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希
摘要:本文針對納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及措施,以期為納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對策;措施
一、納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艱巨。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開山采石、砍伐林木、排放污水等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人類開發行為層出不窮,使全縣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的破壞。總面積中,水土流失面積1592.0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5.03%,流失面積基數大,流失程度等級高,受山高、坡陡、深切割的地型地貌特征影響,治理難度非常大。
(二)生態文明建設資金欠缺。生態環境的治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納雍的基礎建設、交通、通訊、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資需求大,人均GDP水平較低。因此,在目前的縣情下,社會還無力集中更多的資金來改善環境質量,也很難指望在近期內經濟實力發展到足以跨越環境問題這一關。
(三)項目開發建設破壞生態環境較為嚴重。過去的十幾年間,納雍經濟依托煤炭資源開發迅速發展,在取得大量經濟效益的同時,人們在各種經濟活動中給地方環境帶來了難以想象的破壞。項目開發業主對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意識形態淡薄,只顧金山銀山,不重視綠水青山,“重發展、輕保護,重眼前、輕長遠”的觀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全縣項目建設,大部分都在未取得環評報告、水保報告等環境認證的情況下實施,甚至有的項目已經完工投入使用,卻一直沒有完善相關手續。
(四)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粗放長效機制未形成。目前縣內多數合作組織及企業規模不大,精深加工產業不多,政策扶持力度、項目支持力度不夠,主要依靠和其他項目資金捆綁實施建設為主,缺乏現代農業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還處于較松散、不規范的狀態,對基地的技術指導服務沒有跟上,企業、基地、農戶三者間的利益聯結較脆弱,合同及訂單履約率低,沒有形成有效的經濟利益共同體。龍頭企業自建基地少,原料采購隨意性大,產品質量無保障,對農戶反哺作用有限。
(五)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還不理想。農業和農村污染量大、面廣,且處理率很低,農村村莊臟亂差、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等問題較為嚴重,濕地資源利用過度、水資源的不合理調配與利用等現象屢禁不止。加之大多數農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對于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不理解,認識不到位,參與熱情不高,行動遲緩。
二、納雍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一)培育生態文化,營造良好氛圍。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統領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要把培育和發展生態文化貫穿于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全過程,堅持“民生為本”,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衡量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堅持“文化為魂”,依靠文化力量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形成節約環保光榮、浪費污染可恥的社會風尚,營造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
(二)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建設生態文明縣城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強化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調動各方面的工作積極性,形成“縣委負總責,政府負實責,職能部門具體抓,相關部門協同抓,人大、政協督促抓”的工作格局。要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大力倡導“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政績觀,制定全縣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量化考核內容和辦法,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黨風廉政建設考核合而為一的“三位一體”考核體系,每年對鄉(鎮、街道)、部門進行嚴格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推薦選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有效引導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財政政策,完善“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三)建立功能分區,嚴格執行規劃。立足納雍自然稟賦、區域特征、文化傳統、經濟基礎,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規劃等手段和產業政策,對全縣生態資源的總量、配置及開發方式、規模、強度進行控制。根據國家和省市主體功能區規劃,進一步明確全縣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類別和范圍,確定主體功能定位,明確開發方向。
(四)完善基礎設施,增強綜合功能。推進“兩高一鐵”建設,加大縣、鄉道的改擴建、管護工作力度,加快通村水泥路建設進度和“兩硬化”工程實施力度,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實現全縣各生態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協調統一。同時,著力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市政實施、信息基礎設施等的建設。加快以供水排水、垃圾填埋、城區路網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加強廢水、廢氣、廢渣等廢棄物治理檢查設施的建設,提高達標排放率。積極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管理,回收可利用資源,變廢為寶。繼續加大城區交通路網優化工作,建立城區綠色交通體系,鼓勵使用低排量、新能源汽車,創造清潔、高效的生態交通環境。
(五)規范礦業秩序,推進企業技改。堅持可持續發展,嚴禁非法開采。嚴格執行“誰開發、誰復墾,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當因地制宜地采取復墾利用措施;給他人生產、生活造成損失的,應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履行賠償責任。全力推進企業技改,提高企業精細化水平。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優秀的管理、技術人才,提高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加大煤制清潔燃料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前期工作力度。
(六)嚴格項目審批,加大環保投入。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大力發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態型工業和無污染的特色工業。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在招商引資、項目引進上,要嚴格項目管理,嚴把項目審批關,堅決杜絕新的污染源產生。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實現廢物資源化。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環保建設,建立起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投融資機制,為我縣的生態環保建設提供厚實的資金保障。
(七)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經濟。繼續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一是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加大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二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要研究和推廣生態農業技術規程和模式,努力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和高山生態有機茶葉生產基地的規模。三是大力發展生態林業。要完善林業生態補償機制,持續加大生態公益林和防護林工程建設力度。四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要充分利用好諸如神奇“九洞天”、壯麗奇偉“白龍洞”、總溪河“烏江第一漂”等風景旅游景點,借助水西征戰猴兒關、紅軍長征路上梯子巖等紅色旅游故事,充分挖掘“滾山珠”、“搓子舞”等充滿著濃郁地方色彩的文化資源,使我縣的旅游業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打造“中國珙桐之鄉”、“生態旅游之鄉”。
(八)強化綜合整治,建設生態縣城。堅持把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作為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重要抓手,進一步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創新思路,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堅持把生態、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預防、治理與管理相結合。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系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