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照片,繪畫,版畫,以及所有其他以紙張為載體的藝術作品很容易受到真菌的侵染。真菌本身的結構和其分泌的物質常常是有顏色的,它們會干擾紙質文物的可讀性,降低紙質文物的藝術和貨幣價值。為了探究紙張上特定真菌污漬的清洗方法,與污漬相關聯的色素(分子)需要被評估。然而,關于紙質文物的真菌病害及其產生的色素污漬方面的文獻非常分散和稀缺。因此,這項工作的主要目標是調查紙質文物上最常見的污漬、與污漬相關聯的色素和負責產生這些色素的主要真菌。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本研究進行了兩個不同但相互補充的文獻綜述:一篇是關于被報道過的紙質文物上真菌污漬方面的文獻綜述,另一項是在化學、食品和制藥領域中已經被更詳細地確認和研究過的,可侵染紙質文物的真菌所產生色素的調查。該文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首次文獻綜述。結果顯示:紙質文物上污漬相關的真菌屬主要為曲霉(29%)和青霉(13%)。污漬最常見的顏色是棕色(54%),常由狐斑引起。然而,在紙質文物保護文獻中,紙張上或者特定真菌物種的污漬顏色和色素化合物之間并沒有一致的相關性。關于真菌產生的色素在工業或商業用途的文獻綜述中,所提到的色素主要可歸類為類胡蘿卜素和聚酮類。生物合成方面,真菌產生的大多數色素是聚酮化合物類,其代表性類別可能包括的化學結構如氮唑啉酮、蒽醌類、羥基蒽醌類、萘醌類等。在80種不同的色素中,最常見的紙質文物侵染真菌產生的色素是是聚酮醌類,即羥基蒽醌(HAQN)。這篇綜述表明,最常被研究的污漬顏色是黃色和紅色,其次是橙色。這些色素的產生往往與曲霉屬和青霉屬有關,常在被污染的紙上發現。毫無疑問,由于不同種類的真菌在被侵染紙張上產生了各種色素,這對紙質文物的保存將是一個嚴重問題。該文對文獻中提到的真菌的種屬及分泌的色素進行了綜述,并認為其是造成紙質文物受污染的原因。
張 諾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19,35:16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