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杰
摘要:民國三十二年版《新成都》中教育篇較為完整的收錄了抗戰時期成都各類學校的基本情況,并呈現出學校教育體系和分布完整、學校種類齊全、私立中學快速發展等特點,迅速發展的成都學校教育在收納外來學生、提供“大后方”教育穩定和人才培養上有著積極貢獻。
關鍵詞:抗戰時期;成都;學校教育;
成都歷來有重視地方志編修的文化傳統,各個歷史時期均有記載成都社會經濟情況的優秀志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成都在成為抗戰“大后方”后,戰略地位凸顯,時局的變化也牽動著社會各方面的改變,民國三十二年版《新成都》,周芷穎編寫,毛麗婭點校,今存民國三十二年(1943)鉛印本,此書與傅崇榘的《成都通覽》,分別是研究清末和抗戰時期成都社會經濟變化的重要文獻資料之一。
抗戰時期,成都的學校教育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新成都》第五章教育篇完整收錄了抗戰時期成都各級、各類學校的校名、校長和校址等基本情況,體現出了該時期成都的學校教育大、中、小學校體系完善,有相當數量的中小學均勻分布在成都各地;公立學校穩步發展的同時私立學校的快速發展等特點;為培養特殊時期的專項人才,各類專科學校和補習學校也響應政府號召,積極開辦。特殊的抗戰時局為成都抗戰時期的學校教育注入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學校教育體系完善
1、學校數量激增
《新成都》中體現的學校體系完整性主要表現在學校的數量和分布上。全市所屬的小學達到了50所;中學數量更是達到了90所,其中鎮中心中學32所,中等公立學校23所,私立中學35所,大學9所,還包括了35所各類補習學校 。以中學和大學為例,1934年,成都市共有中學28所 ,抗戰前,成都有公立四川大學、私立華西大學和川康工農工學院3所大學,抗戰時期大、中學的數量均為之前的3倍之多。
2、中小學分布廣泛,覆蓋面廣
成都各個街道均設有小學,各鎮均設有公立中心學校,滿足各街道、鎮居民子女的基本中小學教育,隨著外遷避難人員的暴增,為滿足需求,私立中學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新辦的私立學校與各公立中學犬牙交錯,吸納了大量無學可上的外地失學青年,此外,還設有各類職業學校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習。
在學校的分布上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從《新成都》中所列的各學校校址可以得出如下規律:各公立小學、中學大量選址在各街道、鎮中心處,私立小學、中學大多在公立學校周圍選址辦學;大量補習學校選址分布由市郊向成都市中心逐漸聚集,主要分布在今錦江區、青羊區境內;成都的大學則主要集中分布在了華西壩附近,有私立金陵大學(華西壩)、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華西壩)、私立齊魯大學(華西壩)、私立華西大學(華西壩)和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小天竺街)5所。
二、學校學科種類齊全
為配合抗戰的需要,成都的教育政策有了巨大變化,各類學校也做出了適時的變化。在穩步增加傳統中學數量的同時,部分中學改辦為職業學校。1938年,四川省教育廳為配合抗戰而制定了在全川范圍內實行“戰時教育”的政策,職業專科教育成為“戰時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1939年,四川省教育廳將成都規劃為職業學校區,并下設輔導委員會,指導本區域的職業專科教育相關事宜。1943年,四川省頒布了《四川省整頓中等學校頒發大綱》,在《大綱》中明確指出了鼓勵開辦職業學校的要求:
獎勵籌設或將中學改辦職業學校,并視地方需要,于高初級中學附設職業班,各縣小學畢業生達兩百人以上者,應設置或于鄰縣聯合設置初級實用職業學校,同時充實并整頓原有職業學校;已有中學之縣分擴充中等學校者,應先設置簡易師范學校或職業學校。
四川省教育廳的相關政策的實行,首當其沖的便是省會成都,從之后的結果來看,相關教育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三、私立學校發展興盛
私立學校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公立學校互為補充,近代民國時期,成都的私立學校在學生收納、提高青年素質、擴大教育影響等方面有著自身獨特的作用,特別是抗戰時期為解決大后方的教育問題、培育大批優秀知識青年做出了重要貢獻。
1、私立中學迅速發展
民國初期成都的私立中學并不發達,1934年,較為穩定寬松的社會環境使私立中學數量增加,成都市有私立中學20所。抗戰全面爆發時期,《新成都》教育篇中所收錄的成都私立中學達35所之多,在數量上已遠遠超過了公立中學,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政策變動有著直接關系:隨著東部大城市逐漸淪陷,大批淪陷區的學齡青年內遷流落到西南大后方地區,成都成為主要內遷地之一。公立中學容量有限,難以容納,為解決大量外來學生的教育問題,政府放低了私立中學辦學條件,對私人開辦中學給予了積極引導和資助,此外,私立學校還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1942年,私立華英女中的經費預算中就有私人捐款2萬元 。得益于國民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私立中學的辦學數量急劇上升。
2、反映了高校內遷的時代特色
隨著抗戰的全面爆發,沿海和東部地區高校內遷成為了當時教育的重要任務,1937年8月19日,國民政府迫于壓力,由教育部發布《戰區內學校處置辦法》,要求各專科以上學校“于戰事發生或迫近時,量予遷移” 。盡管國民政府反應不及時,但中國高教界根據《辦法》精神,開啟了一場歷時近8年的高校內遷運動。
抗戰時期成都所屬的共9所大學中,內遷的私立大學達5所,內遷高校相當部分在華西壩附近安定下來,大多租用了華西大學的學校用地,當時流行的一副對聯反應了這些高校內遷的基本情況:
金男大,金女大,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齊大非偶;
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兩小無猜。
在此期間,各遷入的私立高校艱苦辦學,四川省政府對內遷的學校提供了一定物質幫扶,1939年,四川省教育文化費概算書內特別列出補助費2萬元,用以救濟內遷學校 。憑借西遷帶入的部分優質教育資源和成都當地國民政府的扶持政策,遷入的高校得以在此繼續辦學,為抗戰時期乃至新中國成立后成都的教育發展均有重要貢獻,極大改善了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地區不平衡狀況。
結語
抗戰時期,西南“大后方”地區在人力、物力上給前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幫助,成都學校教育的一些列變化正是為適應戰時“大后方”的要求而產生的。許多學校學生參與了抗日救亡運動,并走出校園為保衛中華民族而奮斗。抗戰后期,部分進步學生接受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成都各大學校的廣大進步青年開展了如密切聯系群眾;發動群眾進行民主斗爭;積極統戰,促使地方實力派起義;勸留川地人才等進步活動,為成都的和平解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周芷穎編,毛麗婭點校.《新成都》[M].四川成都復興書局,1953:70-76.
[2]四川省教育廳. 四川省整頓中等學校辦法大綱[J].四川省政府公報,1943:8-10.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2.
[4]袁庭棟.成都街巷志 上[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6:427.
[5]《新四川月刊》第1卷第4期,1939:75.
[6]付文武.抗戰時期成都職業教育的發展[J].教育評論,2014(07):138.
[7]蔡鴻源,徐友春主編.民國會社黨派大辭典:黃山書社,201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