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一直是近年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一個話題。很多人在情感上或許不愿意接受延遲退休,但客觀理性地說,這的確是大勢所趨。
從國際上來看,延遲退休也是世界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普遍做法。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退休年齡普遍在65歲以上。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人口老齡化。
中國的老齡化更加嚴重。根據聯合國2017年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預測,由于勞動人口的減少及老年人口的大幅增長,中國老年撫養比將從2015年的24%急劇攀升至2035年的50%,也就是說,到2035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是18—65歲的勞動人口的一半。換言之,兩個年輕人就要贍養一個老人。這就是所謂撫養比。
很多人認為,老人自己存了錢,有房子,是自己給自己養老。在國家宏觀層面,不是這樣看待問題的,因為所有老人需要的服務、商品,都得在當期生產出來。年輕人少了,老人多了,勞動就會升值,老人的資產就會貶值。而且,國家發的養老金,是需要靠年輕人交稅、交社保去負擔的。
2019年4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顯示,未來30年間,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在勉強維持幾年的正數后便開始加速跳水,赤字規模越來越大,到2035年將耗盡累計結余。國家會調配各種財政資源來彌補,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養老金不會發不出來。但是,基本生活的標準就可能會發生變化。
現在上海老人的養老金,一般在三四千元,兩個老人一個月加起來8000元左右,平時買菜吃飯,水電煤氣,是用不完的。一年結余下來,存下旅游的錢,看病的錢,都是可能的。但隨著年輕人減少,撫養比提高,國家可能就無法負擔現有生活標準的成本。
韓國的情況可以作為參考。韓國一家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韓國人期望退休年齡是65歲,但大多數人會繼續發揮余熱掙錢養老,完全退休的年齡約為75歲。這么做就是為了增加收入,讓老年生活更有質量。
韓國國民養老金調研機構發布報告指出,50歲以上韓國國民維持“最低標準生活方式”平均每月至少需要145萬韓元。然而,繳納保險20年以上的韓國人平均每月只能拿到88萬韓元養老金。在韓國,有420萬老人在工作,大多數人從事送快遞、保安和清潔工作。統計數據顯示,韓國人平均工作到71歲才會真正休息。
現在很多人不喜歡延遲退休,可能到時候卻想延遲退休。對于一個65歲的老人,找一份新工作的難度,適應新崗位的難度,會遠遠大于在現單位上班。其實,65歲的工程師、70歲的醫生、75歲的教授,被公司返聘,或者被其他單位高薪聘請,已經是很常見的現象。他們可以適當降低工作強度,兼顧晚年生活。
實行選擇性退休制度,是一個各方都容易接受的方案。把退休年齡的選擇權交給個人,有些人經濟狀況好,或者消費低,或者要帶孩子,就可以早退休,少拿養老金;反之,可以選擇晚退休,多掙養老金。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年輕人的勞動與精力在內卷中消耗了很多。初中、高中的最后一年不上新課,全部用來復習,僅僅是為了應試。學歷通脹的現象從本科逐漸延伸到碩士和博士。這是一種浪費年輕人勞動力和創造力的內卷。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內卷,大約能從教育階段擠出兩三年時間,這樣中國就可以得到新增的兩三年的勞動力。這已經接近整個勞動時間段的8%,值得重視。
減少年輕人內卷消耗與延遲退休,一個開源一個節流,都是緩解人口老齡化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