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鑫 黃玥 梁思茹
摘要:社會發展會逐步暴露出人文文化的缺失,如何將對鄉村極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何城市周邊短假游的商業模式有機結合,讓鄉村及其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度假旅游結合,構建出一個人與自然、人與場所有機融合的生態群落。
關鍵詞:度假村;概念設計;蕪湖
一、如何在不同視角下認識和平養生谷的地理位置
安徽蕪湖位于安徽南部,南面是皖南山系,北面是江淮平原。作為兩江交匯之處,充分享受了運輸之利,自古以來手工業和商業較為發達。悠久的文化造就了蕪湖開放、誠信、務實、創新、自由的城市精神。目前其當選安徽省唯一“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蕪湖紅楊鎮的和平養生谷,更是集各項優異條件于一體的寶地。1.交通方面:涵蓋自駕及高鐵;2.農業特色:配套占地20余畝的茶園,加上現代化的藝術設施,使之成為灣西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3.鄉土建筑:傳統的徽派建筑,翹角飛檐,灰墻黑瓦,斑駁陸離;4.漁牧文化:數千年來當地人在此耕作漁獵,繁衍生息,世代傳承,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5.:場地內坡度最大地區為14度等 高線分散地區較為平緩。
二、如何看待現在和未來的大健康度假旅游區
根據相關數據,現代的出游群體目前所呈現的狀態是:年齡廣泛化、年輕化、城市化,且基數越來越大。80/90后成為主流用戶群體占57.5%、60/70后占26.3%,家庭自駕游為主導多為中產或職場白領,近八成用戶分布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 收入超10000元的用戶占半數以上醫療健康的TGI指數為107.5 對食品健康關注度為47.2% 。(數據資料來源:艾瑞咨詢)這其中最重要三點為:1.普遍居民的亞健康問題;2.生活環境和飲食結構的改變;3.渴望家的溫暖。
同時,我們對比了國內外部分現有的康養模式,如:德國森林步道 、日本療養課程、韓國療養體系等等。結合國內外的經研究與場地現狀的調查總結出目前大健康模式中較為顯著的問題:10受眾年齡段單一;2.缺乏文化基石、人文關懷;3.沒有差異性規劃、盲目跟風;4.與自然關系剝離。
那未來和平養生谷的大健康旅游度假圈應該是怎樣的?種種潛在的需求:城市生活中所面臨的心理壓力、傳統的精彩、各年齡段的魅力、本土人的情感歸屬 、潛在的醫療、外來的游客得到壓力釋放,最終,我們要打造的是:國家級港口藝術文化傳承+康養度假村。
三、如何通過“歸漁”實現“文化、生態、康養”融合的概念?
(一)文化
在這一個篇章,我們重點闡述,如何用“歸漁”來將當地民眾的家鄉羈絆以及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打造一個真正符合的文化藝術品建筑團組。
動以養生。蕪湖有半城水,自古以來,有著與水共生的生活方式。《呂氏春秋》動是生命的精髓,“動而萌,萌而生,生而長”。“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藝以養神。達·芬奇說過“藝術是一種精神狀態。”。漁牧藝術文化歷史悠久,有產業基礎,種類頗多,兼具文化傳承和康養。藝術療法適合所有人群。藝術創作的過程,情緒與能量就在悄悄地流淌。
從“漁船歸港,漁人歸家,既臨淵羨魚,何不退而結網”的概念中提取:漁網、歸港的形態,打造具有場所感的空間。場所感對人的影響,往往從滿足功能需求上升到藝術品。仿生的形態,加強眷戀感。加強回歸自然的生動,追求天人合一的場所精神。漁網符號的提取,六邊形的網格化體塊,環境通透,結構也更穩固。
體塊轉變間通過開放、流動、合并,底層空間的開放以及功能的植入,和較高樓層不同功能空間的的轉變,使整體形成開放、流通的建筑群落,為居住游玩提供良好的設施,促進交流,改善環境。
(二)生態
在這一個篇章,我們重點闡述,如何用“歸漁”來實現生態的良好結合。仿生的建筑結構形態,來打造內部的生態微循環加上對場地內高度差的良好轉化,從而打造更良好的生態群落,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
建設前,場地是90%以上的非積極自然環境, 設計方案中,我們用10%的公共、20%的居住、10%的服務、20%的康養、40%的植被將場地充分利用起來,良好的場地環境,在靈活的規劃下使各種功能可以根據需求來進行改變,擴展功能豐富性,和對自然的保護,以便于空間的更合理安排和使用。空間對比上,更加多維、流動、融合。與傳統的建筑單體相比,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如引入自然的通風、采光等,形成微氣候生態循環,增強趣味性。整體布局,依據地形的變化,隨坡就勢,讓人工塑造的環境與自然環境互相協調;屋檐下模糊建筑聚落與自然植被的分界。底層的通透更能減少對原生環境的破壞保存綠化面積。
(三)康養
在這一個篇章,我們重點闡述,如何用“歸漁”來實現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的傳統康養的當代轉換,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契合增添的趣味,使現代的康養,能夠面對更豐富的群眾,滿足當地人對鄉愁的追尋,同時有更廣泛的體驗和傳承。
功能規劃上有康養中心、私人別墅、服務中心、戶外療養,空間規劃上康養中心位于主干道必經之路,有著最佳的視野和最快的交通;私人別墅是南北分布的居住空間,與服務相銜接,與自然更加融合;服務中心是最核心的接待與餐飲服務中心,交通便捷,能快速解決任何問題;戶外療養在區域茂林間隔中, 形成不同的公共交互空間。藝術療養的項目皆取自當地需要傳承且歷史悠久的漁文化,且蘊含不同的精神價值觀。如:1.漁藝燈籠:承載著徽州人獨特的宗祠文化,祈求好運;2.漿染:體驗最著名的文化色彩,留下最美好的記憶。 3.藝術展覽:漁牧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學習和放松。4.鐵畫制作:匠人精神的傳承中探尋樂趣。
其他的療養模式分別置入于不同的場所中,如:獨棟療養、音樂療養、減壓藝術作坊、戶外療養等。這其中中戶外療養有森林景觀:景觀充分與自然相融合,給原始景觀更好的觀賞方式;身體掃描: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聲、風、氣息等從
五感角度對人體進行充電療愈和恢復;樹叢廣場:對當地環境最少破壞和最大使用, 塑造更宜人、更靈活的公共空間。養生綠道:充分利用森林的植物、負離子等優勢,不同的搭配和組合,塑造養生綠道。
四、結語
歸的是健康、是自然,是藝術,是傳承。
我們用藝術打造半城山水,來怡天下人,成為各年齡段歸漁休養的羈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漁業文化”和未來康養與自然環境結合,建立起園區與周邊城市和更廣范圍的游客之間的鏈接,并借此來傳播和繼承。
參考文獻:
[1]徐云曦.成都青白江鳳凰湖康養度假新城概念規劃[J].當代建筑,2020(12):108-115.
[2]陳純,儲永杰.體驗視角下度假型酒店康養產品體系構建研究——以溧陽涵田度假村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20(10):152-154.
[3]毛魯平.康養小鎮的規劃要點[J].城市開發,2019(16):48-49.
[4]余莉莉.生態康養住區規劃研究——以三明生態康養城規劃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20(36):66-67.
[5]陳芃宇.銀色的旅人花園——田茂村康養中心屋頂綠道花園概念設計[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12):135.
作者簡介:楊炳鑫 (1999-),男,漢族,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