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東西方在很多方面都實現了融合發展,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東西方音樂亦不例外,例如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的融合發展雖然兩種打擊樂方式略有不同,爵士鼓有著西洋打擊樂的典型特征,多以旋律性的鍵盤打擊樂為主,而中國則更傾向與鈴、镲、鑼鼓這些節奏性的樂器,兩者在擊打演奏過程中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但是仍舊有著一些共通之處等待挖掘與發展,這是其融合的必經之路。文章就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的融合現狀、策略進行了論述與分析。
關鍵詞:民族打擊樂;爵士鼓;融合策略
一、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的融合現狀
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在價格、重量、大小、音色、外形等多個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差異,但是同屬打擊樂范疇,因此其在發展過程中應當在很多方面都會達成共識,進而實現深度融合發展,但是在當前階段的音樂領域中,關于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融合的實例卻極少,作曲家將其應用在音樂領域進而實現其融合的機會亦不是很多。但是就東西方樂曲發展狀況來說,兩者有著光明的結合前景。傳統形式的民族打擊樂內容、形式多樣,且通過獨奏亦能達到較高水平,且其編排中引入了較多中國傳統奏法,并融入了爵士鼓、架子鼓等多種樂種形式,一些民族樂團亦在嘗試演奏過程中加入小軍鼓等小眾西洋樂鼓。但是在傳統形式的樂曲演奏中,一般會加入各種民族打擊樂曲,例如棒子、大堂鼓等,如此能夠提升演奏效果與豐滿度。
就當前發展形態來說,民族打擊樂與西方打擊樂在融合過程中,主要是在鼓類方面,民族打擊樂多是鑼鼓,西方打擊樂多是小鼓、軍鼓等。就當前階段來說,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結合性演奏并不多見,因其仍存在較多局限性,這源于兩種類型的樂器種類與數量較少,音樂配置方面并沒有特別契合,民族打擊樂在創作時多以“音樂共性”來提升演奏者體驗感,因此在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打擊樂中,發現其在音樂意境、創作情感、語言體現、音樂表現形式等多個方面存在協調性、統一性與關聯性,且在傳承時亦是多以口授心傳的方式進行,在多年的傳統與創新中,形成整體性、綜合性為主的演奏方式,而爵士鼓發源于非洲,后在美國大范圍傳播,受通信、交通、經濟等多重因素影響,爵士鼓形成以擦、大鼓、小鼓為一體的演奏方式,且都需按照樂譜演奏,其相比于中國民族打擊樂來說更難,中國民族打擊樂多是綜合樂譜自由發揮,因此結合兩種的不同表現形式,取長補短,實現其有機結合與創新,才能促使其更好的融合與發展[1]。
二、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的融合策略
1.創作中融合
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雖然各具特色,但是在中西方各個領域交流的深入,很多思想先進的音樂作曲家為追求音樂的豐富性與創新性,青睞于組合應用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在借鑒兩種音樂形式的進程中實現其某種藝術追求,例如西方著名打擊樂大師契夫科維奇,其創作音樂作品時,會融入京鑼、大鼓等傳統中國打擊樂器。同時,中國一批優秀的作曲家亦會嘗試性的將中國京鑼、大鼓與爵士鼓進行融合,其創作出的音樂作品,通常有著很好的音樂音響效果,給聽眾極為不同的音樂體驗[2]。
因打擊樂器在音樂風格、音色、種類等方面的多樣化發展,使其被很多作曲家青睞,創作出了很多與中西打擊樂器相關的作品。雖然關聯性作品較多,但是真正意義上實現融合的打擊樂作品并不多,其大多基于理想角度,綜合其音質、音響特色,借助其現象實現組合,并未達到理想效果。因此要求在創作中融合時,做到以下數點:其一,強調專業創作者利用演奏手法增強感受與體驗,例如傳統民族打擊樂需積極接觸與了解爵士鼓,掌握其發展歷史,在網上搜羅其相關視頻,感受其打擊種類與形式,形成對爵士鼓全面的認知;其二,去美國實地感受爵士鼓創作與演奏氛圍,感受其最真實的狀態,深入了解踩镲、镲片、嗵鼓、軍鼓、低音鼓構造與靈活運用方式,這對于融合創作有著積極的意義;其三,學習各種形式的爵士鼓演奏形式,并需對音樹、三角鐵、沙槌、牛鈴、木魚等各種輔助配件的使用方式了然于胸,并需掌握小鼓擊奏法、低音大鼓踏奏法、踩镲踏奏法、踩镲踏奏法、嗵鼓擊奏法各種技巧與產生的效果進行明晰,如此才能夠在創作過程中加入其各種元素,通過各種形式的嘗試與創新,得到自身所需的理想效果,實現創作中兩者的完美融合[3]。
2.音樂表現中融合
中西方打擊樂因經濟變化、歷史發展、文化與社會差異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兩者在音樂內涵追求、效果體現與整體表現上有著較大不同,進而形成了獨具自身特色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國傳統打擊樂注重的是展現音樂的“形”與“意”,其很多內容與中國古代民間傳說、地域神話存在著緊密關聯,且我國打擊樂樂譜的傳播與傳承并未形成統一、規范、系統的記載形式,而爵士鼓在音樂表現上與民族打擊樂有著較大不同,且有專業、系統的樂譜記載,在演奏時按照樂譜演奏,在作品準確性、專業性上要求更高。此外民族打擊樂與爵士樂在相關作品中承擔的存在形式與表現作用差異化明顯,例如民族打擊樂多用于營造氛圍、烘托氣氛,如戲劇表演中應用的打擊樂,其多用于營造音樂與舞臺形象,注重觀眾的音樂體驗,激發其內在情感體驗與感知,而早期的爵士鼓,并未以強烈樂器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仍多的是用于輔助其他樂器,借助與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配合來營造氛圍。而在爵士樂的發展與完善過程中,爵士鼓逐漸發展為主流樂器,并在搭配小鼓、桶鼓、擦的使用中,提升了本身的音樂表現力,既可solo表演,也可在作品中出現。
因此在表現中融合,需追求兩者在演奏技法、表現手段上的共同性,促進中西方打擊樂團的文化交流,共同推進創作工作,融合其共同表現形式,給予觀眾更多的聽覺體驗;其次,要求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在實踐表現過程中進行相互融合、交通,彌補其融合作品中的諸多差異點,形成一種全新形式的融合表現形式;最后,探索兩種打擊樂內涵,以此為指導,推進兩者融合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發展[4]。
3.教學融合
從教學階段,即實現其有效融合,能夠起到較大的效果。首先可構建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聯合教學模式,在留存民族打擊樂意境的基礎上,融入爵士鼓表現風格,以組合式、穿插式、分類式教學實現對學習者的融合訓練,培養復合型人才。此外可促進民族打擊樂手與爵士鼓手共同組建融合樂團,在交流與實踐中促進兩者融合[5]。
結語:綜述,文章就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的融合進行了分析與探索,強調了兩者融合實現雙贏的必然性。要求在其融合過程中,能夠結合其各自的創作形式、表現形式等,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促進打擊樂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盧加.試論西洋打擊樂與民族打擊樂的異同及融合[J].戲劇之家,2018,(9):62.
[2]張利挺.民族打擊樂與爵士鼓的融合分析[J].神州,2020,(1):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