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
摘要: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事件。西方不少人借此認為它宣告了列寧、斯大林開創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的破產,進而否定社會主義在一國建成理論的意義與價值。眾所周知,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絕不能簡單地歸咎于“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的失敗。斯大林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固然存在不少問題,但絕不可否認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及其重大歷史意義,對這一理論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斯大林 ;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
一、理論意蘊
(一)指明了社會主義“一國建成”和“最終勝利”的區別
斯大林認為,在蘇聯一國能夠建成社會主義并不等于社會主義在蘇聯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的問題是戰勝本‘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而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問題是戰勝世界資產階級的問題。”在其看來,社會主義在一國勝利包括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在國內,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能夠形成工農聯盟從經濟上戰勝本國的資產階級,單在蘇聯一國就能夠達到消滅剝削的目標,建成社會主義社會,而且在他看來,蘇聯有一定數量的大工業,有一定數量的無產階級,有領導無產階級的政黨,因此完全具備建成這個社會“所必需而且足夠的一切,可能用我國內部力量來解決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這就是在其他國家無產者的同情和支持下,但無需其他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預先勝利,無產階級可能取得政權并利用這個政權來在我國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關于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斯大林指出,由于蘇聯還是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存在著資本主義對蘇聯的包圍,從而產生資本主義武裝干涉的危險,因而僅僅依靠自身力量是不夠的。“只有通過若干國家的無產者的共同努力,或者更好是在幾個國家的無產者取得勝利以后,才能夠有免除武裝干涉的完全保障……才能夠取得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這里,斯大林把蘇聯社會主義的最終徹底勝利同其他國家的革命勝利聯系在一起,寄希望得到其他國家革命勝利的支持與幫助。
(二)闡明“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條件
斯大林認為,一國建成社會主義需要國內和國際兩個條件。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國內條件即組織起包括工業和農業在內的國民經濟體系。在斯大林看來,蘇聯已經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蘇維埃政權,這就具備了建成社會主義的政治基礎。處理好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即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關系問題,是建成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基本問題,這不僅是階級基礎問題,也是建成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為此,必須采取符合工農群眾利益要求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和價格政策,迅速發展工農業生產,實現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通過農民合作社把小農經濟納人社會主義發展軌道。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外部條件即一國能否有一個擺脫戰爭的“喘息”時期。斯大林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資本主義趨于穩定,但是矛盾仍然錯綜復雜,表現在帝國主義陣營內部的矛盾,帝國主義與殖民地、附屬國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這極有可能形成一個蘇聯社會主義政權能夠與世界資本主義和平共處的國際環境,給蘇聯贏得一個能夠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相對和平的“喘息”時期。
(三)提出國建成社會主義的標準
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在蘇聯建成即蘇聯無產階級依靠本身的力量戰勝本國的資產階級。他指出,這種戰勝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從政治上戰勝資產階級,消滅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二是從經濟上戰勝資產階級,消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斯大林認為前者已經實現,他特別強調要盡快實現后者。他指出:“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是把農業和社會主義工業結合為一個整體經濟,使農業服從社會主義工業的領導,在農產品和工業品交換的基礎上調整城鄉關系,堵死和消滅階級借以產生首先是資本借以產生的一切孔道,最后造成直接導致階級消滅的生產條件和分配條件。”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即實現農業和工業的結合。他還指出了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具體途徑,他認為:“為了把農業和社會主義化的工業結合起來,首先必須有巨大的產品分配機關網,巨大的合作機關網,即消費合作社和農業生產合作社機關網。”只有這樣,才能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鞏固蘇維埃政權。
二、現實啟示
(一)必須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轉入低潮,我們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因此,高舉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非常必要,而且意義重大。鄧小平曾指出:“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值得自豪的是,改革開放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國人驕傲,世人矚目。這必將進一步堅定廣大人民對于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
(二)堅持馬列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走適合自己的道路
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堅持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遭受重創。而社會主義中國卻保持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項社會事業成績斐然,國際地位穩步提升,而且成功經受住來自各方面的嚴峻考驗。其重要原因就是我黨堅持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和當代中國實際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三)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穩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
斯大林“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但這一理論后來卻被斯大林絕對化,降低了建成社會主義的標準,并認為建成社會主義可以在最短的歷史時期完成。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斯大林忽視生產力發展狀況,實施了一些超越發展階段的措施,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帶來嚴重危害。此后,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片面地理解斯大林“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也不同程度地犯了超越階段、急于過渡的錯誤。有鑒于此,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穩步漸進地推進社會主義建設。
(四)團結國際積極力量,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
斯大林在蘇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之時,國際環境十分惡劣。歷史充分證明,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進程中,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外部環境的影響。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固然是眾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滲透無疑是不可否認的重要外因。 因此,當前我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關鍵是應當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同時還須積極爭取國際力量的支持,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毛澤東從年起就確立了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鄧小平也指出,必須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有機結合起來,對外開放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俞良早:《馬克思主義東方社會理論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2]張一兵編:《資本主義理解史》第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3]俞良早:《經典作家東方學說的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