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發展與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有著直接關系,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任務。作為文化服務機構,需對工作內容與形式進行不斷創新,進一步提高文化服務質量,有利于更好地為群眾服務;群眾文化的工作者應對自身素養進行不斷提高,有利于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創新工作
引言
在文化和經濟共同發展的階段,需不斷把握群眾文化活動方向,把握未來文化發展前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政府要加大對文化活動的支持力度,提高文化活動的形式和質量,加強群眾文化活動的推廣和建設群眾文化隊伍,正確引導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
一、繁榮基層群眾文化的目的意義
群眾在社會中組織起來的社會文化運動稱為基層群眾文化,具有自發性強、隨機性強、發展形式多樣的特點。在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追求不僅限于溫飽。人們開始追求多元豐富的精神世界。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基層群眾運動的創新發展才是解決之道。提出科教興國的國家戰略和文化強國的國家戰略,是滿足人民需求的最佳途徑。發展積極有效的基層群眾運動有幾個要點。一是在國家要求的情況下,增加群眾想看的基層活動,既滿足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又可以借助這個平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促進活動的開展。它也可以改善縣區居民的記憶與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其次,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非常有利于提高縣城居民的凝聚力和文化公信力。第三,通過這種形式,對于基層人才的發現和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引進新鮮血液來激發創新活力對于縣區文化活動非常重要[1]。
二、創新開展群眾文化的形式和內容
(一)加強群眾文化理論
如果要為群眾文化活動營造健康的空間,有理論支撐,讓群眾識別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內容,文化活動弘揚正能量,就需要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群眾文化活動缺乏相關的理論指導和監督,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就會變得混亂,公眾無法知道哪些文化是有益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群眾文化就會處于劣勢。群眾文化反映了群眾的文化訴求,代表了群眾的基本利益[2]。因此,國家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來規范文化市場,地方政府也需要出臺相應的法規來規范和糾正文化行業。這非常有利于群眾文化的健康發展,不僅豐富了活動的形式,也豐富了活動的內容,創造一個更健康、更積極、更繁榮的發展景象。
(二)開闊群眾文化發展空間
新形勢下,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不僅需要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部門的努力,更需要群眾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群眾文化活動發展中出現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活動形式單一、內容不豐富的情況下。群眾文化活動需要從單一文化和環境形式進行突破。例如,今天的廣場舞通常以老年人為主,節奏相對較慢,年輕人可為音樂注入新的活力,增添動感,這些元素使廣場舞成為適合所有年齡段的活動形式。對于學生團體,學校可以組織音樂舞蹈和體育賽事,以有效實施校園文化活動;一些商場允許有才華的民間藝術家被邀請上舞臺,演出不僅為群眾找到了展示自我的舞臺,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說唱、街頭籃球、格斗舞等“新生”文化也是年輕人表達意見的場所[3]。
(三)打造高素質群眾文化隊伍
群眾文化的發展不僅僅依靠一些團隊和社會團體的活動來達到形式化的效果,而是文化工作者積極參與活動,發掘文化活動人才團隊。因此,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并接受文化部門的培訓和培訓,使自己具有為群眾服務的意識,同時有發現人才的能力,才能引導群眾從事文化活動。在機制影響下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在文化工作者的發展中,還需要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改造一些形式單一、內容單一的文化形態。同時,文化工作者的選擇不僅要杜絕只看教育背景的情況,還要考慮綜合能力和相關經驗,只要有為群眾文化服務的想法,就可以培養[4]。
三、探索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機制
(一)發現地方文化優勢,打造群眾文化特色品牌
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在科技和社會日新月異的時代,群眾文化只有抓住其獨特優勢,打造具有群眾文化特色的品牌,才能更好地弘揚群眾文化。工作。為此,需要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開展民俗文化活動,要結合當地特色,既能獲得參與者的共鳴,又能獲得發展旅游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契機。如魯克沁鎮于1997年被自治區文化局評為“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重要的文化資源包括古絲綢之路上著名的柳中城和吐魯番十二木卡姆藝術的發源地。它是魯克沁當地文化的代表,在整個新疆都享有盛譽。利用人文景點和民俗風情的特點,以魯克沁木卡姆表演為核心的吐魯番民俗旅游,開始了葡萄園、哈密瓜故鄉等多種形式的農家旅游,魯克沁鎮是著名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老的文化旅游勝地。魯克沁繼續傳承和詮釋她獨特的魅力音符,當地坎兒井四周葡萄園林立,水清澈,瓜果香甜,經濟獨特,自然環境條件優越,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5]。
(二)加大政府部門扶持文化工作力度
國家政府部門加強群眾文化隊伍建設,文化單位實施相應戰略,培養人才,提高文化工作者自身素養,提高工作能力。每月為文化工作者提供兩次培訓,以提高他們對大型文化活動的興趣。例如,政府聚焦高校村干部,宣傳文化重要作用,創新培養模式,豐富文化工作經驗,組建基層文化隊伍和文化部門。
(三)加大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群眾文化的力度
結束語
群眾文化包括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優質的服務特色,對群眾文化的基本素質和道德水平具有促進作用。新形勢下,地方政府要加強文化活動,用有效方法為有效發展注入更強勁動力。在此基礎上,利益相關方將打造更加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創新發展群眾文化活動,讓更多的人能夠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和文化交流的氛圍中,有效拓展其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王愛華.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現狀與優化辦法研究[J].參花(上),2021(07):135-136.
[2]朱玉兒.新時代背景下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管理與發展[J].藝術品鑒,2021(18):100-101.
[3]王明鵬.論小康社會基層文化的創新[J].今古文創,2021(21):117-118.
[4]于小燕.簡述基層群眾文化團隊建設及發展[J].文化月刊,2021(03):100-102.
[5]張楊.淺談新形式下如何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工作[J].神州,2019(13):271.
作者簡介:
曾建春(1977—),大學本科學歷,現任南充市順慶區文化館館長。以“創新群文工作模式,繁榮群眾文化生活”為理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堅定走在群文工作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