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影片語義表達的過程中,《陰影之下》的創作者將各種壓力具象化為恐怖元素,進行信息傳遞和情感宣泄,為整部影片增添了獨特的敘事魅力。我們看到的雖是傳統恐怖片中的場景,但它不再滿足于短暫的視覺沖擊,這些畫面富有更加豐富飽滿的內涵,讓人產生更為深刻的精神震懾。
關鍵詞:隱喻;主題;空間;符號
《陰影之下》的故事背景設置在兩伊戰爭時期的伊朗德黑蘭,導演在影片中注入了更多的現實,此時恐怖不再只是面目猙獰、鬼影重重,而是加入了更新鮮的元素。戰爭、高壓、男權……甚至連最親密的人都變得咄咄逼人,這才是最大的恐懼,這些壓力如同空氣般抓不住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影片創造了一個個鮮活的比喻文化,用“謎語”般的形態來激活觀眾的想象力。1借由“巨靈”鬧劇的發生側面描寫了各類階層人物特點,向觀眾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面貌,凸顯伊朗女性普遍的“感情的強化”和“理智的欠缺”。2
一、主題隱喻
影片通過女主角一家在德黑蘭家中遭遇的恐怖事件對現實問題加以諷喻和透射,以恐怖片獨有的無助感和強刺激性突顯戰爭造成的混亂與守舊社會的禁錮與偏見對于普通人,尤其是女性群體的摧殘。由此,界定“陰影”是什么——外在是戰爭,內在是權力。
“陰影”首先表現在對現實困境的描繪。影片以大量紀實鏡頭開始,遭遇空襲的城市、擔架上的傷員、擁擠的避難所……加上推進式的字幕用以還原兩伊戰爭期間那段“陰影之下”的黑暗時刻。
其次,“陰影”是對心理牢籠的映射。片中的女兒堅稱自己看到過巨靈,她既是引發女主焦慮的源頭,也是焦慮的投射。在炮火和對未來的恐慌中,“巨靈”這一形象逐漸脫離具體的神鬼范疇,進而成為一種政治隱喻,是若隱若現的強權、懸浮在頭頂的高壓,以及日益強化的女性身份焦慮,這一切都通過“巨靈”的形象得以展現。導彈帶來的攻擊是實體性的,而游蕩的巨靈卻是心理上的夢魘。后者的毀滅性遠大于前者,它讓人們一步步陷入絕望。炮火、長袍、布娃娃等都被作為恐懼意象加以處理。這是一個處處值得反抗,卻無法反抗的時代,沒有陰影,只有牢籠。要反抗的恰恰是每個人身體里的一部分東西,而不是一個可具象的龐然大物,這使得一切難上加難。
二、空間隱喻
影片中的布景、道具做為視覺母題,多次表現出敘事性的特點。作為恐怖片,導演卻從最簡單真實的生活畫面開始,女主人公被拒絕返校,保守的社會摧毀了她成為醫生的夢想,然而正是這普通的開始讓女主一步步接近至暗的“陰影”。
影像構圖、光線運用、背景環境、色彩調配等空間元素渲染了不同時刻的敘事基調,3女主家中曾經的井井有條與危機爆發后的雜亂無章形成了鮮明的前后對照,突顯了人物內心的變化。導演利用布景作為場面調度的元素,將女主不同時空下抽象的心理狀態加以顯化。女主的服裝變化同樣各有所指,只有當她遇到警察等迫不得已的情況時才會裹上頭巾,并且她每天都會穿著單薄的吊帶觀看錄像帶健身。雖然她身處伊朗殘酷的現實環境中,但她的心并未被束縛,她認為自己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而存在,不是一個帶有特殊性別屬性的、被各種傳統與規則束縛的“女人”。但隨著戰爭的深入,一切都在微妙地變化。影片后四分之一處,褪下黑色蓋頭的女主在鏡頭下顯得愈發“暴露”,仿佛沖破了社會與文化的禁錮一般盡情的展示著成熟女體的誘惑,其內心矛盾與女性意識的覺醒也隨之達到頂峰。
三、符號隱喻
(一)實物符號
對于實物符號的運用,影片人物所面臨的不再只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困境,而是根植于自身或者他人的心理圍困。例如電影中的布娃娃具有“隱喻”的性質,暗示著人物無法找到突破口,表現為迷失、焦慮等,這種心理狀態模糊了現實出路與心理空間的界限。因此,在本片中類似于布娃娃、書籍等實物的隱喻功能是助推人物內心、情節發展的重要手法。影片在三個跳切的鏡頭中結束:第一,后座上,沒有頭的布娃娃;第二,樓梯上遺落的布娃娃的頭;第三,從四樓廢墟中狂翻的書,搖到屋頂好像骷髏一樣的大洞。這是一個精妙而深刻的結尾,頭自然代表了靈魂,書籍代表思想。電影語言實質上是在控訴:在風聲中,伊朗社會的女性,從此沒有了思想,而她們的后代,將會失去靈魂。
(二)人物符號
影片的人物設計和諸多細節都有更深層次的考量。公寓樓的主人是易卜拉欣,這是個典型的阿拉伯人名字;四樓鄰居是庫爾德人,女主夫婦與一樓幫助照顧多薩的大嬸是傳統伊朗人——波斯人。其中包含了種族和伊斯蘭宗教派別等多重矛盾。在防空洞中,女主一家和一樓大嬸站在一起,他們與二樓易卜拉欣一家和四樓庫爾德人之間都表現出彬彬有禮又相互戒備的關系。因為庫爾德人受到阿拉伯人的強烈敵視和排擠,所以影片中導彈來襲時,庫爾德老先生首先被奪去了性命。相對于伊朗曾經輝煌燦爛的波斯文化,伊斯蘭教是在公元六世紀時,阿拉伯帝國征服波斯帝國后,伊斯蘭教侵蝕、同化了原有的波斯文化,所以易卜拉欣一家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孤兒麥迪代表了阿拉伯世界中的開放派別,可惜這一派別被孤立,已經沒有話語權。影片也通過女主的憤怒,譴責了以丈夫為代表的,忘記波斯歷史的,丟掉立場的伊朗人。
四、結語
《陰影之下》蘊藏著諸多伏筆和線索,利用陰暗環境的渲染和畫面處理的技巧揭示故事線索,用一系列具象化的符號連接人物與觀眾情感,完成了一次內容與形式上對恐懼的雙重回歸,演繹了深層次的心理恐怖,其層次鮮明且富有“野心”的主題,表達了創作者的多層意圖。同時,作為一部恐怖片,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人情世情等宏大命題上的探索,力圖小格局中見大不同的勇敢嘗試,使它成為一部兼具娛樂性與思考性的影片。
參考文獻
[1] 戰迪.從隱喻、象征到神話修辭——電影文本認知的一個重要視域[J].當代電影,2017(09):40-43.
[2] 古斯塔夫·龐勒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07):05.
[3] 李顯杰.論電影敘事中的畫格空間與敘事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6):91-98.
作者簡介:
曹夢媛(1996—),女,漢族,安徽省六安市,學生,研究生在讀,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方向:戲劇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