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良
摘 要:行政機關具有憲法所賦予的國家行政權,由于該權力具有天然的國家強制性,因此,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必須規定一系列的行政原則予以束權,用來保護公民的權利不被肆意侵犯或剝奪。信賴保護原則和合法預期保護原則都被認為是當代我國行政法所規定的各個行政部門在其執行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的重要基本原則,在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通過比較在今后的行政執法過程中仍需加強適用和不斷完善。
關鍵詞: 信賴保護原則 合法性預期 保護原理 行政訴訟法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一直在尋找和發展具有中國自身特色的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1982年憲法是我國當代行政法產生、完善和發展的重要基石,其規定了許多行政規則和行政原則,目的在于跟隨改革民主大勢,更加適當地約束國家權力和更加有效的保障公民權利。其中信賴保護原則和合法預期保護原則一致沿用至今,成為當代中國行政法的主要核心原則。但是由于中國基本國情的特殊性和歷史的局限性,信賴保護原則和和合法預期保護原則并沒有在行政生活中完全發揮其應有之用,二者通過比較需加強理論變通。
一、當代我國行政法中關于信賴和保護權利原則的內涵
信賴和保護的原則最先由德國等一些大陸法系國家的一批行政法學家提出,經過日本和中國等一些國家引進并在我國實踐和發展,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大陸法系的行政原則之一,對于完善我國大陸法系的行政原理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要求我們的公民和其他國家之間本身就應該是存在某種相互信賴的關系,國家充分地相信于公民,并給予了公民各種保障,公民依靠于國家進行各種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誠實信用不僅貫穿于我們國家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更是貫穿于我們國家的各項法律,由此滋生了突破出我國行政法律中的相互信賴保護原則。所謂依法信賴保護原則,就是規定法律要求我們黨和國家的行政部門,對其已經依法做出的各種行政事項或者行為,不得隨意地進行修改、廢止或者撤銷,因對其依法做出的業已經依法生效的各種行政事項或者行為進行修改、廢止或者撤銷而導致造成我們黨和公民權利嚴重遭受損害的,應當依法給與其相應的補償。這一原則具有以下要求:
第一,行政權的實施應當具有足夠的公信力,行政權的實施一旦決定做出,非經過法定程序的人員不得任何修改、廢除或者予以撤消。第二,行政相對人因其行政活動而獲益后,即使該行政活動具備了違法性,非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其他社會公共利益,行政機構對該相對人的行政活動也絕對不能任意地更改、廢除或者予以撤消。第三,行政部門依據其他法定規則進行更改、廢止或者撤消行政行為而導致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受到損害的,需為維護國家和公眾利益且遵循比例原則。第四,行政機關據法定程序更改、廢止或撤銷行政行為給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予以補償。以上四點一方面維護了公民的權利,是行政機關作出、更改、廢止和撤銷行政行為時有所顧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的國家行政機關的公信力。
二、當代行政法中合法預期保護原則的含義
“合法預期保護”是我國從英美兩大法系及大陸兩大法系中法制用語的一種借鑒。由于社會生活具有不可預見性和法律本身具有天然的滯后性,為了調和這對天然的矛盾,行政法設立了合法預期保護原則,目的就是充分考慮公民自身的合法預期,并賦予了行政行為實施層面的較大靈活性,最大限度的減小因行政行為的實施對公民自身合法預期利益所造成影響
三、信賴保護原則和合法預期保護原則的比較
合法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來源于私法的概念,在私法中,通過合法期望所獲得的收益通常是指合同雙方在締約的期望收益。只要雙方按照所締約的合同履行行為,就能獲得相應的可預見性收益。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負有行政相對人的某種信賴利益,這意味著當行政機關處罰行政相對人時,其不得不放棄雙方之間的這種信賴利益,否則,行政機關將面臨因為彌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信賴利益而造成的損失。行政機關在整個行政的過程中設置了許多可以預期的利益,從而使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中獲得相應的權益。信賴保護原則與合法預期保護原則相較之下:
第一,二者保護的范圍不同。信賴保護原則與合法預期保護原則雖然都是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合法預期保護原則的保護范圍要比信賴利益保護原則的范圍更廣。由于行政相對人的法律文化素養不同,導致對相關的行政政策的理解水平也不一樣,這就可能導致同樣的行為,行政處理的結果不同。比如,政府部門制定招商引資的相關政策,不同的投資者看到這些政策會產生不同的合理預期,行政機關不得在未通知行政相對人的情況下擅自變更該投資政策?;诖祟惽闆r,合法預期保護原則往往會比信賴利益保護原則具有更強的靈活性,保護的范圍也更大。
第二,二者保護的對象不同。合法預期保護原則使用對象包括個人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而信賴保護原則的適用對象一般是個人利益。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本文第一點的區別導致,由于合法預期保護原則的適用范圍較廣,這就勢必導致其適用對象與信賴保護原則的不同。和信賴保護原則不同的是,合法預期保護原則一方面肯定了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的靈活性,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行政相對人對行政機關的信任。所以,合法預期保護原則將行政保護的穩定性與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期待相融合,更加有效的保障了公民的權利。
第三,二者的可操作性不同。與信賴保護原則相比,合法預期保護原則的可操作性更強。例如,行政相對人根據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進行施工建設,如果行政相對人已經做出了相應的行為,即具有了合法的收益期望,那么怎么證明行政相對人的外部行為是對行政機關的信賴呢,如果此時適用信賴保護原則進行保護,就存在識別困難和操作困難的尷尬情形。
此外,二者的保護利益的產生時間不同,信賴保護原則保護的利益要優先于合法預期原則所保護的利益,本文在此不再贅述。
四、結語
信賴保護原則和合法預期保護原則都是行政法中不可或缺的原則,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人民群眾對行政法的實質正義和程序正義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不斷加強信賴保護原則和合法預期保護原則的適用和完善已成為建設行政法治國家的一種必然選擇。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借鑒外國的立法與實踐經驗,另一方面要結合我國自身的基本國情和制度,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信賴保護原則和合法預期保護原則的實施之路。
參考文獻
[1]田廣林.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適用[D].廣西師范大學,2019(22):92-93.
[2] 夏洲源.淺議我國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 [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39(6):67-69.
[3]賈靖雯.論行政法中的合法預期保護原則[J].黑河學刊,2019(2):106-107,111.
[4]金太洙.合法預期保護的法理分析[J].才智,2015(36):198-199.
[5]閔健.論我國行政相對人合法預期的保護[D].遼寧:東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