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作為一種舞臺表演形式,演員對角色呈現的好與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演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刻畫人物性格,如何呈現臺詞深度都成為評價一個演員表演好壞的標準。同時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絕不應當是干癟癟的、缺乏活力的,而是應該深刻把握人物形象,拿捏人物神態,演員與角色性格合一、動作合一、神韻合一,力求把人物表演得貼近生活實際,符合真實的生活邏輯。
一、合理的把握角色性格
被稱為京劇通天教主的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王瑤卿先生說過:認認人、讀讀本、找找事、仔細琢磨。這段話就是演員把握戲曲角色的形象總結。第一步就是通過演員通讀劇本,了解劇情,熟悉角色。要盡快把角色在整出戲中的行為動線、情感動線歸納總結出來。通俗的講,就是找準人物的行動邏輯。愛的原因是什么?恨的根源在哪里?情感變化的關鍵節點在哪里?性格轉變的關鍵事件是什么?推動變化的深層次動機在哪里?例如在京劇《野豬林》中林沖由忍讓送刀到山神廟爆發這一巨大轉變,自外表到內心、個性到心靈、語言到肢體,哪怕是一個眉毛的抖動都是內心波瀾起伏的呈現。都是一次深層次心理斗爭。因為轉變絕不是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是無源無根的。那么演員如果能否把這么多推動人物性格轉變的動線清晰地呈現在舞臺上,那么角色就活了,就是有性格的角色。觀眾感受到的就是真是情感變化。相反,演員情緒過度表達,則就南轅北轍,觀眾就會噓聲一片,說你演的不像,不合情理。
在戲劇沖突與情感糾葛中,人物受到外部事物的觸碰、沖擊與震撼之后,引發人物心理層面經歷的注意、觀察、揣測、辨別、分析、思索等一系列內心活動過程中,從表象揣摩對方的心理玄機與真正意圖,最終做出行為決定。京劇《沙家浜》“智斗”一折當中,主人公阿慶嫂與刁德一、胡傳魁在茶館相遇所呈現出的相互摸底、試探、盤纏、斗智的場面,便是典型的“舞臺心理呈現”的表演范例。狡猾陰險、詭計多端的刁德一,懷疑阿慶嫂與轉移、隱藏新四軍傷病員有牽連,進而推斷阿慶嫂可能是共黨分子。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阿慶嫂,則通過“點煙”“獻茶”等外部動作做掩飾,細心觀察、判斷、尋覓、探究刁德一與胡傳魁二人到底“姓蔣還是姓汪”的身份底牌。演員對角色心理刻畫恰如其分,觀眾享受這種“智斗”的過程,喝彩不斷。觀眾恰當的反應就充分表現出了演員在人物性格塑造時緊密貼合故事的發展,使人物的塑造具有了其合理性。
二、合理的把握角色關系
故事情節是整個戲曲表演一貫而承之的主線,是整個舞臺表演的主干。所有故事情節發生的背景,因素都應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更要注意特定戲曲中的特定故事背景。如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巧借大霧天氣,再憑借對曹操性格多疑的準確把握,機智地在三天之內就“造”出了十萬支箭。因此在表演該故事時,天氣狀況就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性因素。而在當下的藝術表演中,為了增加觀看藝術表演時的視覺沖擊感,故意為故事的情節增加一些虛無縹緲的成分,失了藝術表演時的本真。在戲曲演出中,除了把握好自身塑造的角色外,還要充分注意這出戲中整體的人物關系、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系,擺正自己的位置,讓自己在表現中密切配合好其他演員的表演,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比如在一般的古裝戲中,小姐就是小姐,丫環不能在演出中超越小姐的言行舉動。但《春草闖堂》中的丫環春草是戲中的主要角色,表演時就要有超越小姐的舉動,這樣春草這個人物才能演得活起來。同時在每個大型戲曲中,不論是古裝戲還是現代戲,整體人物結構要合理布局,每個演員所承擔的不同角色要為整體服務,在舞臺呈現上要合情合理,鋪排得當,這樣整個表演場面才能調配協調,增強觀賞效果。
三、合理的把握臺詞風格
劇本臺詞的合理性在劇本創作的時候,就已經定下基調。行當不同,性格不同,臺詞風格也決然不同。人物的塑造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必須要根植于生活。比如說在我們看到的神話傳說中,許多神仙眷侶的故事其實就是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表現。神仙的形象也都是有鼻有眼,與人形并無二異。因此若將人物創造成人面獸形,反倒會使觀眾產生距離之感。再如熊劍嘯、李雅樵主演的經典楚劇《葛麻》,熊劍嘯飾演的葛麻和李雅樵飾演大的張大洪語言風格既幽默又機趣,呈現出楚劇特有通俗性特色。劇本語言是一種文學性的語言,不論編劇的語言功底多么高深,也不及舞臺形象的語言表達。因此,演員對劇本還原的時候,還應該進行再創作,融入自己的理解。要將生動的文字轉化為生活的形象。
四、合理的把握語言節奏
演員在舞臺表演中的速度,包括肢體動作、語言的速度、力度、尺度、強度……都直接影響和決定著舞臺節奏。戲曲藝術是以表演藝術為中心環節的綜合性藝術。角色是舞臺的主宰。如果演員的表演沒有節奏,或節奏感不強,其他藝術手段都將無用武之地,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當然,演員的表演節奏很好,其他手段的節奏不對,也會破壞整個的舞臺節奏。在此我們特別要著重強調語言節奏,也就是念白的表現力。通過念白能否更深入的體現戲曲張力,主要就是要語言的節奏。這點往往被青年演員所忽略。念白要么用力過猛,忽視了內在情緒的滲透。要么蒼白無力,如同生活對話一樣呈現流水賬般的膚淺。特別是文戲為主的劇目中,念白更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把握念白的節奏呢?行話說:快而不亂,慢而不斷,高而不喧,低而不閃。就是指念白的節奏要點。快的念白,不要像機關槍突突突的匆忙亂打;慢的念白,不能磕磕巴巴、猶猶豫豫,要字斷情不斷;那么高聲的念白,要音響不噪,絕不能喊得聲嘶力竭;低沉的念白,雖音低字小,但要把字清晰地送出去,不要漏掉某些字,使人聽起來含混不清。戲曲藝術語言的節奏是根據人物內心節奏而決定的,但也有時語言節奏與內心節奏不同,形成內緊外松或外緊內松。《明心鑒》云:“按其文之緩急,查當時之情形,應念急則急,應念緩則緩,方為上乘。”語言的節奏是根據不同的規定情境,不同的身份、性格、人物的關系而決定的。戲曲中的“念”要像“唱”那樣有音樂感;而“唱”要像“念”那樣吐字清楚準確。精彩的念白,必定有鮮明的節奏和優美的音樂性,是一曲沒有音符的音樂。
綜上所述,一個演員在戲曲表演中,一定要培養自己對角色合理把握的能力,也是對角色呈現度的把握。過猶不及,過度則顯做作,太過節制又令觀眾覺得虛假。合理的把握才能讓觀眾覺得真實、符合情理,才能進一步把握人物的靈魂,把握戲曲藝術的精髓。
作者簡介:
宋小清,男,1962年10月,湖北武漢,漢族,國家二級演員(副高),武漢市黃陂區楚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