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愿意過“二重奏”生活。平時在城里工作,到了周五晚上,就遠離高樓大廈到鄉下去住,往返于城市和鄉村,像二重奏一樣。并不需要太大成本,很多人的房子是租的,也會認真打理。
90后小同事直接把房子租到了大理。節假日去住上幾天,平時做成民宿,一點兒也沒閑著。你說折騰?不,在他看來,這就是生活。深圳的朋友在惠州鄉村度周末,院子里種上玫瑰、土豆、西紅柿、黃瓜,孩子滿身是土,笑得燦爛。我的一位老師,10年前就開始了這樣的生活。我去過那座南城的房子,他在院子里種的郁金香,讓我想起董橋寫的郁金香,“仿佛大地舉起酒杯向藍天致意”。他在那兒畫畫,遛狗,過得十分愜意。后來他轉移到北邊,每一個地方都有院子。他在那兒辦了個私人攝影展,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朋友到訪,喝喝茶,聊聊天。幾天前,他發來一張我坐在院子里搖椅上的舊照,身后是滿院的花朵,笑得放肆極了。
鄉村生活總是具有莫大的吸引力。2017年,在周末去過幾次官廳湖之后,我也打算在鄉村置一個家。
一個忘了世界的地方。房產廣告這樣說。他們在盡力構筑一種理想中的生活圖景:遠方的山,近處的湖,夕陽把最柔和的光芒撒向這里。你在廚房做飯,可以看到遠處的湖。
兩年后房子交付,我們如愿開始了鄉村生活:收拾院子,種草種樹,周末往返。
又一年倏然而過。很多人問我,周末在距離城市100公里的鄉村生活,是一種什么樣的體會?很難說得清,你如果愛了,會越來越沉迷。
與城里的玩具不同,鄉村的玩具是水、昆蟲、植物、草地。孩子一大早就出門了,玩水玩沙,在草地上奔跑,樂不思蜀。
城里鄰居對面都不認識,郊區鄰居卻熱情無比。早晨7點,就有人在院子里跟你熱情打招呼。前院鄰居在城里住海淀區,還有住西城區的,朝陽區的,在這里,大家成為假日鄰居。
我很想要一棵銀杏,別人院子里有,唯獨我家院子里沒有。有樹的鄰居不想要,請求物業把銀杏移走。我說:“移我家院子里吧。”對方很爽快:“好啊!兩棵都送給你。”銀杏樹從吊車上下來,我聽到了轟隆隆的吊車聲,下樓到院子里去看,它已經被工人穩穩地栽在樹坑里了。
在鄉下居住,還能體會到久違的停電。傍晚六七點鐘,“啪”地一聲,屋里黑了。正在收拾廚房的你,沒法再洗洗刷刷,只好趁著夜色還沒完全暗下來,把其他的事情搶著做完。
秋天種出了第一片蔬菜地。這是第一次小朋友親手種出的蔬菜,做飯的時候摘上幾顆,大快朵頤之時體會到收獲的快樂。
園子逐漸變得熱鬧起來。傍晚遛狗的,遛娃的,三三兩兩的,逐漸有了人氣。散步時,我總會瞄一眼別人家院子。好在我們家在邊戶,被打量的機會要少一點,這也算是藏在深處的福利吧。
我們費盡周折尋找的,也許是一個有歸屬感的地方,讓人心甘情愿在那里安營扎寨,兩個場景里自由切換,不辭辛苦。
地面又該打掃了,上次過來擦過的桌面,又落了灰塵。忙碌兩天,周日晚上回城。重新開始新的一周。日子還是一樣,日子又不一樣了。二重奏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