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安地區大部分地面天氣站仍然是老式的華云升達CAWS600-RT,一半以上都是兩要素或四要素,且運行不穩定,已經滿足不了智能網格預報和服務需求精細化,在上級部門統一安排和協調下,近幾年吉安市通過升級改造建成了38個國家地面天氣站(六要素站)。文章主要以吉安市國家地面天氣站升級改造為例,從最初的選址,設備安裝調試到竣工驗收等方面來闡述,介紹了吉安市國家地面天氣站升級改造的相關技術及其注意事項,僅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吉安市,國家地面天氣站,升級改造,注意事項
1 引言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的中部,常年夏季溫度較高且雨水充足,冬季溫度適宜,降水較少,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提供更準確及時的預報,進一步協同氣象要素格點實況場和江西省智能網格預報檢驗,使得地面觀測業務更規范化,提高地面天氣站觀測數據的“三性”,結合當地服務需求實際情況,2018年吉安市建成38個國家地面天氣站,現運行穩定安全,為當地在防災減災服務中提供了有力支撐。
2 吉安市區域自動站現狀
吉安市的CAWS600-RT型區域自動站建設于2005年前后,截止2017年,已連續工作十多年了,設備也應更新幾代了。觀測要素普遍偏少,設備老舊,運行不穩定,已無法滿足當地氣象服務的需求。再者,經常出現掉線、數據無法上傳、空報、缺報等情況,沒法保證其傳輸率、可用率等,業務質量在全省排名偏低。由于歷史的原因,絕大多數站點還是以前安裝的位置,如鄉政府、村委會樓頂等,嚴重破壞了探測環境,導致觀測的實時數據相差大,與天氣預報預警和預報檢驗的需求相差甚遠。因此,重新選擇站點的探測環境尤為重要,將區域自動站落地升級改造是當前最主要的任務。
3 國家地面天氣站升級改造
3.1 選址、基礎設施建設
新選的站址更要在天氣監測、預報預警和當地氣象服務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最好設在能較好地反映當地天氣狀況和災害性天氣特點的地方,觀測場探測環境應避免局部地形的影響,四周應空曠平坦。落地站址的選址應優先在原站址的3公里范圍內選擇,最大距離不超過10公里,且具有較好的數據一致性和一定的地域代表性,以滿足當地氣象服務需求。從吉安市國家地面天氣站的建成運行至今來看,在通過當地政府的配合和協助下,盡量把站址選在公家土地,切勿占用私人土地,以防避免沒必要的麻煩。新選的站點位置應具備數據實時傳輸所需要的網絡信號,可用手機現場測試信號,信號不穩定或者信號弱的地方需重新選擇。在有條件下,可優先選擇建設在敬老院、學校等公共土地,為以后的氣象服務、維護維修等提供更多方便。
新選址的國家地面天氣站全為六要素,且觀測場面積必須不得小于32平方米,南北向長8米,東西向寬4米,若受地形條件限制,也可降為24平方米(6米×4米)。觀測場內應保持最原始的自然狀態,草不能超過25cm,且不得種植作物。觀測場內儀器布局遵循“北高南低”原則,各儀器之間的布局東西間隔不小于4米,儀器距離圍欄邊緣不小于3米。在安裝預埋件時,從北向南按順序布設風桿、百葉箱和雨量傳感器的預埋件,所有基礎設施建設都應做好,包括圍欄、地下PVC管、防雷等,需為后面的安裝儀器做好準備。
3.2 設備安裝、調試
吉安市升級改造國家地面天氣站時選用的是江蘇無錫廠家生產的DZZ4型采集器,其采集、傳輸數據穩定,設計較人性化,出現故障率低。安裝設備過程中,遵循“先大后小,從北至南”原則,正確的安裝方法可省下不少時間,節約人力物力財力。10米風桿是有三節鋼管拼接而成,安裝時先將最底端那根固定在基座上,并能通過葫蘆支撐起來,然后依次拼接其它兩根并用螺絲固定鎖死,風向風速傳感器安裝在風橫臂上,指北針則在風向傳感器一側,調節好位置,豎起來后要指向北面,避雷針固定在最頂端。太陽能板安裝在風桿第二節拼接出,剛好有卡扣,方便固定,這里需要注意調整太陽能板角度,使之豎起來能指向西南方向即可。采集器和電源機箱可根據自己需要安裝在風桿合適的高度,推薦距地1.5米左右的高度,方便維護維修。為了保護數據線及儀器美觀,所有引下來的線都要通過風桿內部再通到機箱。所有的安裝操作完成并檢查沒有問題后,特別注意線是否接好和螺絲是否拎緊,再將風桿慢慢地升起來,為確保安全,其他人員切勿站在風桿下面,升起過程中,切勿弧度過大。豎起后,趕緊用插銷拴住,大螺絲鎖死,即可完成風桿的安裝。
百葉箱的安裝較簡單,先把溫濕度線穿好,線頭用電膠纏一下,起保護作用,然后將百葉箱在旁邊拼接起來,兩至三人一起抬起安放在基座上,并調好水平后再固定。百葉箱內部的溫濕度傳感器可以先接好,箱內有一個支架,固定在底部,將溫濕度傳感器固定在支架上即可,傳感器感應部分中心距地高度150±5cm,溫濕度線通過轉接盒,和對應的顏色相接,接好核對無誤再固定,另一端就是通向采集器。安裝雨量傳感器時需注意兩點:一是水平,安裝時注意調整傳感器底座的水平,需保持氣泡在中間圓圈內;二是距地高度,雨量傳感器承水口距地高度不能低于70cm。雨量傳感器的接地線要與觀測場防雷地網連接,數據線通過地下管道的PVC管通至采集器。所有數據線接好后匯集至采集器機箱,從機箱底部對應的口子穿入機箱內完成接線,人性化設計,只需按顏色接線即可,所進入機箱的線最好打上一結,以防時間久了或受到外力拉扯掉出機箱。因氣壓傳感器是固定好在機箱內部,只需按氣壓傳感器距地高度要求進行微調就行。太陽能板的線穿入電源機箱,按照操作要求來接線,切勿接反或正負碰頭,然后從電源機箱的電源線引到采集器機箱內部給采集器提供供電,此類型采集器都是12V供電。通信模塊的天線從機箱內部引出,固定好在機箱的上方。
所有儀器設備接好,確認無誤后,可通上電源進行參數設置。本文介紹的是廠家開發的sscom4.2軟件,,通過直連筆記本,打開軟件即可配置參數。主要設置參數有:測站經緯度、測站海拔高度、氣壓傳感器海拔高度、時差等,數據設置好后,再次輸入LONG、LAT、ALT、ALTP、TD等命令一一檢查回執是否與設置的參數一致。輸入命令:SAMPLES,檢查所有要素數據,若哪個要素缺測或者異常,則需反向查回去,降水可人工倒入適量水進行模擬,比較雨量數據。當所有數據能在筆記本上查看到且正常時,再與中心站管理人員聯系,進行簡單的配置后就可以上傳數據,即可投入試運行階段。
3.3竣工驗收
國家地面天氣站需經過三個月的試運行期,達到技術要求時,可進行最終驗收。邀請工程師以上的專家組進行現場驗收,查找、挑取問題,不符合規范要求的需重新整改,直到達到規范要求為止,驗收合格需出具竣工文檔進行留檔。驗收環節產生的費用全部由施工方承擔,并質量保證期為最后終驗收之后的五年。
4 結論
通過對新選站址的升級改造,吉安市共建成38個國家地面天氣站,極大地改善了區域站探測環境,為江西省的智能網格預報和當地氣象服務需求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通過闡述升級改造一個完整的國家地面天氣站過程,詳細描述了其安裝、調試過程,分析總結了升級改造的相關技術及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1]陳斌源, 許軍輝. 淺談漳州市沿海氣象自動站升級[J]. 福建電腦, 2018, 034(002):132-133.
[2]鄭文君, 羅倩, 朱世杰,等. 淺析氣象區域自動站落地改造相關技術問題[J]. 海峽科學, 2020(7):26-28.
[3]李佳帥、李想、徐朝霞、姜雨岐. 淺析黑龍江省區域自動站硬件升級過程[J]. 黑龍江氣象, 2020, v.37;No.148(03):46-47.
[4]廖蕾艷, 張祖潛. 淺談區域自動氣象站升級改造技術方案和注意事項[J]. 科技風, 2017(14).
作者簡介:宋增飛(1992-),男,江西吉安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自動氣象站運行保障與維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