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晉南北朝介于兩漢、隋唐之間兩個大一統的朝代之間。東漢王朝崩潰之后,魏、蜀、吳三國鼎立,持續半個多世紀,此后經過西晉的短暫統一,又陷入南北朝長期分裂之中。南方歷經東晉、宋、齊,梁、陳多個王朝。在北方,鮮卑、羯、氐、羌、匈奴、小月氏等民族與一些漢人勢力,建立多個地方政權,彼此紛爭,即所謂的十六國。此后經過的北魏近一個世紀的統一,又接續了東魏和西魏的對峙、北齊和北周的分治,直到北周滅北齊,隋代北周滅陳,中國才重歸統一的局面。這樣一個歷史大背景下,其南北各自代表的建筑藝術,各具自己的獨特風格,又相互影響,相互聯系。
關鍵詞:長期分裂,大一統,地方政權,建筑藝術,獨特風格,相互影響,相互聯系。
第一節:北方房舍建筑特征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地區戰亂頻仍,經濟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但在曹魏,西晉,北魏等政權統治下也經歷過局部和短期的穩定,這時期北方地區以城市為中心,各種建筑形式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對后來中國建筑方面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例如曹操在建安九年開始營建的鄴城。位于今河北臨漳縣。黃初元年,曹丕稱帝以此為都城。后趙,冉魏,前燕繼續沿用該城。因為其遺址以南還有東魏,北齊時期的鄴城,故被習稱為“鄴北城“。鄴北城平面成橫長方形,南北3460米,東西2800米。中央有橫貫東西的大道,大道以北為宮殿區,皇家苑囿銅爵園和貴族富家所居住的戚里。大道以南是一般衙署和居民里坊。西北部地勢高起處筑銅爵,金虎,冰井三臺,居高臨下,可鳥瞰全城, 具有軍事的優勢。中央的南北向大道從南墻正中的中陽門直達宮城正門,正對宮城內的正殿。該城在營建之前經過了較嚴格的規劃,布局規整,對以后的都城營建產生了重要影響。
北魏初都盛樂,道武帝拓跋珪(天興元年398年)平定山東六州,專程前往曹魏鄴城“巡臺登榭,遍攬宮城”,徙山東河北吏民十萬余口隨之遷都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仿擬鄴城北宮南市的規劃建造平成都市。 北方統一之后,平成發展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南郊的明堂是一項重要的考古發現。其特點是“上圓下方。四周十二戶九世”建筑。兼有祭祖,布政和天文觀測等多種功能,是典型的中原式禮制建筑,反映了鮮卑政權漢化過程中在文化正統性上和南朝的競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開始經營的洛陽城是這一時期另一座重要的城市。由于佛教的興盛,洛陽城的佛寺多至1367座。寺中。高塔林立,形成了這一時期城市特有的視覺形象。
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東魏在鄴北城以南增建南城,習稱鄴南城。其整體平面為南北縱長的長方形,東西約2800米,南北約3460米,出于防御的目的,其南墻兩腳為圓角。宮城居于北側中央,城內的街道三縱三橫,穿過南墻正中朱明門的大道正對宮城各主要宮殿,為全城南北中軸線。
隨著城市的興盛,這一時期的建筑技術與藝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一個標志性的變化是斗拱的進一步成熟。在河北邯鄲響堂山北齊石窟第一窟的窟檐來看,至遲在6世紀晚期柱頭鋪作就已使用五鋪作的斗拱。從云岡石窟的雕刻以及墓葬壁畫中所見建筑的立面形象,可知殿堂屋宇出檐更加深遠。既利于遮蔽風雨,又使得建筑舉高增加,擴大了室內空間,改善了采光條件。與建筑技術的發展一致,一些重要建筑的裝飾也日趨繁華。
這時期的人們還特別注意居住環境的改善,皇家和士人園林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園林的興盛,對于人們的生活習俗,乃至文學和藝術,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二節:南方房舍建筑特征
東晉定都建業,改稱建康。為在政治上立足,表明自己是正統王朝西晉的繼續,東晉在都城建設上按魏晉洛陽模式改造建康。
把宮城東移,南對吳時的御街,又把御街南延,跨過秦淮河上的朱雀航浮橋,直抵南面祭天的南郊,形成正對宮城正門、正殿的全城南北軸線。御街左右建官署,南端臨秦淮河左右分建太廟、太社。經此改建,建康城內形成宮室在北,宮前有南北主街、左右建官署、外側建居里的格局,城門也增為十二個,并沿用洛陽舊名,基本上符合洛陽模式。建康南遷人口甚多,加上本地士族,遂不得不在城東沿青溪外側開辟新的居住區。建康有長江和諸水網航運之便,舟船經秦淮河可以東西兩方面抵達建康諸市,沿河及水網遂出現一些聚落。為保衛建康,在其四周又建了若干小城鎮軍壘;為安置南遷士民,又建了一些僑寄郡縣。
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立宋,史稱劉宋。從此進入南朝,齊梁代興,經濟更為繁榮。這些環建康的城鎮聚落,如石頭城、東府、西州、冶城、越城、白下、新林、丹陽郡、南瑯琊郡等,它們的周圍也陸續發展出居民區和商業區,并逐漸連成一片。史載在梁朝全盛期,建康已發展為人興物阜的大城市,它西起石頭城,東至倪塘,北過紫金山,南至雨花臺,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的巨大區域,人口約二百萬。建康未建外郭,只以籬為外界,設有五十六個籬門,可見其地域之廣,是當時中國最巨大、最繁榮的城市。
東晉和南朝的建筑不僅遺物不存,連圖像也沒有保存下來,只能結合文獻,參考日本飛鳥時代建筑來探討。在南朝史料中,記有荊州玉泉寺大殿,說它面闊十三間,只用二行柱,通梁五十五尺,明確指出它是全木構架大型建筑。史料中還說梁朝建了很多木塔,三、五、七、九層均有,大都平面方形,有上下貫通的木制剎柱,柱外圍以多層木構塔身,柱頂加金銅寶瓶和若干層露盤形成塔剎。這種塔的形象和特點與日本現存飛鳥時代的塔,如法隆寺五重塔、法起寺三重塔很相近。這二塔都是中心有一大礎,礎上立剎柱,柱外為多層塔身。每層塔身檐柱的柱列間加闌額,上為斗拱及梁組成的鋪作層,承托塔檐。在塔檐椽上置水平臥梁,梁上立上層檐柱。如此反復至塔頂。各層內柱圍在剎柱四周,柱上架枋,形成井干形方框,限制剎柱活動,并承托上層內柱。塔身較高者,剎柱可用幾段接成,它們是全木構塔。這兩座日本塔都是較小的三、五層塔,但可據以推知南朝建康大愛敬寺七層塔和同泰寺九重塔的構造情況。
對測量數據分析后發現,日本飛鳥時代建筑在設計時都以拱之高度為模數,建筑各間的面闊、進深和柱高都是它的倍數。在多層建筑中,其總高又是一層柱高的倍數,如高二層的法隆寺金堂脊高為其四倍,五重塔為其七倍,法起寺三重塔為其五倍,都以一層柱高為擴大模數。飛鳥時代建筑是日本接受中國影響后最早出現的不同于此前日本傳統的新風格的建筑,它所體現的運用模數進行設計的方法應是當時中國的方法,這就證明在南北朝后期木結構設計中已運用了模數。
小結:北方建筑以鄴城為代表,南方建筑以建康為代表的。
在魏、晉、南北朝三百余年間(220~589年),中國建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在進入南北朝以后變化更為迅速。建筑結構逐漸由以土墻和土墩臺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結構向全木構發展;磚石結構有長足的進步,可建高數十米的塔;建筑風格由前引的古拙、強直、端莊、嚴肅、以直線為主的漢風,向流麗、豪放、遒勁活潑、多用曲線的唐風過渡。
在魏、蜀、吳三國至東晉十六國這二百年間(220~420年),建筑技術沒有大的進步,南北方的宮殿等大型建筑基本沿襲傳統做法。史載東晉建康太廟建于公元387年,長十六間,墻壁用壁柱、壁帶加固,可知仍是土木混合結構建筑。當時北方比南方落后,南方如此,則北方可知。
南朝自齊開始,宮殿轉趨豪華,官員和士大夫的第宅也曰漸侈大。梁建立后,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在都城、宮室、塔廟諸方面都有大規模建設。北朝的北魏自平城遷都洛陽后,大力推行漢化,吸收中原地區魏晉傳統和南朝在建筑上的新發展,建設都城、宮室并大修寺廟。南北朝中后期,南方、北方在建筑上都有所發展,在構造及風格上都出現較大變化,是以后隋唐建筑新風的前奏。
南北朝時期的建筑實物,除個別磚石佛塔外,全都不存,目前只能依據北朝石窟壁畫、雕刻中所表現的建筑形象,結合文獻記錄并參考受南北朝末期影響的日本飛鳥時代建筑推知其概況。
綜合北朝石窟中的建筑形象,可以看到,北魏在建都平城的中后期(460~493年)建筑,除了山墻、后墻承重的土木混合結構外,還出現了屋身土墻承重,外廊全用木構架的做法。這在云岡石窟中有很清楚的表現。遷都洛陽后,北魏受中原和江南影響,擺脫北方地區特色,建筑水平有所提高,進一步向全木構架發展。從龍門北魏石窟中所雕建筑形象可知,這時木構架的形式已發生變化,由一行柱列上托長數間的闌額改為每間一闌額,插入兩邊柱頂的側面,同時起拉結和支撐作用,增強了柱網的抗傾斜能力。這時在柱網上又出現由柱頭枋、斗拱交搭組合成的水平鋪作層,加強了構架的整體穩定性。經此改進,一般中小型建筑可以用全木構建造了。但是,特別大型的建筑,仍是土木混合結構,最突出的例證是公元516年所建洛陽永寧寺塔,塔為九層方塔,面闊九間,中心五間,北魏宣武皇帝景陵見方全用土坯填充,以保持穩定。
南北兩方的建筑,通過長期的政權更替和短暫的統一,各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而又相互貫通,相互聯系,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建筑在技術上還是在審美視覺藝術上均在中國建筑藝術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參考文獻:
《中國美術簡史》(新修訂本)中國青年出版社
日本飛鳥時代建筑藝術記載
作者簡介:
吳鳳蘭(1999-),女,漢,廣西桂平,本科,研究方向:中國畫花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