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艷
摘要: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是以馬鈴薯機械化耕整地、施肥、播種、覆膜、上土蓋膜、中耕培土、植保、滅秧、挖掘、聯合收獲、殘膜回收等機械化技術集成,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提高馬鈴薯產量和增加效益的一項實用農機化生產技術。
關鍵詞: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一、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
1、起壟覆膜模式技術路線:機械耕整地(深松聯合整地)→施肥、播種、覆膜、起壟→上土蓋膜-→高效植保(植保無人機病蟲草害防治)→滅秧→收獲→殘膜回收。
2、露地壟作模式技術路線:機械整地(深松聯合整地)→起壟播種鎮壓→中耕(培土、除草、追肥和噴藥)→高效植保(病蟲草害防治)→滅秧→收獲。
二、技術要點及規范
1、耕整地:馬鈴薯播種前首先要做好整地工作,內容包括深耕深松、滅茬、旋耕、靶地、施基肥等。其中深耕深松的深度≥24cm,而旋耕的深度要達到14cm左右,整地后要求土地平整,土壤細碎無大塊。
2、播種
(1)播種時間。出苗整齊主要看播種時間的選擇是否適宜,溫度和時間是保證出苗度的重要保障。可以采用馬鈴薯播種施肥一體機,在土壤深度10cm處的地溫可以穩定在7~8℃時,即是進行播種的最佳時間,吉林省地區的播種期為4月下旬。
(2)播種密度。選擇適合當地的種植品種,首選早熟,抗病性好,薯塊形狀佳的品種。嚴格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對馬鈴薯的品種特性進行合理選擇,把播種施肥一體機調至畝播種量合理范圍,不宜過于稀疏,以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也不宜過密種植,這樣會對馬鈴薯的品質降低,給種植戶帶來經濟損失。在此過程中保證畝株數符合農藝要求才是重要環節,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需要合理的種植密度。
(3)種植方式。馬鈴薯的種植方式有露地壟種和起壟覆膜,其要求必須符合當地的有關規定和標準。首先在種植前要施加種肥,施肥位置應在種子的側下方,避免產生燒苗現象。種子之間的間隔在5cm以上為宜,中間的施肥條要均勻連續,最好使用有機肥。種植過程中保持壟及苗帶在直線的水平,這樣便于馬鈴薯的田間管理。同時還要做好除草的工作,選用符合標準的除草藥劑噴施作業,進而提高田間除草的整體效果,保證馬鈴薯的健康生長。
露地壟種:采用全程機械化點播的技術,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起壟等多項作業。基本參數為壟作播深15~20cm、壟底寬70cm、壟頂寬40cm、壟高23cm,行距為20土2cm;種薯呈三角形排列。
起壟覆膜:采用機械化點播技術,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起壟、覆膜、壓土等多項作業。基本參數播種深度控制在13cm左右,而壟底的寬度則在85cm左右,壟的高度控制在23cm左右,壟距125cm左右為宜,馬鈴薯種子的行距設置為22~30cm,種薯栽種時保持呈三角形順序排列,所有播種作業的漏播率均不得大于5%。地膜的選擇很重要,一般地膜厚度≥0.01mm即可。
3、中耕
露地壟種種植模式:在馬鈴薯花期前追肥培土,在一次就能完成開溝,施種肥和帶肥的情況下,還能做到壟培土進而把攏形整理好,即省工省力,還節省多余的開支,方便快捷。馬鈴薯進入中耕期時,最重要的環節是選擇行間良好的中耕機,其行距必須具有很好的通過性能,在追肥作業的過程中才能避免傷根。好的中耕機傷苗率應小于3%,同時追肥深度控制在8cm左右為宜,追肥的具體位置選擇在植株行側15cm左右,肥帶寬大于3cm,保證均勻減少施肥斷條的現象。施肥的環節完成做好嚴密覆土,防止透風,影響出苗。最后是在中耕作業時,根據田間雜草的生長情況,采取噴施除草劑的方法進行有效預防。
4、滅秧
滅秧應選擇馬鈴薯成熟收獲前的8天左右進行,采用橫軸立刀式滅秧機,整體一次性的對馬鈴薯秧苗做好滅秧清理工作,主要目的是為后續機械化收獲作業創造有利條件。可以把株秧粉碎后進行秸稈還田,不但有效解決無處堆放的情況,還能提高株秧利用率。滅秧后露出壟型,保持壟型完整不傷壟。作業質量要求:莖葉雜草去除率≥80%,切碎長度≤15cm,割茬高度≤15cm。
5、收獲
機械滅秧作業7天后土壤含水率小于20%時,進行馬鈴薯收獲作業,正式收獲前,先在地頭試收10米,檢查挖凈率、明薯率、傷薯率等各項技術指標,符合農藝要求后開始正式收獲。作業質量要求:挖掘明薯率≥98%、埋薯率≤3%、損傷率≤2%、挖掘深度≥20cm .
6、殘膜回收
針對0.01mm以上厚度地膜,選擇適用的專用殘膜回收機械,進行馬鈴薯覆膜種植田收獲后田間殘膜回收作業,殘膜清理回收率達到87%以上。
三、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應用效益
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相比傳統耕作、種植、收獲作業勞動用工減少近一半以上,畝均節省人工5個以上,畝均增產5%左右,功效提高6倍以上,畝節支增收500元以上。
結束語:吉林省近幾年在馬鈴薯生產全程領域進一步拓展發展思路,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財力,引進中大型聯合收獲機,符合本地區中小型裝袋馬鈴薯收獲機等技術先進,生產率高的農業機械。解決了高昂的用工成本同用工荒之間的突出矛盾,使廣大農民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和效益,增強馬鈴薯生產能力,促進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地區農業及農產品的競爭力,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增效顯著[J]. 東金德. 青海農技推廣. 2019(04)
[2]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對比試驗[J]. 東金德,施生炳.農機科技推廣. 2019(12)
[3]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應用研究[J]. 劉進峰.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