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較完備的醫學典籍,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一般規律,為后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中醫學的精髓,而仲景在《傷寒論》中談及把控“度”以至“和”。即通過對于服藥劑量、服藥溫度、治法治則“度”的把控來達到陰陽和諧的最高境界。
《論語》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思想對于中華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中醫學這個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代科學受其影響更是頗深,其基本出發點和理想目標都是使機體達到陰陽和諧的最高境界。故《黃帝內經》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謹察陰陽所在以調之,以平為期”均強調了“平”對于機體的重要性。而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賅備的醫學典籍亦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奠基作用的《傷寒論》同樣如此,仲景在文中更是多次提到要使機體達到“和”的狀態,而“和”的意思并非是靜止的、恒定的,而是動態的、適合的。所以仲景在文中談及要把控“度”以至“和”。即對于治病而言,“度”的把控顯得尤為重要。
1.《傷寒論》服藥劑量中的“度”
桂枝湯文后的服藥方法為“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即見效停藥,說明要中病即止?!叭舨缓?,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說明要不效繼服,若一服無汗,繼進后服,又不汗,后服縮短給藥時間,半日內將三服服完。若病重者一劑汗不出者,須晝夜給藥,可連服二至三劑,所以桂枝湯的服藥量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把控。大青龍湯的服藥方法為“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說明服大青龍湯后只要出現汗出即停藥,若不停藥就會出現過汗傷陽的情況。小承氣湯亦是如此,“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也強調了應當中病即止,以免過劑損傷正氣。麻子仁丸方后服藥方法也要根據病證的輕重以及體質的不同,用量由小量服起,逐漸加量,以大便通暢為度,即原文中所論述的“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十棗湯的方后注中提到的服藥方法“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同為服藥量應因人而異,不可過劑。所以仲景在對于服藥量強調了要有“度”,
根據體質的不同、病證的輕重等來選擇具體的服藥劑量,強調中病即止,以達到邪去而不傷正的目的。
2.《傷寒論》服藥溫度中的“度”
桂枝湯方后服法要求“適寒溫”,適寒溫即指湯藥的溫度要適中,既不能過寒也不能過熱。湯藥溫度過寒藥力較弱不足以祛邪外出,而溫度過熱又會使汗出太過而損傷正氣。所以把控服藥溫度是為了控制患者的發汗量,使邪祛正安。三物小白散方后的服藥方法為“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其主要是根據巴豆得冷性緩,得熱性速的特性來選擇其服藥后粥的溫度,即把控粥的溫度來使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即如需加強其瀉下作用,可進服熱粥;如果下利太過,則可進服冷粥來抑制其瀉下作用。仲景強調湯藥的服藥溫度藥適宜,是由于服藥溫度的把控疾對于疾病的治療以及藥效的發揮有著直接的關系。
3.《傷寒論》治法治則中的“度”
對于同為表郁輕證,但有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及桂枝二麻黃一湯兩個方劑,其在癥狀上有可能很難辨別清楚,何為邪輕證輕,何為邪輕證微,并且其在治法上強調的是小發其汗與微發其汗。這兩個條文加以對比主要是強調發汗量的不同,即對于發汗量的度的把控,發汗量要與陽郁的程度相吻合。同為陽明腑實證,對于腹中燥熱與腑實結合的程度以及腑氣不通的程度,可分別選用瀉下力量不同的三承氣湯。腑實初結,燥熱內盛,氣滯不甚可選用調胃承氣湯;而熱實初結,腑氣不同,可選用小承氣湯;對于燥屎內結,陽明熱實,可選用大承氣湯。這三個方證體現了運用下法時,要對于瀉下度進行把控。太陰病篇對于其也有一定的論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此未言及具體的方藥,而是述“四逆輩”,即理中湯、附子理中丸、四逆湯這一類方劑,強調要視病情的虛寒程度,選擇不同的方劑。單純的脾胃虛寒者宜理中湯,脾胃虛寒較甚或脾腎陽虛者宜附子理中丸,心腎陽衰寒厥者宜四逆湯。仲景在對于病證選擇其治法時也強調了要有度的把控,把控好了“度”,才能達到陰平陽秘。
《傷寒論》中對服藥劑量“度”的把控,給臨床上服藥后應達到何療效方可停藥提供了理論依據。而對于服藥溫度“度”的把控給臨床上如何讓病人服藥提供了新思路。并且其對于治法“度”的把控,在臨床上可以根據具體癥狀選擇更為適合的治法,不應不足以邪不去,也不應太過以傷正氣。所以對于“度”的把控不僅是仲景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更是蘊含著深奧的中醫思維與方法,而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使機體恢復至陰陽和諧的狀態。
參考文獻:
[1]王慶國.傷寒論選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2]孟曉媛.鞠寶兆.谷松.等.《傷寒論》經方中的中醫思維探究及發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0.38(11):53-55.
[3]鄭亞琳.《傷寒論》藥方服用溫度有講究[N].中國中醫藥報.2007
[4]陳琳.王敏.李宇航.從《傷寒論》“以知為度”談仲景對用藥藥量的宏觀把握.[J].世界中醫藥.2018.13(3):585-591
作者簡介:孔一蘭,女,2000年12月,漢族,河南省濮陽人,本科,河南中醫藥大學,研究方向:中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