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文明建設是黨和國家關注和重視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在促進社會觀念文明、社會主體文明、社會行為文明和社會關系文明等方面發揮著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加快社會文明的建設。但由于志愿服務在中國的發展時間較短,諸多內部和外部因素制約著其積極作用的發揮。需要從志愿者、志愿組織、社會和國家等不同主體層面出發,探尋不斷優化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發展的路徑,更好地發揮其對社會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社會文明建設;路徑優化
社會文明建設關注和重視民生,能直接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目的性。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深入群眾,著眼于解決人民群眾最急切、最廣泛的難題,在黨的群眾工作和群眾社會治理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優化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利于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一、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對于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
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秉承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追求和價值理念,必然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偉大中國夢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1
(一)促進社會觀念文明
促進社會觀念文明是社會文明建設的精神實質。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有利于推動積極的社會思想、健康的社會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風尚等社會觀念的形成。志愿服務是一項不計回報的高尚的社會群體活動,能夠使社會群體通過無償的互幫互助行為,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欣慰,并不斷調整自我的心態,表達彼此的關愛以彰顯社會溫暖,促進主體形成無私博愛的社會思想和積極健康的心理。因此,通過開展廣泛的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活動,能促使廣大人民群眾在互幫互助中,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心理,不斷提升自我精神品質,形成和諧友愛的社會風尚,進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二)促進社會主體文明
社會主體文明是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有助于促進社會主體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從而滿足社會文明建設的需求。志愿服務是億萬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獲得美好生活、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志愿服務可以使志愿者群體及其服務對象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提升自我能力、強化團隊精神,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促使個人的精神品質、文化素養得到提升與加強。一方面,人民群眾在一些他們最關心、最現實的難題得到志愿者的幫助而解決的時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人民群眾中得到弘揚,潛移默化地促進其道德水平、公民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志愿者在服務崗位時全心全意為他人提供無私幫助做出奉獻的同時,他們也能從中體會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通過互幫互助、互敬互學的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社會主體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不斷滿足社會文明建設的發展需求。
(三)引導社會行為文明
促進社會行為文明是社會文明狀態的外在表現。社會行為文明不僅包括個體行為文明,還包括整個社會群體的行為文明。一個主體的行為是其思想的外化表現,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表現。高尚的志愿服務精神是引導社會行為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其“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價值有利于將社會主體的行為往健康積極的方向引導。一是大力宣傳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能吸引更多的社會主體投入到這項文明的社會行為當中來,成為志愿者,有利于志愿者群體利用志愿服務精神規范自身的行為,使自我行為符合社會文明要求。二是隨著志愿服務涉及的社會領域愈寬,志愿者的分布更加廣泛,在不同領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在大多數社會主體出現不文明社會行為時,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作用,及時對其進行文明規勸,并向其進行文明思想的灌輸,用文明的社會主導精神引導數以萬計的主體行為文明,進而促進整體的社會文明。
(四)促進社會關系文明
促進社會關系文明是社會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有利于促進社會關系的融洽、和諧,從而維護和諧文明的社會。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志愿活動的開展是遍布城鄉社區和基層的,是人民廣泛參與的群眾性的社會互助行為。比如在抗擊新冠肺炎時,很多志愿者通過網絡或直接參與一線志愿服務的方式,幫助人民群眾進行心理咨詢,募集善款,運送物資等等,使社會主體在參與廣泛的、溫暖人心的志愿互助活動時,加強彼此的情感交流互動,加深互相的理解。這在一定程度能夠減少社會利益摩擦,緩解社會矛盾,形成社會群體間良好的社會互動,促進平等、和睦的社會關系的融洽發展,有利于構建與維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發展的優化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志愿者事業要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2要更好地發揮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功能和積極作用,就必須促進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更加健康的發展。
(一)完善志愿服務的機制體系建設
黨委和政府要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法規,為志愿服務建設提供制度保障,促使其發展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才能夠使其持續向社會提供更高水平的志愿服務,實現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持續發展。
宏觀上,要重視建立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各方合作的協調機制。各級黨委要在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上,充分發揮統籌指揮、整體布局的領導作用,為志愿服務的發展指明方向。各省市政府機關要針對當地的志愿服務發展情況,制定獨具特色的制度體系,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發展經驗和模式。社會各方要在黨政機關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力所能及地為志愿服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形成黨政領導、社會各部門協同參與、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促進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發展。
微觀上,政府部門要完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注重調動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的積極性。志愿服務激勵機制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有著很強的內在關聯性。雖然志愿服務源于無償無私的奉獻和愛心,不求回報,但每個人的付出都渴望被認可,當自己真誠、專業的服務得到社會的肯定時,志愿者就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從而產生強烈的內驅動,使志愿服務活動獲得更大動力。3有關部門可以采取社會榮譽激勵、社會津貼激勵等方式,從精神或物質上給予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更多的關注和尊重,也能適當減少志愿者的現實顧慮,讓志愿者感受到更多志愿服務的價值,并由此產生志愿服務的自豪感,增加其對志愿服務事業的熱愛,更多地投入到志愿服務事業和社會建設中。
(二)規范志愿服務組織發展
志愿服務組織是管理與志愿者事務相關的機構,其加強自身各項能力的建設是志愿服務事業保持長遠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內生動力。志愿服務組織要以專業的管理能力、服務能力和發展能力來支撐機構的運營,為志愿服務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依靠。
一方面,志愿服務組織對內要完善并落實相關管理機制以增強自身的管理能力,確保組織良性運轉。志愿服務組織要加強自身的管理來適應更大的發展平臺,以專業化和常態化的發展來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求。首先,志愿服務組織要啟用專業的人管理專業的事,加強對與志愿者事務相關的管理條約專業的研究,使注冊志愿者接受統一有序的管理,確保志愿服務事業的有序、專業化發展。其次,要嚴格實施相關的志愿服務管理條例,有組織、分區域地招募和管理志愿者,使志愿服務的價值體系具體落實到全過程;信息主動向社會公開并接受社會的監督,避免志愿服務理論和規范條例的虛化,促進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發展。
另一方面,志愿服務組織對外要樹立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在社會中增加曝光率和辨識度,使志愿服務組織成為有社會影響力的機構。志愿服務組織要優化組織內部資源,形成在社會不同領域具有特長優勢的志愿服務分隊,當群眾在某一領域需要支援時便會首先想到某支特色志愿服務隊伍,有利于增加志愿服務組織的辨識度、增強其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提升志愿服務事業的社會聲望,能更有力地促進社會文明的建設。
(三)營造志愿服務良性發展的社會環境
社會各界要多管齊下地加強對志愿服務的普及、號召和監督,提升各方對志愿服務的理性認知,廣泛動員社會大眾積極參與、增強社會活力,為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營造良性發展氛圍。
一方面,各社會組織機構要重視拓寬志愿服務的普及渠道,使社會大眾對志愿服務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和理解。比如利用學校課堂教育宣講、文明標語宣傳、電視網絡典型人物志愿服務事跡展播等方式,讓更多人對志愿服務的發展歷程、核心價值理念、社會效能等有更深層次的理性理解,讓志愿服務的價值內涵在廣大群眾內心播種發芽。鼓勵各個階層的大眾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當中,讓社會主體在實際中感受到志愿服務的價值,對志愿服務有更直接、更全面的認知,才能更廣泛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志愿服務事業當中來,增強群眾的志愿服務意識與志愿服務思想,一起助力文明社會的進步。
另一方面,社會各界要加強社會對志愿服務組織發展的監督,從外部注入力量規范志愿服務組織的運行發展,促進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事業的良性持久發展。社會大眾可以通過持續關注志愿服務組織在開展志愿活動過程中的行為是否符合相關管理條例和志愿服務精神的要求,來對志愿組織的工作進行監督;雖然志愿服務組織是公益性的機構,其管理模式與其他營利機構不同,社會捐贈和政府支持是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組織的重要依靠,因此社會大眾可以在自己捐助后,可以要求得到所捐物資的使用情況的反饋的方式來進行監督。
結語
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在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推進社會文明建設中發揮著特有的作用,為推進全面的社會建設、實現偉大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堅強的道德支撐。通過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培植和提高社會主體的道德自覺和文明意識,使社會文明思想成為全民意識和思想,將有助于實現和維護社會和諧文明。
作者簡介:
鄧倩(1995-),女,漢族,四川德陽人,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注釋:
新華社:《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召開》,《社會與公益》2019年第8期。
2 陸士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中國社會工作》2019年第34期。
3 張雅迪:《完善獎勵機制 實現志愿服務常態化》,《張家口日報》2020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