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月明 王世鵬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2020 年10 月11 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濟南市長清區工作隊166 名隊員,進駐馬山鎮、五峰山街道46個重點幫扶村。區總隊、鎮(街)小隊組織落實力當“領頭雁”,各工作組干在實處爭做“生力軍”,圍繞黨的政策“宣傳隊”、農村黨建“施工隊”、鄉村治理“推進隊”、為民辦事“服務隊”四項職責,助力打造鄉村振興戰略“四大工程”,扎實推進幫扶工作高質量發展。
助力黨建引領,打造鄉村振興“組織工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組織振興是根本和保障。工作隊(組)始終把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協助換屆出實效,激活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全區村(社區)“兩委”換屆圓滿完成,46 個重點幫扶村新班子“煥”出新氣象。馬山鎮成為全區第一個全部完成村“兩委”換屆工作的鄉鎮,各項指標全部達標。開展“駿馬回山”“扶鞍上馬送一程”活動,打造優秀黨支部13 個,筑牢村(居)黨組織戰斗堡壘。區總隊、選派辦創新制定遷建過渡期間密切聯系群眾工作辦法,實行黨員群眾網格化管理,建立流動黨員服務工作站和群眾服務工作站105 個,接待服務群眾760 人(次),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21 件次,黨組織政治功能進一步提升。鞏固拓展“產業園黨委+村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培育白皮松、中藥材種植等產業,拉動重點幫扶村增加土地流轉收益68 萬元……“黨建聯合體”強村富民、行穩致遠。
助力為民服務,打造鄉村振興“民生工程”。工作隊(組)始終堅守初心使命,立足本職工作,勇于擔當作為,著眼做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立足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協調省直部門專家論證審定未建成社區工作推進方案,安置區建設日新月異。已累計完工初驗各類型安置樓房351 棟,封頂615棟,涉及1.12 萬戶、3.1 萬人的美麗鄉村新居已翹首可待。聯合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心率先編制《馬山鎮、五峰山街道地質災害評估防范指南》,是首次在省內開展鄉鎮(街道)“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重要科研成果,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與省供銷社、省畜牧局構建幫扶資金、土地托管、農產品電商服務和技術培訓等戰略合作框架,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夯實基礎;與省政協,區政協、民政局等部門開展救助殘疾、困難群眾和大學生捐贈活動計3.5 萬多元,籌集慰問資金等共計19.2 萬元,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窩里,形成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濃厚氛圍。
助力鄉村治理,打造鄉村振興“文明工程”。工作隊(組)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實施鄉村文明行動為主線,使文明的節奏與群眾的步伐同頻共振。搭好群眾訴求“連心橋”,當好矛盾調解“催化劑”。建立信訪聯席會議制度、“一縱一橫一并聯”處置機制,用心用情換來社情安、民意暖。督促制定完善鄉規民約,落實“四議兩公開”等制度46 項,文明鄉風和煦如春,洋溢農家庭院。開展舊村基礎設施管護及環境整治、村居治安等綜合治理,安裝路燈99 個,修路11.22 千米,讓群眾在小康路上越走越敞亮。山東藝術學院為馬山鎮贈送了“馬山雪桃”商標和包裝圖案,設計鄉村記憶文化館,著力打造“生態美、產業興、村民富”的文明鄉村美麗畫卷。
助力宣傳教育,打造鄉村振興“文化工程”。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工作隊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鄉村文化振興延續文化自信之根、傳承文化自信之脈、鑄牢文化自信之魂。進駐伊始,工作隊(組)第一時間和黨員群眾一起收聽收看十九屆五中全會盛況,開展“送戲下鄉”、捐贈圖書等活動,迅速掀起學習熱潮。省政協組織著名書畫家為46個幫扶村撰寫贈送村名,翰墨丹青銘記“馬山蝶變”,賡續古老村落的文化根脈;省委黨史研究院在馬山鎮建立工作輔導站,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扎實成效;傳承創新“錦鯉”文化,助推國際“錦鯉”大賽出彩馬山,努力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