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妍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們不斷革新教學策略,注重過程性、體驗性目標的達成,利用課堂中的師生有效交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幫助學生培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從了解“是什么”深入到“為什么”,通過不斷的實踐經驗,我們發現課堂追問正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有效手段。
一、科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追問經常會出現以下的問題
1、 提問呈現出典型的三段式模式:提問一回答一評價。
片段1
師:仔細觀察小蝸牛們的運動狀態,你們有什么問題?
生:為什么它這么膽小,待在那里不出來。
師:你看到什么現象才提出這樣的問題的?
生:這個蝸牛一直縮在殼里。
師:所以就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是嗎?
生:點頭。
一般的課堂追問整體長度較短,課堂呈現出典型的三段式模式提問一回答一
評價。
2、 教師課堂追問的深度不夠。
片段2
師:古人對地球形狀的描述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生:古人都認為地球是平的。
師:為什么他們會得出這樣共同的結論?
生:因為地球很大,走的感覺是平的。
師:哦,好,請坐。
這段師生互動交流沒有觸及到思維層面,沒有涉及到這種現象背后的本質,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感官體驗迅速解決,這樣的追問沒有指向學生思維的深度,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思考,導致了課堂效率低下。
3、追問時總是帶有明顯的目的性的。
片段3
師:敲擊鋁片琴在老師敲擊的過程中,同學們有什么發現?
生:鋁片琴一邊的聲音高,一邊的聲音低。
師:哪邊的聲音高,哪邊的聲音低
生:短的一邊聲音高,長的一邊聲音低。
師:哦,短的一邊聲音高,長的一邊聲音低,好。
我們聯系追問的前后內容,可以發現,教師在提問前已經預設了學生的答案,因此設計的追問內容目的性較強,對于學生的回答有明顯的心理,使得課堂追問流于形式。
二、解決問題的有效經驗和做法
在科學教學中,科學核心概念構建地位重要,其中邏輯鏈條是幫助學生搭建知識框架體系的關鍵。作為科學教師,我們要應針對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情況和知識掌握程度,拋出適當的問題串,適時追問,引領學生一步步完成從基礎知識的掌握到核心概念的構建。
1、思維卡殼時,啟發式追問---明知故問
思維卡殼經常發生在學生知識的薄弱處,處于思維清晰和渾濁的臨界點、矛盾點,學生出現的思維暫時性“短路”的現象。此時的我們,更應該抓住這個關鍵點,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提問,逐步培養起思維的活躍性、靈活性。
在科學教學中,啟發式追問往往出現在遇到突破重、難點時,教師不直接給學生正確答案,而是通過追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自動自發的去探究,最終在實踐中獲得經驗,培養科學精神。
案例一
師:生銹是什么?(通過提問,探究學生對生銹的理解)
生:就像發霉一樣。
師:發霉會怎么樣?(探究兒童對發霉是如何理解的)
生:發霉就是壞了。
師:你怎么知道它壞了?(通過追問進行過渡,變換話題)
生:看它的樣子就知道了。
師:它會是什么樣子?(引導學生描述)
生:摸起來粗粗的、凸凸的、咖啡色,仔細看為一點一點的東西。
師:那你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會生銹嗎?(通過追問,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
生:只有鐵才會生銹。
師:木頭會嗎?(加深思考深度)
生:不會
師:那鐵為什么會?(探究學生對鐵生銹的理解)
生:就是因為鐵老了才會生銹。
師:多老才算老?(探究學生對“老”的定義)
生:用了十幾年
師:如果才用兩年,會嗎?(通過追問,拓寬學生的思考維度)
生:如果品質不太好,也會生銹。很容易老就是品質不好。
師:怎么樣才會容易老?(通過提問,開啟新的話題)
生:不好好保護就會容易老。
師:我們怎么做才算好好保護?(教師追問,幫助學生完善答案)
生:平常多給它噴幾次潤滑油。
師:還有呢?(引導學生繼續思考)
生:不要有臟東西粘在它上面。
師:臟東西有哪些?(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描述)
生:灰塵、塵土、蜘蛛網、泥巴··…
師:灰塵也會掉在木頭上,為什么木頭不生銹?
生:因為鐵和木頭不一樣。
此段對話圍繞什么是生銹、哪些物品會生銹、如何防止生銹等關鍵性問題展開,我多次利用啟發式追問,讓學生在思維短路時能夠打開思路,不斷激勵和鼓勵學生,讓他們去探索。及時的啟發式追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啟迪思維、同時發展想象。
2、思維錯誤時,質疑式追問---質疑問難
恩格斯說:”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理就是從本身的錯誤當中,從親身經歷的經驗中去學習。”作為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限制,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疏漏,而對于這些知識的理解才是課堂中真正的學習行為。因此面對課堂中的此類情況,教師要對癥下藥,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巧妙設計追問,敢于質疑,讓學生的思維引入正軌。
案例二
1、打手背游戲,認識神經。
師:想不想繼續玩游戲?接下來,請一位同學與老師配合,來做打手背游戲,感受司令部發揮的作用。(一生上臺)為什么沒有躲開?
生:司令部還沒有發揮作用。
師:(再試一次)再來一次好嗎?開始,躲的可真快。為什么呢?
生:司令部下達命令了。
師:腦不會說話,怎么把命令傳遞到手,讓手躲開了呢?
生:靠的是神經。
師:沒錯,你的知識很豐富,神經就像是人體的電話線,能把人體各部分獲得的信息及時報告給大腦,并能把腦下達的命令傳達給人體各部分。
2、冰袋游戲,了解神經的分布。
師:關于神經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那神經又分布在哪里呢?
師:你猜猜
生:我覺得分布在手上、頭上、胳膊上。
師:這有幾個冰塊,用它輕觸身體的任何部位,你有什么發現?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配合我,你有什么感受?
生:碰到哪都覺得涼。
師:這個現象什么什么呢?
師:對,不管碰到哪都有涼涼的感覺,可見神經遍布我們的全身,我們每一寸皮膚、每一塊肌肉、每一根骨骼,還有每一根血管都分布著神經。
在這節課中,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有限,同時神經相關的知識較難理解,因此在回答問題時出現了錯漏,老師沒有直接的否定學生的回答,而是給出了實驗材料,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課堂上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同時以平和的心面對,不急不躁,通過不斷的追問,讓學生自己反思找到錯誤的根源,這樣的學習過程會使學生對問題有更深的理解。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善待學生的錯誤,把錯例當成是一種財富,讓它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助力。
3、思維求異時,拓展式追問---刨根問底
在課堂中,追問時激起高階思維的導火索,教師通過提問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思維現狀,在互動中,教師要通過拓展式追問幫助學生拓寬思維的寬度、深度,使得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僅有問題可想,而且是有話可說。
案例三
在教授《巖石》一課時,在觀察完巖石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分類方式把巖石進行分類,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沒有按照常理出牌,而是特意給與了一塊特殊的巖石,并追問到:
師:這塊巖石應該分在那一隊呢?放粗糙,還是放光滑呢?
生:光滑。
師:仔細看看,它這一面光滑,再看看另一面,粗糙的,應該放哪里呢? (同時用手演示,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
生:都不能放。(很多學生脫口而出)
師:看來有時候也有例外的,因為它是天然的,在同一標準喜愛,很難給它分類。(抓住契機,拓寬學生的思維。)
一塊特殊的巖石引發了學生的質疑,知道了前面提到的分類標準并不是完全適用的,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也是對學生的好奇心的刺激。針對這樣的課堂情景,教師要把握住這樣的關鍵期,順勢追問啟發學生猜想,并進行實驗,使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更為全面、運用更加靈活,視野也更加開闊。
追問是科學課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學技巧,也是一種教學技術、教學策略,針對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追問也必須同時是有意義、有趣、有價值的。當然,作為教師,掌握追問的技巧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要遵循科學的原則,能夠靜心傾聽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使得追問能夠在基于學生、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服務于課堂。其次,追問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從探究式、聯想式、設疑式等方式中進行選擇。最后,教師要精心篩選合適的問題,難度適中、時機恰當、內容明確。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精心為學生設計多樣的追問,使學生在有效追問的引導下,產生探究興趣,并在問題思考、解決中提升科學思維能力,為有效學習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偉.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課堂有效追問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0(09):29-32.
[2]付建立.小學科學課中的追問藝術[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9):123.
[3]李怡紅. 關于小學科學課堂中追問目的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