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進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都不能少。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壯大集體經濟。2018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部署實施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向全省發出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動員令。2021年區委、區政府緊鑼密鼓組織“實施全域協作,推進共同富裕”行動。
撤市設區后的黃巖區,是臺州市主城區之一。現行行政區劃,轄8個街道、5個鎮、6個鄉,全區總面積988平方千米。地形狹長,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山區面積占全區總面積二分之一以上,其中長潭水庫集雨面積441.3平方公里,也是長潭水庫的水源保護區。黃巖區的自然資源稟賦,也確定了在西部山區建設名優特產基地是有文章可做,是有所作為的。也是慈善事業認真彈奏主旋律,精準實施慈善力的用武之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是相對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解決之后,因病、因災返貧的現象仍會發生,相對貧困的問題將長期存在。形成新的工作思路,開展脫貧摘帽后的“接力跑”,跑出創新發展的“加速度”,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新時代慈善工作應緊密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實施《慈善法》,在改善民生和參與社會治理方面進行新的探索,推動慈善工作轉型升級。建立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幫助集體經濟薄弱村、低收入農戶開發致富項目,有穩固的產業收入。幫助集體經濟薄弱村、低收入農戶增產增收,將其產品銷售出去等等。
繼續建設慈善特產基地,就是在原“要創新扶貧幫扶模式,加快扶貧產業發展、扶貧項目建設,加大政策幫扶、金融幫扶和社會幫扶力度,促進低保戶、低收入家庭與在家60歲以上無收入的村民勞動再就業收入”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益探索,更是鄉村振興戰推進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幫助當地低保戶、低保邊緣戶、低收入農戶持續增收,真正貫徹落實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
一、基地概況
自2012年以來,臺州市黃巖區先后建立上鄭鄉特色產業(金銀花、獼猴桃)基地(2012—2014)、頭陀鎮龍王坑村桃園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2015—2017)、上垟鄉沈岙村筍竹兩用林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2017—2019)、上垟鄉湖濱村枇杷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和嶼頭鄉金廊村柑橘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2020—2022)等五家基地。上鄭鄉特色產業(金銀花、獼猴桃)基地是浙江省首批省級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也是黃巖區首家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目前正在運行之中的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有兩家,分別是上垟鄉湖濱村枇杷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和嶼頭鄉金廊村柑橘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近十年來,黃巖區慈善總會累計投入資金185.4萬元,幫助360余戶低保戶及低保邊緣戶增收甚至脫貧。
二、幫扶措施
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以當地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圍繞幫助低保戶及低保邊緣戶增收為中心,以慈善資金為助力,發展壯大基地實力,實現基地與農戶的“雙贏”局面。
1.土地流轉,獲得生產資料性收入。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基地發展壯大的前提。經過土地流轉,一是幫助農戶增加收入,每畝土地可獲得300元左右的補助收入;二是為基地走向集約型發展作了良好的奠基。經過土地流轉,嶼頭鄉金廊村柑橘基地從40畝地逐步擴大至80畝,再向120畝地邁進,為提高經濟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將扶貧農戶作為勞動力,獲得勞動性收入。當地農戶熟悉田間管理,如除草、施肥、剪枝、疏果、套袋等,雇傭他們增加了他們收入,也解決了基地的人工問題。如上鄭鄉特色產業基地每年有投入近3000多人工進行種植管理,使扶貧對象平均獲得1000多元的收入,實現了初步造血型收入。
3.建立生產資料補助制度,變被動扶貧為主動脫貧。基地通過免費提供苗木、無償提供農資、購買農資價格補助等形式,變一次性救助金為可創造持續性收益的生產資料,增強扶持戶主動投入,形成良性循環,發展可持續扶貧,從而實現從“他救”到“自救”的轉變。頭陀鎮龍王坑村桃園慈善造血型基地,根據實際情況,為條件相對成熟的農戶提供優質桃樹苗或肥料,減輕了扶貧對象前期的投入,進一步提高造血型收入含金量,保證了造血扶貧的可行性。
4.保證產品質量,打造品牌建設。基地不僅要從源頭保證產品質量,并實行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經營,還需要不遺余力地打造品牌,積極推動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頭陀鎮龍王坑村桃園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的桃樹,統一從山東、江蘇、奉化等地進行優質樹苗采購、栽培,保證了產品品種的獨家風味。上垟鄉沈岙村筍竹兩用林扶貧基地,竹筍的生長環境優越,被命名為“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橫霧牌”鮮竹筍還被省農業博覽會評為優質獎。上鄭鄉特色產業基地更是安排2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品牌建設和推廣。
5.創新產銷機制,提高基地的經濟效益。基地探索“互聯網+”思維開展農產品銷售,形成精準化的產銷對接模式,擴大銷售渠道,提高經濟效益。上垟鄉沈岙村筍竹兩用林扶貧基地,以筍竹專業合作社為依托,覆蓋鮮筍生產、營銷等各個環節,特別打開了線上銷售渠道,壯大了集體收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三、工作體會
1.基地選擇要精準。建設一個較為成熟的基地,要具備物與人。一是物,即要有當地獨特的資源,避免類同化。臺州市黃巖區上鄭鄉特色產業基地位于長潭水庫水源保護區山地,空氣清新,氣候常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總面積達1080余畝,主要種植金銀花、獼猴桃兩種經濟作物。上垟鄉沈岙村筍竹兩用林扶貧基地,是黃巖三大竹筍基地之一,也是黃巖區竹子現代示范區核心區,重點筍竹兩用林基地之一,有成片竹林3000多畝。二是人,即有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只有強有力當地領導班子,才能執行好基地發展農戶增收的重任。上垟鄉沈岙村筍竹兩用林扶貧基地建立筍竹兩用林質量提升工作小組,把筍竹兩用林基地建設列入村兩班子,工作的議事日程,由支部書記王俊昌擔任組長。上鄭鄉特色產業基地以上鄭鄉人民政府為領導班子,從土地流轉到農技、農資、金融等方面的,都給予了大力支持,扶貧效果明顯。徐金貴種植獼猴桃達11畝,同時在合作社負責種植技術指導,三年總收入超過10萬元,年增收3.3萬元。不但脫掉了貧困的帽子,而且在當地人群中,率先走入了致富行列。
2.扶貧平臺要壯大。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平臺,一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做大做強。上鄭鄉特色產業基地以黃巖溪金銀花合作社、溪源獼猴桃合作社和龍灣獼猴桃合作社等三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導的扶貧平臺;頭陀鎮龍王坑村桃園造血型扶貧基地以臺州市黃巖美綠果蔬專業合作社為主導的扶貧平臺;上垟鄉沈岙村筍竹兩用林扶貧基地以上垟鄉沈岙村經濟合作社為主導的扶貧平臺;二是加強對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主體的扶持。上鄭鄉特色產業基地培育以永安果蔬家庭農場為主導的農場經營體系,充分吸納農村閑置勞動力資源,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每年有超過310人通過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平臺就業上崗。
3.扶貧技能要提升。基地由于大多地處山區,經濟發展落后,大多數扶持戶受自身教育、種植經驗等方面的制約,缺乏相關生產技術,經營理念相對落后。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以專家授課、現場指導、書面自學等途徑,提升扶持戶生產經營技術,增強脫貧能力。同時,以“傳、幫、帶”的形式開展結對扶貧。優先掌握技術或者技術較好的農戶負責指導技術落后的農戶,實現生產技術指導全覆蓋。上垟鄉沈岙村筍竹兩用林扶貧基地不僅加大筍竹兩用林的配方施肥、病蟲防治、節水灌溉有機肥使用的推廣力度,還邀請區農林局戴云喜工程師到場技術指導、培訓、推廣標準化生產,建設精品竹園。
4.扶貧資源要整合。扶貧是一項系統性項目,很多部門或多或少地參與其中。這些扶貧資源要整合,優勢互補,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優勢。嶼頭鄉金廊村柑橘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臺州市煙草公司、黃巖煙草公司為結對幫扶單位,每年資助該基地建設。黃巖區慈善總會調研后,根據基地實際規模和需要,決定撥款資助該基地。
四、落實計劃
2021年,黃巖區慈善總會擬將慈善造血型扶貧基地改稱為慈善造血型特產基地繼續實施建設,計劃經過三年時間,再新建三個基地。
1.上鄭鄉美豐村千畝中藥材基地。美豐村海拔高度為350~800米,全村山場面積8000余畝,山形起伏跌宕,山上林木茂盛,土地肥沃,是各類中草藥材的生長之地。全村種植各種中藥材1000余畝,其中菜頭腎(土太子參)930余畝;三葉青100余畝;華重樓(七葉一枝花)15畝;雪里開等其他中藥材約10余畝。今年新種植土太子參523畝,三葉青23畝。全村現有家庭農場5家,種植農戶120余戶,為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的發展開拓新路,為振興鄉村經濟、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基礎。
2.上鄭鄉干坑村千畝甘筍基地。目前有1000畝原生態的苦筍林,甘筍,當地人稱苦竹筍,又名涼筍,具有極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食用藥用兩相宜。甘筍經過深加工,將形成黃巖溪“苦盡甘來”甘筍品牌,售價可以進一步提高。經過精心培育和管理,一畝甘筍林可以達到年產3000斤甘筍。項目的實施,更可有效解決干坑村21戶低收入農戶的就業問題和產業幫扶問題,從根本上幫助低收入農戶脫貧,壯大村集體經濟,還可以帶動沿路林帶產業開發。同時,竹林恢復生機后,還有利于持續改善長潭水庫的水質。
3.富山鄉決要村紅薯生產加工基地。決要村位于黃巖西部邊陲,毗鄰永嘉縣, 3個自然村,全村共1201人。耕地面積650畝,山林面積7000余畝,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氣候條件優越。人們因地制宜發展了高山蔬菜和高山精品水果,帶動山區經濟發展。“番薯肚肚”,即紅薯條,是富山當地的特色小吃。黃巖錦添家庭農場是一家紅薯生產加工基地。自2015年創立開始生產“番薯肚肚”。現年加工番薯能力上百萬斤,年產值達兩百多萬。目前,當地有40多位村民在這個基地實現了再就業,每人每月可領到2500~4000元的工資,實現了發展產業脫貧,精準脫貧到戶。
2021年,黃巖區慈善總會在繼續實施建設慈善特產基地的同時,開展慈善助工幫扶,實施助力“小橘燈”暖心工坊基礎設施建設。
“小橘燈”暖心工坊是考慮到西部鄉村留守老人比較多,存在低收入農戶現狀,利用村集體閑置房屋,對接東部企業,引進符合長潭水庫生態保護要求的來料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送項目到村、送崗位到戶、送技能到人,增加他們的勞務收入。如寧溪鎮嶺根村臺州希樂公司杯蓋組裝線;快樂村市下噴霧器的噴霧器綁帶及配件組裝;鎮內的各菜花梗加工點等;平田鄉小田村與北城明宇塑料企業的塑料制品組裝……
“小橘燈”暖心工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助工幫扶項目,具體幫扶措施內容為:工坊場所改造、交通運輸水電配套、工作平臺添置、工作環境改善、操作技能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