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涵
弗朗茨·舒伯特(1797年-1828年),奧地利作曲家,音樂評論家。《a小調奏鳴曲》是舒伯特晚期創作的一首經典之作,曲中若隱若現的憂郁氣氛,營造出一種唯美的優雅格調。曲調在創作時綜合了各種出人意外的轉調過渡,時而優美,時而平靜,當慢樂章開始的時候,會讓人感覺到痛苦纏身,這些情緒在《a小調奏鳴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給聽眾視覺上的沖擊,這首作品恰如夏日天空變幻不定,時而陽光明媚,時而陰霾灰云。舒伯特處在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過渡的時期,因此他的作品兼具古典和浪漫音樂的特點,具有獨樹一幟的風格。
舒伯特在作品《a小調奏鳴曲》中釆用了傳統的奏鳴曲結構框架: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第二樂章則運用相對簡單的復二部曲式,第三樂章的回旋奏鳴曲式收尾。《a小調奏鳴曲》不論是從動機色彩還是和聲調性方面,都反映出作曲家音樂創作上淳樸的音樂風格,他利用簡單的重復以及和弦內部的“小動作”,將音樂的情思訴說一般的傾訴出來,讓這首奏鳴曲的內涵豐富充盈起來。
《a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融入了動機式寫作手法,a小調貫穿于第一樂章始終,感情基調為憂傷的。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是此曲的整體或宏觀速度,在這一樂章充分展示了大提琴所擅長的“歌唱性”的旋律特點。曲式結構為:呈示部(1-73小節)、展開部(74-123小節)、再現部(124-205小節)。在呈示部,主部與副部形象在調式和節奏方面對比鮮明呈示部的主部(1-30小節)主題為a小調,關系大調旋律從31小節處,開始進入連接部(31-39小節),調式上同主部形成對比,副部(40-73小節)以大調為主,副部主題旋律表現出歡快的感覺,同主部旋律在節奏速度方面也構成對比。連接部的表現手法為欲揚先抑,通過運用二度下行級進以及后三度上行跳進,形成一個小的高潮,隨后引出副部主題旋律的起伏。副部的節奏型采用了連續四拍的十六分音符組合,通過反復和模進讓旋律奔跑跳躍起來。在經過了五個撥奏琶音和弦后,使用pizz記號來結束熱鬧的場面,隨后進入重復呈示部的憂郁情節。
展開部(74-123小節),這一部分的旋律順延呈示部的撥奏方式,對呈示部副部主題以a-b-a'-b-a”的順序進行擴展。在引出展開部之前為F大調的上行分解和弦,并且以DVII6結束。之后的調式變化從D大調經過d-F-f-d,再次回歸a小調D7,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124-205小節)擴展了調式調性,結構上完全再現呈示部,包含主部(124-148小節)、連接部(149-156小節)、副部(157-205小節)。第132小節奏出主部主題,出現上行分解和弦使再現主部旋律更為豐富,暫時轉向大調色彩,第140小節出現轉調,從a小調轉為e小調,此時的旋律表現出不穩定,采用下行四度,力度標記為PP。再現部的主、副部之間的連接部仍以不穩定的調式調性為過渡,將旋律轉接到A大調副部。副部第173小節出現第二個興奮點,旋律跌宕起伏,運用了八度的大跳、連續進行的上下音節跑音,三度跳進等寫作手法,最終讓高音升至C4,一直到第185小節處,隨著旋律移低八度,讓熱烈的氣氛削弱下來。第188小節回到最初的a小調,減弱的力度變化為p-pp,第一樂章也隨之進入尾聲。
《a小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是一個帶連接部的單二部曲式,Adagior揉板,旋律氣息延綿悠長,拍子為3/4拍,為復二部曲式,A(1-33小節)為第一部分單三部曲式,B(34-71小節)為第二部分,發展為不同于前一部分的新主題。這一樂章的旋律十分平緩,樂句中散發著詩人般的憂郁氣質。主要圍繞E大調進行調性調式轉換,1-9小節為E大調,快進入b部分時,調式色彩進入同主音小調,之后在b部分進行關系大小調的相互轉換,到再現a’段,旋律再次進入大調式,在C部分做G大調到E大調的調性轉換,最終全曲結束在E大調上。
第二樂章的1-3小節為鋼琴伴奏的旋律,作曲家采用這種方式將原來的匈牙利民間曲風變為歌唱式的抒情主題,主題材料也是從第一樂章的動機材料變化發展而來。這一樂章節奏轉為三拍子,曲風較為舒緩,大提琴從第四小節開始以敘事的口吻進行傾訴。根據改變節奏,跨小節以及增添裝飾音的方式,將第二樂章的四個主題分為兩個部分。A部分大提琴的節奏十分簡潔明了,其演奏更像是作曲家一種自我表達,用簡單的話語去詮釋心情,每一樂段起始小節都由三個西分音符或者上行、或者平行運動。B部分的情緒出現了較為慵懶的情緒,低音出現了復附點音符,使得氣氛更加沉重,在譜面上作曲家用cresc。和fp>的力度記號,在47-48小節處情緒得以突破,并以第71小節的三連音結束,引出第三樂章。
《a小調奏鳴曲》的第三樂章采用回旋奏鳴曲式的變種,為A-B-A-C-C’B’-A的結構,這種結構由于省略了一次主部的再現,所以形成了倒裝,其特點主要表現為具有舞蹈的跳躍性和奔放性。第三樂章開篇的主題就是第一樂章的主題的變化形式,同樣采用動機是的發展手法,構成調式調性和規模上的對比。音樂以A大調開始,是第一樂章a小調的同主音大調,二者前后呼應。
第三樂章呈示部為A-B-A的單三部曲式,Allegretto(小快板)為這一樂章的速度,比第一樂章的速度稍微慢些,以A大調開頭同樣以A大調收尾,主部主題以大調為主,讓追更加陽光,副部采用屬調性上進行小調旋律,但旋律較為跳動,沖淡了憂郁氣息,整體的旋律趨于中和。作曲家擅長運用重復的話語,主部的前40小節里,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相同的語句就重復了三次,作曲家在此基礎上又寫出新的音樂主題。第三樂章再現部作曲家采用以倒序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副部部分的調性有別于呈示副部,采用了較為歡快的舞曲節奏,加以d小調色彩進行演繹,結束在上行半音階的350小節處,隨后進入A大調回歸主部主題。
譜面上出現mf的力度記號,在演奏中要注意使用暗淡的音色保持音樂的發展,并相前推動。11小節跳音上方的連線,在演奏的時候不需要按照普通的跳音進行演奏,而是要保持樂句的完整性。24小節是22小節的重復變化,筆者認為演奏時需要注意強弱的對比。之后一直到27小節,要用平穩的力量進行演奏,隨著向下跳級的樂句出現時,演奏力度再逐漸減弱,形成“<>”式的強弱對比。“pp”的力度將主題逐漸淡化的同時,31小節轉為C大調,演奏時要注重音樂情緒的激昂變化,同時要注意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時要注意連貫性,換弦的幅度要小,這樣每個音才能演奏的很清楚。
《a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161-163小節處,出現了多組密集十六分音符組成的樂句,作曲家通過運用高音的音效,產生巨大的沖擊,使得音樂情緒十分激動,體現作品的華彩。在作品中,類似的樂句其節奏都十分規整,體現出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特性。
大量的裝飾音也是值得注意的。30-33小節處,是主部主題擴展而來的,trill裝飾音在此處加入,是作曲家獨具匠心的設計,大提琴在演奏的時候需要稍微強調一下。另外,在第一樂章169小節處出現的回音,依附于主音,功能就是對主音進行裝飾,主要是體現音樂作品的旋律風格特征,增添音樂的活力。
第二樂章我們可以從譜面上連續看到兩個復附點節奏,是由主題材料中的三度音程發展而來。在第35、36小節處,再一次擴展了三度音程的音樂動機,形成附點節奏的強弱關系,譜面上“cresc”的標記,讓音樂開始變得沉重。第二樂章中三連音也在多處出現,但它們的作用卻各有不同。第16小節,連續三個四分音符開始進行發問,用二分音符處在節奏重拍的位置,音樂出現了一個小高點。采用漸強的力度記號,是為了引出之后的主題再現,這里的三連音的作用是將運用自然的過渡,延續下去。
第39小節處,三連音又一次出現,作曲家把這部分作為第二樂章的高潮部分,音程跨度較大的上行級進,音樂情緒持續上升,三連音節奏的出現,讓原本高音相差較大的兩個音程得到了很好的緩沖,這種三連音的上行漸強,配合下一個小節中的附點音符,讓棗核型起伏的旋律更加平穩,樂句更加流暢。
第三樂章中較多出現了連續的大附點,它打破了節奏節拍的規整性,音效具有舞曲的性質,給人輕松搖曳的感覺,讓整個音樂延綿向前,猶如匈牙利的民間舞蹈,在加上“p”的標記,讓整個主題色彩更加鮮明。另外還有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也是這一樂章的典型節奏型,演奏時注意靠近弓根處,弓長稍短些。
首先是離調和弦的使用。在第一樂章中,我們直觀的看到呈示部的主部中,鋼琴部分使用了大三和弦的分解,以及少量的七和弦,構成收攏性的和聲進行。在第一樂章中多次巧妙的運用那不勒斯和弦營造離調效果,離調和弦的加入,使旋律在a小調基礎上多次向大調色彩偏移,和聲語言更具古典時期的特征。第一樂章第7小節中首次出現了那不勒斯和弦,算是全曲在開頭設置的一小部分預告片段,a小調的II級音向上原本是構成劍三和弦,這里將和弦根音向下半音,與和弦中的三音構成大三度,造成短暫的離調色彩,并在下一小節回歸到a小調。大提琴演奏離調的樂句時,首先演奏者需要對作曲家的設計意圖有深入的了解,這樣便于準確把握作品風格。分析離調的部分時,需要很清晰的知道,演奏時要選擇什么樣的音色,這樣在演奏的時候就會根據所演奏的和聲來調整演奏時的狀態。其次演奏時的音準也十分重要,在演奏八拍的長音時容易出現節奏不穩定,會直接影響到音準。在演奏時把持流暢感,不要出現停滯或者拖沓。
第二樂章出現的那不勒斯的和弦,第二樂章里那不勒斯降II級音出現于第30小節。在這段樂句中,旋律調性從第29小節的#C大調經過,至31小節末轉為E大調。那不勒斯和弦使旋律的調式走向與在第一樂章相比,出現了逆向發展,由大調暫時移向小調,構成樂曲色彩的轉換。(注釋:那不斯勒六合弦,即在降平音的上主音上構成的普通大和弦的第一轉位,出現于17世紀的巴洛克音樂中,并被許多浪漫主義作曲家所接受。
第三樂章其音域風格為匈牙利民間舞曲,旋律中出現了大量的利底亞增四度。對答式的旋律線條,穿插在和聲的不斷變化中,形成舒伯特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
舒伯特的作品的個性獨樹一幟,《a小調奏鳴曲》是晚期創作的一首經典之作,為阿佩喬尼這個樂器所寫,舒伯特也成為唯一為這一樂器創作的作曲家,如果沒有《a小調奏鳴曲》,或許這個樂器可能已被世人遺忘。今天這首作品通常用大提琴來演奏,在高音區的快速進行演奏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同時在結構變化上也不那么容易,具有典型的舒伯特風格。曲中若隱若現的憂郁氣氛,感情極為細膩,營造出一種唯美的優雅格調,該曲遵循了古典主義時期的嚴格功能和聲進行,音高組織材料上的統一性、旋律走向的流動性之間相互包容又各自獨立一體。三個樂章按照不同的音樂要素——和聲、節奏、節拍、曲式結構等等來分析樂句,在音樂本體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研討大提琴的演奏,經過深入的綜合剖析后,得到大提琴最佳的演奏方式。這是一個理性分析的思考過程,以此來作為我們感性演奏的合理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