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朋
摘要:智能制造是未來制造業核心,是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戰略發展關鍵,在構建從方案設計、研發創新、生產基地到人才培養高質量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的過程中,青島中德生態園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文主要對中德生態園在“創機制、建示范、育人才、出方案、定標準”等5個方面進行分析與總結,旨在對發展智能制造提供案例示范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案例示范、經驗借鑒
Abstract: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the core of the futur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key to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and German industry 4.0.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scheme design, R & D innovation, production base to talent training, Qingdao Sino-German Ecopark has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five aspects of "creating mechanism, building demonstration, cultivating talents, putting out plans and setting standards" in the ecological park of China and Germany, in order to provide case demonstration and experienc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Key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Ecosystem, Case Study and Experience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融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的新型生產方式,發展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青島中德生態園是中德兩國政府間唯一的合作園區,具備完善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下文重點介紹中德生態園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以及一些經驗做法,并給出相關產業發展的一些建議。
1.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狀況及成效
中德生態園作為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智能制造基地,按照青島市和青島西海岸新區賦予的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引領的使命,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秉持“田園環境、綠色發展、美好生活”的發展愿景,突出中德合作,實施國際開放融合,科學規劃產業空間布局,構建從方案設計、研發創新、生產基地到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完整的智能制造及相關產業鏈條。堅持發展智能制造的關鍵項目和關鍵技術,打造以智能裝備和機器人產業、集成電路產業為主導產業的智能制造產業群,最終形成智能制造產業的高度集聚。先后獲批國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燈塔園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園區”、中德智能制造聯盟副理事長單位等。
2.中德生態園發展智能制造的一些做法
2.1 創新產業發展機制與政策
2016年4月9日,“中德智能制造聯盟成立大會”在深圳召開,作為中德兩國唯一政府間合作園區,青島中德生態園獲批成為首批會員單位并任副理事長單位,此后成立了智能制造產業策進會,集合園區經濟發展、招商、規劃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人才和園區企業的精英力量,全力推動智能制造項目入駐和產業發展。
青島西海岸新區也針對中德生態園專門出臺了提升發展二十條政策,在此基礎上中德生態園先后出臺了關于落實《青島市實施現代產業精準招商政策措施》的暫行辦法、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中德生態園)高端產業發展扶持暫行辦法,在招商、項目審批、土地開發、產業發展扶持等方面為智能制造項目提供保障。工作機制的創新,以及先行先試的政策,都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提供金科玉律般的保障。
2.2 培育龍頭項目并引領示范
抓經濟要落實在項目上。中德生態園不斷優化產業配套和發展環境,積極引進西門子、海爾、澳柯瑪等國內外智能制造龍頭企業。與海爾合資成立工業智能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家電產業智能制造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孵化平臺;建立新型創新中心,引進西門子工業軟件先進技術和裝備,聯合打造智能制造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推動海爾工業4.0示范基地建設,初步形成智能制造產業集聚,為未來更多智能制造項目入駐打下堅實基礎。
圍繞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突破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等要求,園區著力打造從解決方案提供、數字工廠建設、模式輸出一體化的智能制造產業鏈。并提出未來招商引資的方向就是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2.3 根植科技人才形成智力集聚
園區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堅持強化科技供給,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引進。對標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聯合青島科技大學引進德國多家應用技術大學教育資源,建設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生態園校區。利用原有職業中專搬遷之機,推動中德教育資源合作,在職業中專建立智能制造中低端人才培養新模式。
與德國、丹麥、意大利等9所世界知名院校專家團隊合作,成立青歐生命科技高等研究院,聯合開展博士及博士后培養工作;引進七國院士楊煥明、丹麥皇家爵士拉斯教授等進駐工作;成立“中德學人創新創業中心” 建立引進和培養海外高端人才的創新創業平臺;貫徹落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部署,打造“三創(創新、創業、創客)園區”,吸引優秀人員在園區快速聚集。
2.4 區域產業資源高度融合與交流
2018年園區成立了人工智能“機·慧·圈”創新聯盟,目前成員達75家。該聯盟幾乎囊括了園區所有智能制造產業鏈企業,一方面依托現有企業和資源,重點開展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鏈的研發、應用、人才引進、教育培訓、產業化推廣等,推動高端產業智慧化,培育智能制造新動能,提升創新發展活力。另一方面依托名企、高校科研力量以及政府引導機制提供平臺及人才教育支持,減少企業研發成本,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供企業拓展機會。
以研發帶項目,這是中德生態園探索的一條新路子,通過資源交流促成智能制造科研實力強的企業帶動周圍企業智能升級,利用西門子青島創新中心、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等企業在智能制造設計、系統方案解決等方面的優勢,推動企業與園區澳柯瑪、力神、海爾空調、海爾滾筒等入駐企業合作,推出一批重點行業(家電、輪胎)智能制造整體方案和標準化解決思路,在園區內逐步實現從概念設計、系統方案解決、生產線制造、智能機器人配套在內的智能制造全產業鏈。
2.5 探索制定產業和行業標準
中德生態園一直在標準化領域與德國開展深度合作,提升雙方交流層次和水平,探索綠色低碳環保節能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根據園區具體情況,按照《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的總體要求,總結提煉行業標準,推動中德標準合作。搭建中德生態園標準體系框架,通過園區已搭建的公共服務平臺、創新中心、智能研究院等,積極參與國家技術標準、行業標準及企業標準的創建。
青島中德生態園不僅在青島、山東本地大力引進、推廣和使用歐洲、德國的節能環保技術,而且將建設成為中國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中心,乃至在部分領域參與制定國家、國際標準,并推廣園區標準化發展模式。
3.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是突出展現智能制造在技術、經濟上的領先性,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創機制、搭橋梁、出方案、建示范、育人才”是一條很好的思路。通過建立智能制造產業策進會,統籌智能制造相關的項目招商、產業發展、企業服務等工作;搭建企業、科研機構、高校院所組成的聯盟或圈子,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的活動交流、教育培訓、展覽展示、信息發布等方面將發揮更大的效能.
二是重視利用平臺思維進行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積極發展國際創新合作平臺、城市交流展示平臺、文化體育交流平臺、教育合作平臺、知識產權合作平臺、貿易合作及融資平臺、高層次人才智庫平臺等全方位服務“雙招雙引”的各類載體或平臺,打造多主體的共贏共利生態圈。
4.結語
中德生態園在發展智能制造產業時實施“德國+”和“+德國”招商引資新模式,在產業引進層面詮釋了“德國品質,中國速度”,并通過從方案設計、研發創新、生產基地到人才培養全產業鏈要素的集聚,構筑產業、技術、資金、人才“四鏈合一”完整的智能制造產業體系與發展生態,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陶永,蔣昕昊,劉默,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初探[J].中國工程科學,2020,(4).24~33.doi:10.15302/J-SSCAE-2020.04.013.
【2】楊喜.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中國城市土地綠色利用效率時空格局及溢出效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3】蔣英杰.建設中德創新型園區行動方案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0,(16).150-151.
【4】劉雯.國際合作園區的未來發展--來自中德生態園的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2013,(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