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央視新聞報道,8 月18 日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與巴西航天局局長卡洛斯·莫拉、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經理羅戈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西萬和南非國家航天局局長穆薩米等金磚國家航天機構負責人進行了視頻會議,并簽署了《關于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合作的協定》。
據了解,金磚國家航天機構之間建立“遙感衛星虛擬星座”,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將有助于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氣候變化、重大災害和環境保護等挑戰。該“星座”由金磚國家現有衛星組成,包括中國的高分六號衛星和資源三號02 星、中國和巴西聯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 星、俄羅斯老人星五系1 顆星以及印度資源衛星二號和二號A 星。位于中國三亞、巴西庫亞巴、俄羅斯莫斯科地區、印度沙德納加爾-海得拉巴和南非哈特比斯霍克的地面站均可獲取衛星數據。
事實上,自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以來,一直都在推動國際合作,已經與45 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百余份航天合作協定,其中與法國聯合研制了中法海洋衛星、天文衛星;與意大利聯合研制了中意電磁衛星;與巴西聯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資源系列衛星,被譽為“南南高技術合作”的典范;此外,在嫦娥四號任務中也與德國、荷蘭、瑞典、沙特、俄羅斯、阿根廷等國開展了積極的國際合作。
今年6 月份,在時隔五年后,中國航天再次向太空發射載人飛船,當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在中國載人航天器發射前的發布會上,對中國載人航天的國際合作情況,向新聞媒體進行說明。季啟明表示,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以來,中國在包括空間科學實驗、航天員選拔等多個領域,與包括俄羅斯、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在內的航天機構,進行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中國航天部門還與歐空局、聯合國外空司合作。季啟明強調,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有17 個國家的9 個項目入選中國空間站的“合作實驗項目”,涉及基礎物理、空間天文、航天醫學等多個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有外媒注意到,當中國在航天領域狂飆突進并與各國廣泛進行交流合作時,唯獨美國缺席了。其實,美國不僅僅是“缺席”中國航天,甚至還有意給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添堵。其手段不限于通過所謂“條款”禁止中美在航天領域的交流,以及借地緣優勢阻止中國在航天領域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例如,通過阻擾簽證及時發放,讓中國代表團集體缺席國際宇航聯合國大會。還有就是出臺所謂的“沃爾夫條款”,禁止美國航天部門與中國航天機構、學者進行任何的交流,否則將得不到撥款。面對美方的重重刁難,此次《關于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合作協定》的順利簽署,再次證明,中國航天并未改變“國際合作”的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