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民族自治地方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苗族傳統文化是實現苗族自治地區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內容,對苗族自治地區社會治理現代化具有深刻的影響。本文深入地剖析了苗族文化對松桃苗族自治縣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影響并提出有關思考。
關鍵詞:苗族傳統文化;民族自治地方;社會治理現代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社會治理現代化有其特殊性、復雜性,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關鍵在于做到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因此民族自治地方要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不能脫離民族地區獨有的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歷史淵源等特質。
一、苗族文化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概述
(一)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因戰亂等原因,幾經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云貴高原等地方。在遷徙中孕育的苗族文化,也在文化中反映苗族的遷徙歷史。苗族文化的“五緣”特色, 就反映了苗族在爭奪生存空間的斗爭中一敗再敗, 一徙再徙的苦難歷程中, 所造就的依靠血緣、地緣、神緣、文緣、俗緣來維系自身一體性的文化特色。
苗族文化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從語言、服飾、發型到飲食、交往再到建筑、村落布局、民間信仰、儀式、婚俗、葬俗、祭典、節慶, 乃至更深層次的宇宙觀、 生命觀、 自然觀等深層的文化觀念并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原生態的文化仍然影響當地苗族人的生活。松桃苗族自治縣地處黔、湘、渝兩省交界處,這里依然保有著濃郁的苗族文化,有苗族儺戲、“上刀山、下火海”絕技、四面鼓舞、寨英滾龍和形式多樣的民族節日等。
(二)社會治理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為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社會治理不同于傳統的統治、管控和管理方式解決社會問題,而是強調民主與法治,調動社會多方力量,包括政府、市場主體和公民社會等,運用新的治理方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
二、苗族文化對松桃縣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影響
文化是潛移默化的、無形的,但是它對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市場和公民群眾都具有深刻的影響。苗族文化對松桃苗族自治縣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影響,主要也是通過政府、企業或公司和公民群眾的“行為表現”而反映出來。
(一)苗族文化對松桃縣政府治理的影響
首先,對教育政策的影響。松桃苗族自治縣擁有自治權,可以結合本民族特點制定地區教育政策。通過建設苗族語言環境建設示范區, 在中小學開展“雙語文”教學,編譯“雙語文”教材,將四面鼓舞、苗舞、苗歌等民族民間文化作為教學內容, 開設地方課程
其次,對宣傳政策的影響。松桃苗族自治縣投入了近900萬元資金用于搞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新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松桃苗族自治縣平頭鎮通過“連心飯”、火坑會、群眾會等方式,大家圍在篝火旁參與脫貧攻堅政策有獎競猜活動,正是政策宣傳與苗族篝火晚會這一傳統文化方式的巧妙結合。
(二)苗族文化對松桃縣企業行為的影響
苗族文化對市場經濟的影響,主要通過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及其市場主體——企業的活動來體現的。首先,松桃非遺文化的影響。松桃非遺文化資源豐富,有苗族婚嫁、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苗醫苗藥等。近年來,松桃縣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把苗繡作為一種特色文化產業來打造。企業通過培養文化傳承人,挖掘、開發苗族文化資源,對苗繡進行旅游工藝品的開發打造。
其次,松桃苗族餐飲文化的影響。松桃苗族自治縣保存很多古老的文化習俗和富有神秘色彩的傳統文化,其中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苗族餐飲文化吸引了旅游開發公司和中外游客。苗族飲食以酸辣為主,制作過程傳統考究,餐飲形式原始古樸,特色民族小吃通過現代網絡銷售平臺,使得苗族餐飲文化享譽四方。松桃的“米豆腐”、“鹵鴨子”、“苗家長桌宴”不僅吸引四方食客帶動餐飲產業,有的特色小吃還通過網絡平臺遠銷海外。
最后,松桃苗族儺文化的影響。苗族儺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民俗文化,揉合了宗教儀式、雜技藝術等元素,“上刀山”、“下火海”、儺面具歌舞等表演都是儺文化的一部分。儺戲表演不僅吸引游客觀賞給居民帶來收入,還會帶動周邊產品比如儺戲面具、服裝等的銷售與傳播。
(三)苗族文化對松桃縣居民自治的影響
首先,對公民的道德約束。苗族文化對公民具有道德約束作用。松桃縣苗族人的主要信仰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他們信奉鬼神和巫儺文化。對祖先的崇拜影響著苗族人的倫理道德,使得他們講究家教家規,十分敬重長輩;苗族人信奉鬼神,認為鬼神有“善惡”之分,這種信仰使得他們“行善,少惡”。苗族文化通過宗教信仰、祖先崇拜、苗族儺文化等轉化為對松桃縣公民的道德制約。
其次,對法治不足的補充。基層社會治理中既存在著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制度體系,如成文的法條法規,也有著依靠倫理道德來規范的非正式制度,如公共輿論和風俗民約。苗族的社會組織制度主要包括寨老制、議榔制以及鼓社制,其中,寨老制是當前大部分苗族地區采用的組織制度。比如松桃 “雙語”審判模式,當事人可以用苗語在法庭上辯訴。這些村規民約和議榔制以及鼓社制在家庭治理、財產繼承和婚戀嫁娶等基層社會自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彌補了法治的不足。
三、關于苗族文化對松桃縣社會治理現代化影響的思考
苗族文化通過政府、企業和公民等多元化治理主體,利用現代化的社會治理方法,影響松桃苗族自治縣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但是政府、企業和公民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苗族文化的浸潤,他們有時會與文化影響形成沖突,導致苗族文化對社會治理現代化不都是正面積極的影響,值得我們思考與防范。
(一)基層政府治理與苗族文化影響的沖突。政府治理追求民主、公平,但是苗族文化中的家族觀念、宗教信仰等形成的小團體有時會給政府治理帶來不良影響。
(二)苗族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沖突。苗族文化獨具民族特色又帶濃厚的神秘感,但是經濟發展尤其是產業化帶來的影響值得探討。市場不具有文化辨別功能,會將優秀文化與落后的文化一同傳播出去。
(三)苗族文化對群眾自治的阻礙。苗族文化對基層群眾具有道德約束作用,能夠彌補法律的不足,但是也可能束縛和禁錮人們的思想,與法治觀念形成沖突。
四、如何充分利用苗族傳統文化推進松桃縣社會治理現代化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漸改、內生性演化的結果”。苗族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凝聚了松桃縣苗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也更是松桃縣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生資源。
(一)政府主導,加強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松桃縣自1956年以來,縣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條例,加強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如條例規定,松桃苗族人民遇到法律事件的糾紛,在法庭上可以使用苗語、苗歌等形式為自己辯護。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長時間的接觸漢族文化后,苗族人的文化傳承與保護意識變得薄弱,加上苗族文化協會形同虛設,松桃縣苗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面臨著諸多困難。因此松桃地方政府應不斷修訂和完善條例,最大限度的讓那些優秀的苗族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保護。
(二)苗族文化進校園,加強苗族文化與教育的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松桃縣陸續在15個苗族聚居的鄉鎮開展了雙語教學,開展雙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苗族文化、培養民族情懷。松桃縣過去在雙語教學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后期由于各種原因,這種教學手段逐漸弱化。松桃縣的苗族文化蘊含了苗族人民的堅強不屈、勤勞樸實、誠實守信等內在精神,因此,應強化苗族文化進校園的教學手段,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三)推動創新苗族文化與松桃縣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融合途徑
苗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推動松桃縣旅游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松桃縣的苗族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傳,苗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當前,雖然松桃的苗族花鼓、上刀山、下火海等苗族絕技絕活被搬上了舞臺,然而一些傳統文化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比如苗醫、苗藥、“驅黑”、“燒蛋”等。松桃縣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可以把新媒體技術運用到苗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來,比如打造網紅一條街,把這些優秀的苗族傳統文化全部搬到這條街中,營造濃厚的苗族文化氛圍,利用新媒體技術,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參考文獻:
[1]謝新松.文化的社會治理芻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0(03):20-23.
[2]袁定基 ,劉德昌.苗族五緣文化論綱[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04):52-59.
[3]王良范.文化復興與文化認同——黔東南苗族文化的變遷與現代轉型[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103-107.
[4]牧風.松桃:苗鄉文化生根之旅[J].中國民族教育,2016(02):32-33.
[5]劉振斌.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發展態勢、問題與對策——以松桃苗族自治縣為例[J].中共銅仁市委黨校學報,2013(01):20-22+25.
[6]徐英.文化扶貧助力貴州脫貧攻堅[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9(03):12-17.
[7]陳運鵬.民族特色文化:推進民族地區治理現代化的內生資源[J].學習月刊,2016(12):10-12.
[8]施瑜.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地區鄉村治理融合路徑研究[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1(01):71-75.
[9]任懷玉.苗族文化的民族學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6(29):267.
[10]龍家雄.淺論松桃縣苗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D].貴州大學,2016:5-5
[11]龍謠芬.實施雙語教學的思考——以貴州省松桃縣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5(08):43-43
作者簡介:
田曉飛(1991.01),性別:女,民族:苗,籍貫:貴州松桃,職務/職稱:助理講師,學歷:研究生,單位:中共碧江區委黨校,研究方向:城市與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