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志
摘要:釋意理論在口譯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其誕生起,就吸引了無數學者的關注。經典釋意三角模型改變了口譯原有的“理解—表達”模式。脫殼理論則幫助譯員更好的理解所聽到的話語。如何理解并應用釋意理論,也是每一個譯員所需面對的問題,文章運用釋意理論,從直譯、意譯、精簡信息法等角度分析了部分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上的發言,以幫助讀者加深對釋意理論的理解。
關鍵詞:釋意理論;巴黎學派;三角模型;口譯活動
簡介
20世紀60年代末期,在法國巴黎高等口筆譯學院,誕生了著名的釋意理論,其奠基之作為《國際會議議員—會話與交際問題》(L’ interpretet dans les conferences internationals. Paris: Minard Letters Modernes,1968)【1】,其學派稱之為巴黎釋意學派,它研究主要涉及口譯與非文學文本筆譯教學與原理。在釋意學派誕生前,傳統觀念認為翻譯的模型應是“理解—表達”兩步模型,而釋意學派卻提出了一個全新觀點:他們認為翻譯就是解釋意義,譯者借用語言符號和自己的認知補充,對原文進行闡釋。譯者所期的不應是簡單的語言單位對等,而應達到原文和表達的等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釋意派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發表了多部翻譯著作,研究范圍也開始涉及科技翻譯、翻譯教學等領域。
釋意學派創始人塞萊斯柯維奇認為,釋意理論應該稱為“交際與釋意理論”。首先,她認為這是一種口譯理論【2】。但是,它又不是單純的理論,它是建立在交際之上,同時還與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語言學相關,并根據實戰口譯和口譯教學歸納總結而成。
一、釋意理論的三個層次
釋意學派認為:“語言的層次是與釋意的層次相對應的”。眾所周知,語言由詞義、話語和篇章三個層次組成。那么相應的,釋意理論也就包含三個層次。
詞義層次:即語言在沒有語境情況下,只能展現其最基本的意思,我們稱之為字典意。
話語層次:即語言的使用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具體的詞義由其上下文的語境所決定的,即“某一個詞的含義受到其前后詞語的影響,而這個詞又可以影響句中其他詞的含義”,此時詞義是相互依托的,脫離了話語的層次,詞義就會變為其本意。
篇章層次:篇章是建立在譯者與文字之間,是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物質產物。我們稱篇章是結合了語言外因素的意義載體。這也是釋意理論的重點。
基于此,釋意學派認為,詞義層次和話語層次的翻譯屬于語言層次,是一種比較機械的代碼轉換,在翻譯實踐中有其弊端。而在翻譯實踐中,我們需要的是篇章層次的翻譯。只有這樣才能在兩種語言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基于此,釋意學派將意義加入到了雙語的代碼轉換之中,由此提出其核心內容:口譯三角理論模型和脫殼理論【3】。
二、口譯的三角模型和脫殼理論
釋意理論誕生前,人們認為口譯的模型應是“理解—表達”,但釋意理論推翻了這一觀點。釋意學派認為,翻譯實踐中應該存在一個階段,即“脫離源語外殼”階段。總的流程為:理解原文—脫離源語外殼—表達,這也是意義產生的必要階段【4】。
由此可見,思想在表達之前,是以一種抽象的、非語言的形式存于人腦之中。但經過語言的修飾和表達,它會以另一種非語言形式存于他人的頭腦中,產生一個新的概念,并且不同人產生的概念各不相同。由此可見,譯員在進行口譯實踐時,應抓住發言人講話的主旨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在忠于源語、可以達意的情況下進行表達,不要讓自己圄于一詞一句【5】。
三、釋意理論的應用
本文選取了2021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上的發言。結合譯員的口譯內容,運用釋意理論進行分析。
(一)直譯法
直譯法可以忠實傳遞源語文化內涵,并盡可能保留源語內容,可以把最原始的信息完整的傳遞給聽眾。雖然在口譯過程中,譯員需要脫離源語外殼,但是在部分場合中,直譯仍然是非常有效的口譯方法。
例1: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我們認為你們會遵循基本的外交禮節。因此,對中國來說,我們必須闡明我們的立場。
譯文:Well, I think we thought too well of the United States. We thought that the U.S. side will follow the necessary diplomatic protocols. So for China it was necessary that we made our position clear.
分析:“想得太好了”直譯為too well,并且一個“too”也表達了中方對美方行為的不滿,但是尺度又把握的非常好。展現了中方為實現中美不沖突、不對抗所做出的努力。但這句話同樣也引發了熱議,有學者認為用動賓結構:we overrated your courtesy相對比較準確,也有學者認為應譯為we have clearly overestimated your standard of diplomatic decency,但是考慮到在外交場合,雙方劍拔弩張的情況下,譯員應發揮緩沖器的作用,所以原文的譯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體現了中國是一個負責任大國。
(二)意譯法
釋意理論指出,口譯實踐追求的是原文和譯文在意義上的等值,不需要強調詞與詞的完全對應。并且翻譯的目的是通過意義的傳遞來實現交際。因此對部分句子采取意譯法,從而擺脫源語的束縛,對句子重新進行組織,進行意義的傳達。但在意譯的過程中要保證意義的有效傳達,尊重譯入語的語言習慣,尤其是在遇到文化負載詞,如漢語中的俗語、成語時,意譯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2:只要中國制度對頭,中國人民是聰明的,要卡住我們是卡不住的。歷史會證明,對中國采取卡脖子的辦法、采取打壓的辦法,最后受損失的只能是自己。
譯文:Well, as long as China’s system is right with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re is no way to strangle China. Our history will show that one can only cause damages to himself if he wants to strangle or suppress the Chinese people.
分析:“卡脖子”是漢語中特有的詞語,比喻做事抓住關鍵,致對方不利境地。但是考慮到這是外交場合,需要委婉的表達含義,并且在時間因素的影響下,很難找到非常完美的替代詞,譯者在此用strangle和suppress來幫助理解,也脫離了源語的表達形式。
(三)精簡信息法
口譯活動的一大特點是短時間內會傳遞較多內容,有時會出現內容重復現象,需要譯者發揮能動性,將多余信息省略,精簡語言,將最簡明有效的譯文傳達給聽眾。
例3:因為兩位都發表了一些與眾不同的開場白,我的開場白也會略有不同。
譯文:Because, Mr. Secretary and NSA Sullivan, you have delivered some quite different opening remarks, mine will be slightly different as well.
分析:在原文中“開場白”一詞出現了兩次,但是譯員并未都將其譯為opening remarks,在第二次翻譯時,用一個mine代替上文,體現了口譯精簡信息、高效的特點。
四、總結
釋意理論對于口譯理論的研究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釋意理論是那個時代的結晶,三角模型改變了當時口譯“理解-表達”的固有模式,厘清了口譯的過程,創造性的加入了“意義”這一元素,從而強調了口譯中理解意義的重要性,對于口譯研究與發展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釋意理論的提出,更好的指導了譯員的實踐。但是任何理論在體現其優點時,一定會暴露出它的缺點。釋意理論很難界定具體的釋意程度,更加依賴譯員本身的能動性,這使得釋意理論很難有規范【7】。近年來,中國在翻譯理論與實踐方面有了長足發展,也期待中國學者能對釋意理論做出完善,使其更好指導我們的實踐。
五、參考文獻
[1] Seleskovitch, Danica. (1968). L’interprete dans les conferences internationals, problems de langage at communication. Paris: Minard Lettres Modernes.
[2] Seleskovitch, D.et Lederer, M. (2001). Pedogogie wanted to ask but may like to know[J]. Communicate 11, AIIC.
[3] 勒代雷. (2002). 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4] 張吉良. (2011). 巴黎釋意學派口譯過程三角模型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74-80.
[5] 塞萊斯柯維奇. 勒代雷. 汪家榮等譯. (1990). 口譯理論實踐與教學[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6] 鮑剛. (2011). 口譯理論概述[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7] 張吉良. (2010). 經典的缺憾—釋意學派口譯理論批評[J]. 深圳大學學報. (4): 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