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忠巖
摘要:國民經濟的發展要以“三農”問題的解決為前提條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是我黨于19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發展戰略之一,除農村經濟建設外還對文化、衛生服務等予以高度關注,但經濟建設始終是“總抓手”。相較城市而言,農村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前提,此戰略一經提出便得到了全國上下的積極響應,為此本文基于鄉村振興視域,分析農村經濟建設目前的困境并探究其原因。
關鍵詞:鄉村振興視域;農村經濟建設;困境分析
“三農”問題即有關農業、農村及農民的各類問題,優先解決三農問題就是要解決有關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及農村穩定的問題[1],且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民仍然占據總人數的大部分,做好“三農”工作對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及維持社會穩定均具有重要意義,民族的復興要以鄉村的振興為首要前提,且新時代“三農”工作以農村經濟建設為核心。
一、鄉村振興戰略概述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中共中央19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事關全面決戰小康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建設,同時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工作始終堅持農村農業的優先發展,通過建立并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并完善相關政策來實現其現代化發展,只有農村得到了全面振興,才能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一美好愿景。
鄉村振興充分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統一,我國農村衰落這一客觀事實已持續多年,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增加農村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之后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農村曾為工業發展及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此應站在歷史角度看待農村的地位及重要作用,重視國家相關戰略規劃。鄉村振興是建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發展的首要問題,農村人口相對較多,且部分還存在基礎設施缺乏、生活條件較差等問題,但事實上農村的發展潛力不輸城市,應當得到重視。鄉村振興是新時代鄉村發展的動力所在,近幾年黨中央加大了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分別提出了城鄉統籌規劃以及一體化建設等思路,側重點一直為城市,希望通過反哺與扶持的方式促進農村發展,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則將鄉村置于與城市同等的地位之上,對其生態、文化及產業資源予以高度關注,不斷發展并完善內生增長機制,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一鄉村發展總目標前進[2]。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的農村經濟建設困境
第一,農村以傳統農業為第一產業,甚至是唯一的產業,多年來主體地位不變,相較城市的二、三產業其發展相對落后,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總量受到經營模式、規模大小及農業類型等因素影響,長此以往階層分化明顯且貧富差距拉大。
第二,產業結構過于單一,農民收入主要來自于種植或養殖,極易受到冰雹及旱澇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增產不增收、減產易入貧等問題較為常見[3],整體消費水平較低,除衣食住行外在教育及娛樂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阻礙了經濟建設。
第三,分析現階段農村主要勞動力可知,青壯年大量出外打工,城市化進程加劇了這一現象,留守兒童、婦女及老人相對較多,經濟建設缺乏足夠的勞動力,許多土地被荒置,部分農村人多地少且人口增長速度較快,進而勞動力過剩。
第四,我國經濟市場不斷完善,但其農村集體經濟卻始終發展緩慢,這與當地經濟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有密切關系,資金有限導致村級以下經濟建設工作難以開展,農民脫貧積極性得不到有效提升,集體組織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第五,農村經濟建設工作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低,這與自然災害、市場供求關系及相關突發事件密切相關,“果賤傷農”等事件常有發生,且由于投資風險較高,導致了越貧困越貧困的局面,缺乏活力且并不具備相應的融資與引資能力。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造成農村經濟建設困境的原因
第一,歷史遺留問題。我國自確立計劃經濟后便開始實行城市戶籍及農村戶籍制度,“城鄉二元體制”由此產生,“先城后鄉”的治理觀念深入人心[4],長此以往分化嚴重,農村的貧困已然成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短板。雖然近年來黨中黨不斷強調“三農”工作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以一體化建設為代表的戰略規,但階層分化嚴重、貧富差距較大且城鄉二元體制的關心相對較大,為此農業農村經濟建設工作一直無法得到有效開展,現階段已提出的若干改革措施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第二,地域差異較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國早在80年代就優先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導致西部等一些偏遠地區在資金、資源及人才等方面遠遠不及東部沿海地區,長此以往,資源傾斜問題嚴重,經濟差距逐漸拉大,雖然國家近年來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口號并予以偏遠地區以相關的支持政策,但改革效果始終需要經一個長久的過程才能展現出來。
第三,自然條件較差。我國國土遼闊且地勢復雜,相較城鎮及平原地區而言,一些偏遠且地處山區或高寒等地域的農村,其社會生產條件普遍較差,在推行現代化機械耕作的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阻礙,部分農村仍然存在“靠天吃飯”的情況,且一旦遇到嚴重自然災害就會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進而造成惡性循環。
第四,市場信息滯后。部分農村過于依賴第一產業即傳統農業,其農產品市場信息較為滯后且存在不對稱等問題,無法對市場供求情況進行及時的、全面的了解,導致自身市場競爭力較差,且農產品市場失靈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價格的波動可能導致哄抬物價,部分經營者謀取暴利,嚴重影響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第五,基礎設施陳舊。經濟建設基礎設施有待完善,除道路交通及物流運輸外,網絡通信也會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我國已全面邁入信息時代,這要求農村應當與外界進行密切聯系,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融入現代市場經濟之中,“互聯網+”必然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態勢,但必須以完善相關基礎設施為前提。
第六,文化水平較低。大多數農民對于金融相關知識的了解不夠全面,在面的一些高風險及高投入的產業及領域時未能正確評估自身能力,且對金融機構的定位尚不準確,農戶及農企之間的合作關系仍有待加強,部分機構無法為農民提供農資借貸,保險體系有待完善,為此農村經濟的抗風險及資金整合能力較差。
結束語: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經濟建設工作已然成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相關人員應基于農村經濟建設的當前困境及其成因來深入探究其優化策略,以堅持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思想指導,加大統籌協調力度以及結構產業調整步伐,從而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加大扶持力度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同時關注人才培養、市場監管及金融體系構建,從而確保農村經濟建設工作可以順利的度過眼前的困境。
參考文獻:
[1]李萍萍.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經濟建設的困境和舉措[J].投資與合作,2020,No.355(06):99-101.
[2]李世永.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經濟建設的困境和成因[J].農民致富之友,2019(24):245-245.
[3]李松睿,曹迎."鄉村振興"視角下生態宜居評價及其對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啟發——以川西林盤四川都江堰精華灌區為例[J].農村經濟,2019,No.440(06):72-80.
[4]徐優,吳迎.鄉村振興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對浙江鄉村經濟的影響——基于雙重差分法的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031(008):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