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北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主戰場,近兩年東北地區優化營商環境的法治保障有所提升,但仍需進一步加強。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為政府誠信建設仍需完善、行政執法不力導致民營企業常無法獲得應有權益、民營企業權利保障的空白等問題。為推動加強優化營商環境的法治保障,還需加強政府誠信建設、強化創新監管執法方式、加強產權司法保護以及加大涉案財物追繳力度。
關鍵字:營商環境;法治保障;市場監管;民營企業
一、東北地區營商法治環境建設的現狀
目前,法治作為未來發展核心競爭優勢,對于優化營商環境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東北地區營商法治環境建設方面存在著個別問題,主要表現為政府獨攬大權,市場主體權益保護空白,受人文環境影響阻力較大三方面。
二、當前東北地區存在的法治營商環境問題
(一)政府誠信建設仍需完善
在實踐中,政府為招商引資,承諾給企業的很多優惠政策等條件,但這些條件往往不能落實。首先,招商引資兌現程度不高等現象已然成為了政務失信的“重災區”。 此外,不止招商引資中會出現誠信問題,地方政府出爾反爾、朝令夕改、拖欠債務等情形數見不鮮。地方政府的這些行為不僅影響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更是損害了市場主體的信賴利益,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健康運行。
(二)行政執法不力導致民營企業常無法獲得應有權益
首先,政府審批和法律法規的限制直接導致了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環節面臨壁壘。雖然“非公經濟36條” 明確規定了民營企業也可以更多地進入到政府規制的行業當中,但事實上這些政策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其次,我國東北地區還存在著地方政府傾向于對國有企業實施政策優惠和扶持政策,在政策上就民營經濟“歧視” 。
(三)民營企業權利保障的空白
產權在市場經濟對于民營經濟來說是生存基本,但是由于我國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獨立完備的產權法,導致民營企業因規定的分散甚至沒有明確規定的被侵權案例不在少數。遭到權益侵犯的民營企業很有可能因此而陷入破產的風險,甚至如此以往會打消其參與經濟的信心,侵權行為得不到觸犯和制約大肆橫行,而經營成果被侵犯卻控訴無門,深遠來說對于整個市場的秩序來說也是嚴重的打擊,市場秩序的動蕩必然會造成經濟的混亂和停滯。
三、東北地區法制營商環境問題原因分析
(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缺乏相應配套機制
由于缺少激勵與懲戒措施,使得社會信用體系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效用,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體不僅有政府,還有企業與個人。如果社會保障機制與其發展需求不符,則會產生裂隙,導致惠民利民安民的社會保障功能無法發揮作用,其制度功能難以識別個人與市場主體訴求的正當性,就可能損害個人及企業家利益。
(二)基層政務服務建設有待完善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因為政策從頒布下發到最終落實到各部門、地方的周期太久,形成了一個不短的時間差,造成滯后;許多惠企政策在層層下達的過程中效力也逐漸衰減,在基層達到了最低的效率甚至不被執行;政府完備的監督體系,一旦失去了監督和實時的反饋,久而久之這些政策的實行將越來越敷衍,甚至直接放棄實行。同時,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放管服”政策落實不到位問題。
(三)司法偏差讓民營企業家面臨犯罪風險
司法行為是傳遞法治理念、宣傳法律規范最直接的途徑,人們通常主觀信任司法的公正并通過司法的結果來評判是非曲直。司法對民營企業家的定罪量刑偏差讓民營企業家的經營行為面臨犯罪風險,這樣不僅有違公正科學司法的價值追求,更會對民營企業整體的生存狀態造成困擾,企業會面臨存亡危機,影響市場的穩定,進而固化社會上對民營經濟的歧視觀念,加大人們對民營經濟的恐慌和不信任。
三、優化東北地區營商法治環境之政策建議
(一)遵守信賴保護原則,加強政府誠信建設
要強化政府誠信意識,將政務誠信貫穿優化營商環境的始終。具體來說,政府在與市場主體締結合同后,不得以自己的意志和地位隨意更改合同;在履行合同時,不得以不正當的理由拒絕履行或者遲延履行。此外,建立并完善失信懲罰和責任追究機制也是政府誠信建設的有力措施,對無正當理由不履行承諾的公職人員追宄失信責任。以懲罰和責任追究機制倒逼政府守信踐諾的常態化和長效化。
(二)強化監管執法,創新監管方式
實踐中時常發生“一放就亂”的現象,極大影響了改革的效果。因此,監管執法的監督和制約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建立監管執法監督考核機制,加大追責問責力度,為處置違法執法行為提供依據和參照,有利于執法行為的追責和問責。全面加強信用監管,實行差異化監管措施。信用監管就是先對市場主體的信用進行評價,然后監管部門根據評價結果,更科學合理配置監管資源。
(三)加強產權司法保護
在我國產權的保障問題上,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侵權容易維權難的現象,維權成本高昂、付出時間過長等原因,導致了受害方不愿意再去追究產權侵犯,久而久之打擊了經營創新的積極性,更糟糕的是這種放棄全力維護,助長侵權行為的心態一旦成為社會普遍現象會對正常的市場秩序造成嚴重的打擊。為解決這種問題,在司法層面上,急需完善產權訴訟制度,在舉證、賠償執行等方面進行措施創新和實施。
(四)加大涉案財物追繳力度,突破“執行難”最后一關
“執行難”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但是司法審判后仍然存在著一些案件,由于涉案資金已被拆解,案件復雜,涉案當事人較多,賠償方負擔責任不明確等原因,致使執行難度巨大。此類問題在東北其他地區也不乏存在,介于此,筆者認為,執行財產地的基層政府也應當在現有基礎上對此類案件進行細致跟進,助力涉案財物的追回。
四、總結
通過全面的分析當前社會主體在市場當中存在的問題,并開展相應的法律建設工作,有效修補在市場交易當中存在的法律漏洞,不斷的督促政府人員加強對于企業的監督與管理工作,同時以法律法規為相應的規范依據,有效拓寬糾紛解決渠道,更加公平的解決在經濟發展當中存在的問題,維護各個企業的合法經濟利益意義,從而推動東北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明安.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與營商環境改善[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9,(5):96.
[2]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 http://www.gov.cn/zwgk/2005-08/12/content_21691.htm,2008-03-28.
[3]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7,(7):36-50.
作者簡介:李松軒,男,沈陽師范大學,研究生,民商法學方向。
姜明安.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與營商環境改善[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9,(5):96.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 http://www.gov.cn/zwgk/2005-08/12/content_21691.htm,2008-03-28.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7,(7):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