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新時代黨的農村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強大思想武器。各級黨委在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念、思路、機制、方法等不斷創新,把基層工作融入全村發展大局,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通過系列舉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嚴抓黨的建設,為鄉村發展筑牢根基
習總書記強調:“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離不開一個堅強的村級班子和一個好的領路人。為此,不斷加強班子建設,提升黨組織引領力是創業之本。
一是凸顯政治功能。通過持續加強建設,彰顯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政治組織的根本屬性,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帶領群眾完成各項任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二是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推動優化提升。可拓寬來源渠道,普遍通過本村選、外面引、上級派、公開聘等方式加大培養選拔力度,以換屆為契機集中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把講黨性、敢擔當、有能力的優秀黨員群眾選進“兩委”班子。任命有著豐富農村工作經驗和集體經濟發展意識的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優化班子結構,增強兩委班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活力。
三是加強村干部的培訓和管理。充分認識到發展村集體經濟必須抓好人才的重要意義,通過黨員大會、座談會、遠程教育課堂、科普大集等有效形式,對村干部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村級組織和村干部適應市場、領導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敦促農民發展致富步伐日益加快。
2、緊抓特色農業,為鄉村發展增進實力
面對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村民生活水平低的現狀。要立足村情實際,不斷探索特色農業發展之路,依托地緣優勢,搶抓機遇,堅持“小農業、大作為”的工作思路,以農業向新、奇、特方向發展為目標,全力實施“特色農業富民工程”。
首先應因地制宜,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品,力爭實現農業專業化生產,專業化布局。當前還存在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精深加工比例不高;產業化龍頭企業缺乏實力,覆蓋面較窄,效應不明顯;建設和管理水平低,影響力不強;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發展生產為首要任務,豐富農業標準化的推進方式,培育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積極培育農村主導產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物質基礎和產業支撐。
其次要重視科技進步,為產業化經營、提高綜合產出效益奠定基礎。新的世界性農業科技革命正在興起,農業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變世界農業的面貌,我們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提高特色農業整體質量和效益。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搞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推進農業生態化,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現代技術與特色農業發展的密切融合,讓現代科技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做貢獻。
第三要重視市場開發,通暢農產品的市場渠道。物以稀為貴,特色農產品因特而稀,因稀而貴,但市場銷售是實現特色農產品價值的根本途徑,沒有市場的特色農產品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要大力培植營銷群體,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塑造形象,創立品牌,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產業的興起,延伸農產品增值鏈。通過工業化的生產組織方式,抓好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運營,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走出一條城鄉統籌、以工促農、工農互動的良性發展道路。
3、實抓生活質量,為鄉村人民謀取幸福
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要不斷把滿足村民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標準,著力為村民謀幸福、謀實惠。
一要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切實幫助農民將原本在村委會辦理的醫療、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務全部納入所居住社區進行辦理,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擴大農民享受計生、法律、文化、體育等社會公共服務的范圍,確保城鄉居民享受服務“零距離”。
二要常抓不懈扶貧脫貧工作。加大對村貧困戶的精確扶貧力度,采取扶貧與扶志相結合,通過幫助貧困戶找工作,提供就業資金等措施幫助實現脫貧。實行政策幫扶兜底,幫助沒有致富能力的老、病、殘農戶辦理了低保,確保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三要提升村民綜合素養。以村民大講堂為載體,定期邀請專業人員給村民講解法律、醫療保健、文明禮儀等方面知識。注重開發和培養農村實用性人才,培育如電商、果菜種植、禽畜養殖等不同類型的典型村民。逐步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生產、善管理、門類齊全、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