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深化改革的逐步推進,對教育質量的追求也愈來愈高,鄉村教育已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但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加之戶籍制度的改革,鄉村教育面臨著重重困難,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狀況更是不容樂觀。文章從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出發,探尋阻礙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所在,最后在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兩個維度開拓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鄉村文化;
一、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
(一)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與鄉村文化一脈相承
繼承鄉村教師公共精神,承擔文化遺產責任,是農村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鄉村振興依托于教育振興,而鄉村教育振興更是依賴于鄉村教師素質的提高。如今鄉村教師作為鄉賢的形象不同于往日,不僅要提高其教師的職業德行、學科專業素養、執教能力等素養,還將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履行繼承和發展先進鄉村文化的責任。
(二)鄉村振興戰略喚醒教師的個性化發展
內生增長機制的建立,使得村莊散發出活力,形成了更具可持續性的鄉村人才隊伍,改變了以前單一需求的思想,并幫助鄉村教師具備積極發展的能力,通過積極開展鄉村教育改革,提供更多支持社會變革的可能性。尊重鄉村教師的個性化和自主發展是職業信心的一種表達,可以避免與城市教師發展同質化。
(三)文化回應性教學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契機
以文化為中心的文化回應性教學是1970年代提出的一種教育概念,用以在西方課堂上提出關注和回應不同學生群體的多元文化背景。在與鄉村社會融合過程中,鄉村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在鄉村社會中的地位以及更大的城鄉社會的背景。在進行文化回應性教學的過程中,鄉村教師進入實際的鄉村領域,重新審視其文化身份,并通過與鄉村居民的自然交流和學習來了解其生活環境、鄉村歷史和文化習俗。[1]
二、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與困境
(一)基于社會學視角分析鄉村教師專業發展
1.城市取向和鄉土文化沖突問題
以城市為中心的科技文明幾乎已經取代了傳統社會的本土文明,而鄉村文化也正在變成城市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相對較強的城市生活方式、價值觀、思維模式和城市文化正在逐步向鄉村傳播。于鄉村而言,城市似乎是現代化和進步的代名詞。鄉村學校課程和生活的核心難以融入城市文化。但隨著現代化浪潮的推進,“城市定位”變成了現代化學校的標準,逐漸在鄉村社會占據主導地位。
2.難以擺脫社會身份認同危機
大學畢業生現已成為鄉村教師的主要來源,但是許多年輕的老師來到鄉村,非但家庭不支持,其實自己主觀愿望也不想留在鄉村。[2]由于無法得到家庭甚至是當地居民的尊重和支持,在當今的鄉村學校教育改革甚至是其他的改革事業中,鄉村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一度陷入危機。鄉村教師的主觀態度和意志并不是造成社會認同危機的真正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引起的國家發展重心轉移和城鄉二元化。[3]
(二)基于資源配置視角分析鄉村教師專業發展
1.“被培訓”模式弊端凸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提出“培養教師輪崗并加強實踐學習”;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文革之前,中國的教師培訓主要集中在學術補償上;文革后直到1980年代末一直提倡的教材和方法與學歷的同等重要性。從1980年代到21世紀初,重點放在機構教育上,從21世紀初到現在,重點放在建立專業的教師培訓體系上。[4]新課改背景下,鑒于鄉村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能力不健全這一客觀事實,國家經常積極開展鄉村教師培訓,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鄉村教育信息化普及程度低阻礙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鄉村學校的硬件設施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學校缺乏專門的信息技術管理人員,鄉村教師信息應用水平不高,多媒體教學手段不豐富依然習慣于使用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導致教師管理信息水平沒有提升。 2017年,中國全面引入了國家教師管理信息系統,但鄉村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相對較少,專業經驗較少,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有使用信息技術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交流,而且還缺乏“互聯網+”的意識,其信息素養水平亦會影響學生接受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基于發展需求視角分析鄉村教師專業發展
1.鄉土情懷漸行漸遠
中國鄉村教師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截至2018年底,中國鄉村中小幼教師256.2萬人,占教師總數的21.7%。[5]在基礎教育中,鄉村教師的局部情感是內在力量在鄉村教師自我成長過程中的體現。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情感逐漸淡漠,當初要繼承鄉村文化的熱情漸漸彌散,在城市教育資源的覆蓋下,“內在思想”變成了“外在思想”,專業發展的動力被與城市融合的模仿教學所掩蓋。
2.學校教師隊伍失衡制約著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
鄉村教師經常被歸類為“文化弱勢群體”,基于年老教師的角度來看,鄉村教師的問題突出,年齡組相對較高,基礎教育水平較低,學科結構不平衡,教育技術和教育理念存在明顯缺陷;從中年教師的角度來看,核心教師的流失率比較高,有的教師很快就會感到疲倦或停滯不前;從年輕教師的角度來看,三年內新教師的流失明顯,教師專業對口情況和師范生的比例仍然處于失衡狀態。[6]
三、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一)政策支持:政府推進鄉村教師工作扶持及職稱評聘制度
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良好的職稱政策支持,這不僅關系到教師的收入和報酬,而且是表明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心理標志,也關系到教師的職業信心和社會身份。為了完善鄉村教師的考核聘任制度,有必要建立考核標準,設計考核項目和考核指標公開制度。在評價標準上,要建立起鄉村教師獨有的專業基線。由于城鄉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理念的差異,所以對于鄉村教師而言,不應模仿城市教師的考核標準,其考核標準應側重于考察職業技能,職業感覺,專業知識等獨有的鄉村含義。
(二)教研培訓:專業引領成長
在師資培訓和發展的過程中,培訓機構必須首先從鄉村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出發,了解學生和教師的具體情況,并根據問題和教育機構的分布整合和調整培訓內容。為了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提高教師培訓效率,要對縣、區、鎮的所有鄉村教師培訓機構進行總體規劃,從上至下按級分類,明確分工。對于培訓的內容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培訓要直擊要害,切實有效。完善培訓流程,建立可操作性、有效力的教師教育體系。
(三)文化影響:增強鄉村教師的鄉土情懷
新時期的鄉村教師不僅要發揮教書匠的作用,而且要有本地區特有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堅實基礎,要有理性的反思和對時代負責的精神,要有甘愿扎根鄉村服務于鄉村教育的情懷。從鄉村教育發展的角度看,鄉村教師“回歸本土文化”本質上要求教師走“主體覺醒,文化意識,創新發展”之路,回歸當前教育現實,將各種教育資源整合到現實環境中,以獲取新知識,探索新方法,尋求新權力,并最終從鄉村文化的“所有者”過渡到優越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創新者”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石耀華,余宏亮.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卷化”困境與消解[J].教育科學研究,2015(10):72-76.
[2]唐松林,丁璐.論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知識分子身份的式微[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12(01):52-56.
[3]喬暉.鄉村振興背景下卓越教師專業化發展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3):90-98.
[4]王藝娜.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的困境及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9(16):8-11.
[5]教育部.2018年教育統計數據[EB/OL].[2019-08-10].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8/qg/index_4.html.
[6]王藝娜.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的困境及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9(16):8-11.
作者簡介: ?石彩紅(1994),女(漢族),山東德州人,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