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觀就是對自然界的總體性認識,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包括人們關于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演變的以及人與自然該如何自處等方面的根本看法。中國古代的人們常常用“天”來象征自然,著名學者馮友蘭認為天有多種分類,例如道德之天、主宰之天、命運之天、義理之天、自然之天等。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在我國古代,自然觀就主要表現為天人觀,古代先哲們常常借用天人關系來闡釋自己對人與自然的看法。人們常常用“天人合一”四個字來概括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傳統自然觀 ?天人合一 ?順應自然
一、儒家的自然觀:順應自然
儒家的這種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是在以農為本的社會生產中,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表現。據《論語·述而》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就是說,夫子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是由于用漁網捕魚會破壞生態平衡;夫子從來不用箭射歸巢棲息的鳥兒,因為歸巢的鳥兒可能要養育雛鳥。孔子這樣做是告訴人們,人類不應該過分地向大自然索取,應當順應自然的生存法則,要對大自然心存仁愛,凡事應該講究一個度,這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部分。
孟子深受孔子的影響,提出“君子之于萬物,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意思就是說我們對人要仁愛,對于世間萬物要愛惜,從這些可以看出孟子很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將愛護自然上升到了倫理的層次。這些觀點倡導人與自然的均衡和和諧,反映出了儒家樸素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
漢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認為,人來源于天,自然界是人的生命來源,并強調“天人感應”,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自然和人為是合一的,人是自然的摹本。錯誤!未找到引用源。這時候,“天人合一”的思想愈加突出。以“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儒家衍生出“中庸之道”,這成為中國人交往文化的基本特點之一。中國人在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社會交往方面都深受中庸思想的影響,不喜歡走極端,做事留有余地,凡事把握住一個度,有自己的分寸,講求“和為貴”、“與人為善”。儒家的自然觀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這種謙遜仁愛的性格是和西方大相徑庭的。
二、道家的自然觀:回歸自然
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世間萬物的法則,是客觀的自然規律。那什么是“道”呢?老子說:“有物混成,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應該以大地為準則,地則要遵循“天”,“天”又應該效法“道”,而“道”取法于自然。只有回歸自然,才能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老子將天、地、人、道、自然排了一個序,將自然放在頂端,人反而處于最低的位置,他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可見一斑。老子認為,在天地之間,人與自然受到的是同樣的待遇、同樣的恩澤。老子在效法自然方面, 以人道依附于天道,以天道推演人道,以求天人和諧,達到了極致。老子認為自然就是最好的法則,回歸自然就是遵循“道”,只有不刻意地進行人為干擾,方能安身立命。
莊子在繼承老子的學說的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得到了升華,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莊子認為天地宇宙與人類是同根同源、同生同在的,人類可以在“忘我”的狀態下,直接將人和世間萬物“綁”在一起,追求對自然本性的回歸。
道家和儒家對于自然的觀點實質上是殊途同歸,都主張對自然的順從與和諧。幾千年來,人們對于老子和莊子的思想的研究從未停止。古代先哲對于自然的看法,對于人生哲學的見解,對于世界的認知,代表著中國傳統的自然觀,他們的思想和學說一直深深影響著后來的人們。
三、佛家的自然觀:融于自然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的頓悟,就預示著佛家與自然有了不解之緣。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并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界與佛的境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后來的禪宗更加推崇自然,常常借用自然山水來闡釋“禪”的真諦。
佛教是一個十分重視自然生態的宗教,自古以來,佛教的寺院建筑大多建立在深山密林之間,力圖與山林互相融合、和諧相處。僧人修行追求淡泊寧靜和簡約樸實,他們不僅吃素食、忌酒、禁止殺生,還會定時放生。對于佛家來說,大自然的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沒有任何人為的摻雜和干預,是多么自然的景象,與佛家所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境界相契合,可以看出佛家對大自然的喜愛。
唐宋時期,禪宗進一步突出并強化了這種自然觀。禪宗注重對人內心的體認,重視個人的內心情感體驗,追求的是個體在自然之間覺悟的境界。禪宗主張在自己坐禪的過程中,放棄聲色名利、跳出塵網,追求一種人與自然互相融合的境界,這就是佛家所推崇的“禪”的境界。修行的人通過悟禪或入定的方式,等到自身摒棄雜念、與大自然合二為一之時,身上的佛性自然就顯現出來了。正是由于佛家對自然的向往和崇尚,修行之人才愿意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進行靜思默察,滅絕人欲,以求頓悟。在他們的眼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充滿靈氣的,萬物皆有靈,皆有佛性。
禪宗常說的三種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都用大自然的事物作比喻,仿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世間的真理所在。佛家還將自然萬物化作神,如佛家經典中的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山神、川神、火神……可以說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蟲魚鳥獸,都能夠成為佛教徒悟道修行的契機,因此佛教十分尊重和愛護大自然,也盡量維持大自然本來的面貌。
魏晉時期,人與自然的融合更是達到了一種頂峰。中國文人將注意力轉向了山水之間,欣賞山水之美,畫家們、詩人親近地走進大自然,對當時的山水田園詩、山水畫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中國畫的絕大部分素材都取之于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鳥蟲魚,主要有人物、花鳥、山水這幾類。山水畫所表現的正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用藝術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個時期人們的自然觀影響了我國古代崇尚自然美的審美意識。
中國的自然觀隨著歷史的演進,其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但“天人合一”的內核是始終不變的。中國古代的人們順應自然的規律進行農業生產和生活,熱愛自然,敬畏自然,一直都希望和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樣的自然觀,一直延續著,一直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M].中國人民出版社.1987:217
[2]董仲舒.春秋繁露.[M]中華書局.2012[2]
[3]賈文龍、張卓艷.中西自然觀的歷史演進及發展愿景探析[J]《黑河學刊》2017
[4]張曉霞.中西傳統自然觀比較[J]《新西部》2009.24期
[5]石海兵、劉繼平.天人合一與征服自然——中西自然觀的比較[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9):79-81
[6]張傳輝、趙金玲.中國傳統自然觀與生態文明教育[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3)第25卷第2期
作者簡介:
王菁(1997-),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學科語文碩士,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語文專業,研究方向: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
陜西西安 郵編:71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