中因果關系要件的證明責任分配情況。筆者在裁判文網以“民事公益訴訟”、“一審”“中級法院”為關鍵詞搜索出416份裁判文書,從中選出2017年至2021年的200個檢察訴訟案例并根據相應標準歸納:
(一)因果關系要件的實踐描繪
1.被告的身份類型
被告身份直接反應社會地位高低和訴訟資源,與舉證能力呈正相關。將被告的身份區分為自然人和企業。自然人主要是農民、漁民、獵戶和其他,其他主要為從事挖礦采砂等業務但未注冊企業的個人。企業主要分布在采礦和制造業。
83.5%的被告是自然人,環境生態侵害行為以非法狩獵、出賣野生動物、捕魚、失火燒山、砍樹毀林、非法挖礦采砂為主。15.5%的被告是企業,破壞行為以占用耕地林地、排放廢水、非法挖礦采砂為主。
2.是否有先行的刑事判決或者行政處罰決定
雖然法律沒有規定檢察院必須在刑事判決或者行政處罰之后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但是上表顯示85%的檢察訴訟都有先行的刑事判決或行政處罰決定,可見二者具有高度的附隨性。司法實踐中最典型也最常見的一種檢察訴訟類型是被告實施非法采礦、破壞農地林地、非法狩獵、購買出售野生動物、禁漁區非法捕魚、排放廢水等違法行為,罪情較嚴重的被刑事處罰,罪情較輕的或免于被起訴或被行政處罰,最后檢察院就被告的危害環境公益的行為提起公益訴訟,要求承擔相應的環境侵權責任。
3.因果關系舉證情況
證明責任的概念分兩層次,第一層為客觀證明責任,當事人承擔要件事實真偽不明之不利后果;第二層為主觀證明責任,當事人為免于不利事實認定而舉證之行為。實踐中真偽不明的案件其實較少,所以根據客觀責任判決的案件數量較少,換言之,證明責任發揮作用的場合更多是主觀證明責任,故本部分主要研究當事人雙方就因果關系要件的提交證據情況。
法律規定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需提供證據證明被告的加害行為與受損的環境公益具有初步關聯性,這也是普通環境訴訟對原告的要求。數據顯示檢察院舉證證明具有初步關聯性達到100%,被告舉證證明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只有2.5%。檢察院就初步關聯性提出的證據主要是專門機構出具的鑒定報告、先行刑事判決或行政處罰決定、公安局出具的刑事犯罪的勘驗筆錄等。被告證明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據類型主要是鑒定報告。
4.被告針對檢察院因果關系舉證的主張
民事訴訟中,被告對某項要件事實可提出的事實主張只有自認、否認、沉默、不知四類。因果關系在訴訟上的證明難度,不能僅考慮科學層面的證明難度,還要結合訴訟中被告對該因果關系的事實主張情況加以判斷,即使某一項因果關系極其難證明,但被告自認后就成了免證事實,從而解決了該證明難題。
數據顯示,針對原告就因果關系的初步舉證,被告自認高達87%,否認的只有13%,這與相當高比例的案件中被告都不曾向法院提交證據可以相互印證。
(二)因果關系要件的實踐審視
第一、上述三、四兩項數據反映出檢察訴訟與被告在因果關系上的攻擊防御并不激烈,甚至聊勝于無。主要因為:一、數據一顯示83.5%的被告是自然人,15.5%是企業,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企業,最常見的侵害行為都是非法狩獵和販賣野生動物、毀林、非法開礦等,屬于普通人的知識和經驗都足以判斷因果關系是否成立的侵害行為,并非倒置因果關系證明責任時設想的需專業的物理、化學知識才可證明的科學因果關系,比如廢水、廢氣、有毒物質等工業污染造成的損害。二、數據二反映出檢察訴訟與刑事判決的高度附隨性即“先刑后民”。判斷是否構成刑事犯罪的要件之一是犯罪主體實施的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是否具有因果關系,而我國在刑事領域采取的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是高于民事領域的高度蓋然性的,只要刑法評價因果關系成立,民法不可能認為因果關系不成立。故只要刑事審判在先,檢察訴訟在因果關系上幾乎沒有爭論的空間。
第二、檢察訴訟的證明難題集中在確定損害范圍而非普通訴訟中的因果關系,這一差異緣于訴訟目的不一致。普通訴訟是保護因環境侵害行為導致的人身財產損失,檢察訴訟的是保護環境公共權益,二者訴訟目的不一致決定了各自證明對象不一致。普通訴訟中污染物通過“環境”這一中間介質損害了受害人的人身、財產權益,具有間接性,主要證明對象為判定因果關系。檢察訴訟中污染物是直接污染環境造成環境公益受損,具有直接性,因此判定因果關系相對簡單,最難舉證的部分是確定受損的范圍和金額,這在裁判文書中得到證明。6
第三、司法實踐深刻表明檢察訴訟中因果關系要件并不適合舉證責任倒置。絕大多數案件的因果關系都可通過鑒定解決,況且當前案件多為常識性因果關系。從結果來說,實踐中法院認定因果關系成立大概率直接采用檢察院證據,換言之,檢察院就存在初步關聯性的證明往往已經達到因果關系成立的證明標準。7這些事實都表明檢察院在因果關系要件上具備強大且超出被告的舉證能力。舉證責任倒置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原被告之間客觀存在的較大差距,是為了保護弱者的權益。但在檢察訴訟中,將本用于保護弱者的舉證責任倒置用于檢察院這一強勢方,完全違背了初衷。
四、因果關系要件證明責任分配的基點:證明責任減輕
上述已經論證檢察訴訟與舉證責任倒置內核不附,但是因果關系的可能的復雜性、專業性不會因原告由民眾變成檢察院而發生變化,由檢察院承擔全部證明責任有矯枉過正之嫌,可能在大型復雜的環境案件中阻礙檢察機關保護公益。故有必要在一般規則與倒置之間尋求平衡以在當事人間合理劃分證明責任。本文認為應當區分不同類型的檢察訴訟以更好分配證明責任。
第一種是被告是自然人的檢察訴訟。因果關系難證明的語境主要是科學性專業性因果關系,比如廢水、廢氣造成的損害,證明此類因果關系需要專業的物理、化學、生物知識。而科學性專業性的因果關系往往都是發生在第二產業,在我國經濟體制下,若要興辦第二產業幾乎都會采取企業的形式而非以自然人身份,因此可得出結論科學性專業性因果關系與企業大概率是綁定的。被告是普通自然人(主要是農民、牧民、漁民、獵戶等),此類被告的危害環境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往往都是常識性的,比如失火燒山、占用林地等,并不需要專業知識就可判定,應當由檢察院承擔證明責任,這也是訴訟公平的要求。在本文研究的200個案例中僅有1例被告是自然人的訴訟涉及到科學性因果關系,但通過一項鑒定法院就判定因果關系成立。8
第二種是在被告是企業的檢察訴訟。企業當被告,存在常識性因果關系和科學性因果關系兩種。前者由檢察院承擔證明責任不會給保護公益帶來風險,但后者若完全由檢察院承擔證明責任會帶來較大風險。雖然在統計的200項裁判文書中未出現檢察院極難證明的因果關系案件,但不可否認這種案件出現的概率且一旦出現將是重大案件。如果說常識性因果關系要件應當由檢察院承擔是公平之要求,那么在高度科學性因果關系要件中降低檢察院的證明難度是保護公益效率之要求。
如何在制度建構是實現公平與效率價值的統一呢?筆者認為完善證明責任分配的基點在證明責任減輕。證明責任減輕是通過科學的立法技術或替代方法,使當事人對某要件事實的證明度降低或證明難度減輕,其目的在于避免適用證明責任規范裁判,以實現當事人之間糾紛的妥善解決9,即因果關系要件的證明責任還是由檢察院承擔,但是通過替代方法使檢察院對因果要件事實的證明難度減輕。具體方法包括事實推定、降低證明標準、證明責任轉換、表見證明制度等。囿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討論事實推定的應用。
事實推定是指在法官形成自由心證的過程中,利用經驗法則從某一事實的存在或者不存在推論另外一事實的存在或者不存在。10應用這一規則可將證明對象由難以證明的推定事實轉化為易于證明的基礎事實,只要法官適用的經驗法則具有高度蓋然性,基礎事實存在就代表推定的事實存在。鑒于因果關系的復雜性,檢察院可證明損害行為與受損結果有關聯而代替因果關系的證明,例如檢察院可證明被告排放的污水到達了受損區域這一基礎事實,法官利用“污水到達受損區域往往會帶來損害結果”這一高度蓋然性的經驗法則可推定因果關系成立,此時被告必須舉反證將法官對因果關系的證明度拉到證明標準之下,使得因果要件成立陷入真偽不明之境地,否則就將承擔敗訴的不利益。
綜上,應當由檢察院承擔全部證明責任,但是應當通過事實推定等一系列科學的技術降低因果關系要件的舉證難度以減輕證明責任。
參考文獻:
[1]張挺.2016,環境污染侵權因果關系證明責任之再構成——基于619份相關民事判決書的實證分析[J].法學(07):102-111.
[2]王秀衛.2019.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反思與重構[J].法學評論(02):169-176.
[3]徐淑琳.冷羅生.2015.反思環境公益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以法定原告資格為視角[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11-20.
[4]張忠民.2016,環境公益訴訟被告的局限及其克服[J].環球法律評論(05):42-60
[5] 郭頌彬 劉顯鵬.2017,證明責任減輕: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證明責任分配之應然路徑[J].學習與實踐(08):73-81.
龔博琪 男 江西 碩士研究生 民事訴訟法方向 北京師范大學
趙秋霖 女 河北 碩士研究生 民事訴訟法方向 北京師范大學
注釋:
《關于在檢察公益訴訟中加強協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2 最高檢將刑事檢察、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并稱四大檢察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第三項和《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第六項
4 王瑋:“最高法環資庭副庭長、第三巡回法庭副庭長王旭光回應:如何判斷被訴行政機關是否依法履職”,《中國環境報》,2018年11月29日第8版。
5 參見張忠民:《環境公益訴訟被告的局限及其克服》,載《環球法律評論》2016年第5期
6 參見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20)渝01民初894號
7 參見最高人民檢察院指導案例第28號:江蘇省常州市人民檢察院訴許建惠、許玉仙民事公益訴訟案
8 遼寧省丹東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20)遼06民初551號
9 參見郭頌彬、劉顯鵬:《證明責任減輕: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證明責任分配之應然路徑》,載《學習與實踐》2017年第8期.
10 參見[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林劍鋒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