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清
摘要:危機監測預警機制預警機制作為應急管理的第一個階段,主要目的是為了有效地減少和預防突發事件發生所帶來的危害。在我國,雖已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預警機制,但由于現行的單一主體的管理體制,使得政府在應對危機時力量單薄、效率偏低,弊端日益顯現。公民參與危機監測預警機制可以構建多元主體的監測預警格局,發揮治理效能,目前公民參與存在哪些困境,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公共危機;監測預警;公民參與
一、引言
社會的迅速發展和風險的增長是相伴相生的,地震、水災、滑坡泥石流等各類自然災害事件,環境污染引發的社會群體性事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公共衛生事件,新疆等暴力恐怖襲擊事件,突發事件引發的公共危機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羅伯特·希斯將危機管理分為縮減、預備、反應和恢復4個主要過程,縮減階段主要是預防危機的發生和減少危機發生后的沖擊程度,預備階段主要是在危機發生前就做好響應和恢復計劃 ,降低損失并盡快恢復到常態。構建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機制目的是對可能引發突發事件的致災因子和安全隱患實施監控,在這些因素可能造成危害之前,及時發出預警,并采取相應措施應對,來有效降低損失。因此,構建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機制是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預警機制,但單一的預警主體、自上而下的預警管理體制,一定程度上使得預警機制的作用發揮不足。在這一階段,公民參與在預警機制的構建中是可以擔負起重要角色,但是目前存在一定的困境。
二、公民參與監測預警機制構建的重要性
公共危機管理的參與主體主要有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社區、企業、公民等,其中公民是重要的構成要素,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管理構建治理的多元主體,對政府的應急管理工作以及公民個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公民參與監測預警機制構建可以降低政府收集危機信息的成本,提高應急管理的決策和執行效率。公民工作生活在危機發生的第一線,是監測預警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對公共危機有直接感受,可以及時地向政府提供自己身邊一線的危機信息,在公共危機即將來臨時,政府可以采取及時可以及時發出預警,有效的措施應對公共危機,提高應對危機措施的針對性和及時性,降低了政府決策和執行成本。
其次,公民參與監測預警機制構建可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公民積極參與危機的監測預警,及時向政府部門反映危機或安全隱患的相關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政府工作的內容,因此,政府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應急管理的戰略性方案等其他重要事上。
第三,公民參與監測預警機制的構建可以保障公民利益,同時實現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公民積極、理性地參與公共危機管理,可以清晰地向政府表達利益和愿望,及時告知政府部門所處環境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危機苗頭,政府可以據此作出科學的、合理的、公正的應急方案,維護了公民的公共利益,同時政府也把應急方案的目標、具體措施和實施手段公布與眾,使應急方案不僅能得到支持也能夠得以迅速實施。因此,公民參與監測預警機制的構建不僅保障了公民個人的安全利益,同時也加強了政府治理的民主性和公共性,實現政府管理真正服務于公民。
第四,公民參與監測預警機制構建,公民自身比較清楚危機事件的發生情況,就可以減少突發事件在公眾中產生的恐慌, 使公眾了解真相積極應對, 同時消除危機相伴而生的造謠、慌亂等, 能夠在危機發生時穩定社會秩序。
三、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機制構建中公民參與困境分析
公民參與監測預警機制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分析目前我國的應急管理體制并結合相關的實地調查,可以看出,目前是存在一定的參與困境。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的監測預警機制構建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政府對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的監測預警機制構建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應急管理中存在對公民參與的漠視和排斥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監測預警機制的構建缺少明確的合法、合理的程序規則,公民不清楚通過何種渠道和途徑可以參與公共危機的監測預警機制構建。另一方面,政府忽視對公民在社會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缺少公民危機意識的培養和安全技能的訓練,公民對致災因子的的識別、監測和判斷等預警方面知識比較匱乏。由于政府在危機監測預警機制構建中不重視公民參與,不僅導致了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主動性不高,參與積極性不足,而且在安全隱患出現時,公民沒有相應的識別能力和應對措施,難以在危機發生前第一時間進行自救。
(二)應急管理體制中管理主體單一,公民參與難以實現
我國的政府管理模式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單一的管理主體意識至今依然存在,公民作為被管理者,只能接收、服從政府的命令決定,現有的預警系統主要包括預警信息收集、處理系統、預警決策系統、警報發布系統以及預警信息咨詢系統。每一個部分都是環環相扣、專業性極強的,須由專門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進行操作。社會安全預警所牽涉的情況較為復雜,預警對象較為廣泛以及涉及的技術和設備的較強專業性,這三個特點對預警的主體和技術以及設備提出了較為嚴格和專業的要求。專家和各機構部門的人員才能進行參與,導致公民參與難以實現。
(三)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的監測預警機制構建缺乏配套法律和制度支持
當前,我國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從法律層面對公民參與危機管理的渠道、權力和權利等方面加以保障,只是在個別規定中有著零散的相關規定,因此,公民參與的可能性就主要取決于政府官員的意愿,沒有形成制度性的公民參與。
(四)公民參與公共危機的監測預警機制的能力不足
公民參與的能力,主要包括公民發現危機時的心理狀況和判斷識別安全隱患、致災因子的科學知識儲備。目前我國公民參與治理的能力非常薄弱,在危機預警監測階段,公民警惕性不高,危機意識較為淡薄。一方面常常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危機不可能落到自己頭上,認為公共危機的監測預警屬于政府職責,應急管理的各個環節是政府的工作,而無需靠自身,缺乏“自救意識”進而導致公民的危機意識淡薄。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忽視公民的危機知識教育普及,加上公民自身危機意識淡薄,多數的公民沒有掌握基本的判斷識別安全隱患、致災因子的知識。
四、結語
預警是危機管理的第一步,重視預警監測機制的構建,可以降低危機發生的幾率,減少危機給公眾帶來的心理危害和生命財產的損失。現代社會中,工業、交通等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中,由于突發事件具有多發性、突發性和復雜性的特點,依靠政府單一力量來進行預警難以要發揮監測預警機制的有效性,公民參與到危機管理和社會安全預警中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因此,當前存在的公民參與困境需要引起政府相關部門和公民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張永理.公共危機管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2]肖鵬軍.公共危機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王少泉,曹冬英.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公民參與[J].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