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震 吳擎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推動并實現良好的國家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本文分別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實踐主體和載體三個方面論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途徑。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的過程中,要求人們在處理復雜公共事務方面,遵循及簡潔明了的理念和制度安排,從而實現人們對現代國家善治局面的愿景。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德治;實踐路徑
“德治”的基礎是道德教化,強調的治理國家是靠道德感化人。主要指通過公民道德建設,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各種道德宣傳和灌輸以及輿論獎勵和制裁乃至理性反思等手段,在人們的頭腦的思想中確立有利于社會繁榮和穩定的道德觀念,軟化地內化“良心”,由此建立社會道德意識并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誠然,當今中國應當倡導依法治國,整個社會架構和社會秩序應以法治為基礎,德治是法治的補充。但這并不是說德治不重要,德性是有力量的,內在德性向外展開,能夠產生客觀效應,如增加社會內部信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實質上是道德教化的過程。核心價值觀的流行,需要倡導、培育和傳播,需要依靠社會輿論、榜樣的力量和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來承載。
一、增強社會對核心價值的認同
認同是一個心理學概念,通常指的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將自身歸類到某一群體與其他群體相區別的主觀性意識。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的宣傳和學習,增強核心價值認同迫在眉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1]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最新成果為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數代領導集體和中國人民為了回應環境的壓力和挑戰,在解決中華民族“革命”和“現代化”兩大歷史任務的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的系統創造和發展,蘊含著及其豐富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和方針原則,深刻詮釋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活水源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它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是想成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最根本基礎。
面對各種社會思潮涌動,多元思想價值體系出現,多種信仰并存,各種思想交流、碰撞和交鋒日益頻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最新成果為指導思想。因此,就必須更加堅定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的理論成果指導實踐,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權、主動權、話語權。然后在這個前提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吸納和涵容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充分挖掘和鼓勵不同階層、不同群體所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思想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識,凝聚社會力量,齊心協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認同
具體來說,就增強社會對核心價值的認同而言,必須強化共同理想的信念教育。一方面對廣大公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教育,使其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教育,使其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和優越性,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以此凝聚人心、整合力量。[2]另一方面,用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基本目標和道路去引導廣大公民,用基本制度、法律規范來規范他們,要求他們愛國、愛人民、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這一意義上講,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認同就是要保證當代中國精神、中國理想與中國信念有機統一,也是“德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重要體現。
(三)強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心理認同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社會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3]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為社會建設凝聚精神力量。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最能激勵中華兒女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必須大力宣傳和弘揚這兩種精神,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堅決糾正以權謀私、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的歪風邪氣,使廣大群眾從心理上認同,并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展示出來。
總之,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宣傳和學習、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同是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順利進行的思想基礎。相關部門應當義不容辭地開展各項工作,引導社會各方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意識和自覺性,積極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時代主旋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廣泛傳播、入腦入心,在全社會鞏固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二、推進和提升公民道德建設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關鍵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廣大公民認同并內化,進而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自覺地踐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者是廣大公民。公民道德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都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規范的總和,道德建設不僅是國家的軟實力建設,也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公民道德建設
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突出公民道德建設,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和要求融入全民道德建設的全過程。因此,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來引導公民的道德建設,尤其是要引導公民的道德責任建設和榮辱觀建設,真正讓人們弄清楚在生活和工作領域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不應該的,不斷增強道德責任心和抵制腐朽道德的能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廣大公民的基本行為規范,成為推動社會科學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價值追求和基本道德準則,是對2001年提出的公民基本行為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體現了社會主義公民道德的本質屬性和基本要求。
(二)堅持用道德榜樣推動公民道德建設
道德模范是社會主義道德實踐的優秀分子,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有必要通過塑造道德榜樣,通過生動形象的鮮活事例,把現實生活中高尚的道德行為和良好的道德現象傳播到廣大公民中去,以榜樣的力量和道德鼓舞力量引領社會發展,推動和提升公民道德建設,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美國著名道德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在《道德發展心理學:道德階段的本質與確證》中,把榜樣看作是道德的社會學習的主要形式。榜樣的重要性在于會引導社會對其的模仿。從道德模仿的對象來看,公務員、公眾人物、模范人物等都是社會模仿的榜樣。他們的社會形象是為全體社會每一個公民的行為規范與中即價值目標確立模仿的榜樣。因此,公務員、公眾人物、模范人物的道德榜樣,是推動和提升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力量。
(三)堅持開展全國民教育和綜合治理提升公民道德建設
一方面需要把公民道德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道德教育與其他知識教育一樣,也需要有一個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因此,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認知發展水平在國民教育全過程中實施有差別的公民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強綜合治理,整體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形成社會、家庭、個人的合力。社會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主要內容是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職業道德是公民道德成熟的標志,是公民在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守的基本準則,主要內容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家庭美德是最能衡量人們的道德水準,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養成的重要陣地和條件,是公民在家庭生活在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主要內容是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個人品德的培養和提升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根本,公民道德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升公眾的道德覺悟。
(四)緊緊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首先要解決兩個根本問題,即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在于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談到:我想就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同各位同學和老師交流一下看法。我先給一個明確答案,就是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么人?答案非常明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會,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4]關于基礎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八一學??疾鞎r同樣明確指出,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5]那么如何培養有道德素養的人?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德治”育人體制機制,注重以文化人育人。
由此可見,道德建設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又體現和反映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徹到公民道德的建設過程當中,借助公民道德建設的載體和形式來發揮自身特有的功能和效用。
三、提升學界、社會組織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
學界、社會組織和新聞媒體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應充分提升他們的影響力,發揮他們的宣傳教育功能,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一)學界是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陣地
學界尤其是各大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界,是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陣地。由于文人、知識分子的思想、學術和專業造詣在社會上具有較高知名度,其思想觀點、言論行動易產生和引導公眾的社會效用。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鼓勵他們自覺承擔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使其成為核心價值理念的闡釋者和傳播者。一方面要以服務人民大眾,弘揚真善美、宣傳和培育和諧精神為主旨,創造更多的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另一方面,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于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發生,力求在第一時間給出有價值的評論,通達民情民意,疏導人們的情緒,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
(二)擴大社會組織的影響力
社會組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們不但本身是社會公德的維護者(如志愿性組織、慈善性組織、環保組織等),而且還是一些普世社會價值觀念的創造者(如愛護地球、維護正義、男女平等等)。因此,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要通過提升社會組織的影響力,使社會組織有序地、制度化地參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一是利用社會組織內部發展起來的契約性規則,對一定范圍內社會群體的行為加以規范、約束和指導,使其對其他社會群體產生輻射性影響;二是利用社會組織進行道德教育,減少并化解國家意識形態同公民實際生活需要的結構緊張,避免國家直接面對公眾,從而使矛盾得到環節;三是利用社會組織實施社會援助,解決社會問題,增進社會福利,緩解社會矛盾、發揮榜樣效應。
(三)提升新聞媒體的影響力
新聞媒體作為一種傳播工具和信息載體,不僅反映著特定國家或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某種特殊價值觀,而且能夠有效地引導受眾潛移默化地接受其價值觀,并試圖使其養成相應的行為習慣和行為方式。馬克思早在1849年就深刻闡釋了大眾媒體在理論傳播和輿論引導中的喉舌作用。他在回擊反動勢力對《新萊茵報》的控訴時指出:“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時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喚的喉舌。”[6]因此,應提升各類新聞媒體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影響力,發揮其正面“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求各類媒體、書刊秉持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堅持團結穩定和正面宣傳,把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美好心理,培育民主、科學、法治、人文精神,弘揚社會正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傳遞正能量;另一方面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傳播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公民的公共生活,融入公民共同體情感體驗,融入公民的道德責任意識中去。
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德治要重在建設、始終在路上?!按罅訌娚鐣髁x思想道德建設,營造全社會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7],也已成為當務之急。一言以貫之,要發展與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必須在實踐中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德治發展中的定位與關系,以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始終走在為人民服務這條正確的道路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14頁.
[2]來儀,楊瑩慧:再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涵及現實意義[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期,第1-7頁.
[3]魏泳安:中國精神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動態,2018年第10期,第22-31頁.
[4]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年12月09日,第09版。
[5]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N],人民日報,2016年09月10日,第09版。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