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川 宋云

漢字的背后,是我們中國人的表達方式。
《紅樓夢》里有“金陵十二釵”,每個人都有一首判詞,暗示了這個人的命運。
其中王熙鳳的判詞是: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這個“凡鳥”就是“鳳”字,是從該字的繁體“鳳”拆出來的,這里暗示王熙鳳有才華。三人木,“人”和“木”就是“休”字,講的是她最終的下場令人唏噓。
更廣為人知的,是泰山、西湖等名勝都有刻著“?二”的碑,我們文化里解讀為“風月無邊”,這是從漢字結構入手,表達了中國人的含蓄。
這種拆字的手法流傳到老百姓的故事里,則被用得更加嫻熟而神秘。
《后漢書·五行志》記載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據說他被滅之前城里流傳著一首歌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就是草字頭、“千”加一個“里”,“卓”是卜字頭、“日”加一個“十”,歌謠用拆字法隱喻董卓要完蛋了。
這個故事自然是編出來的,但這種類似的故事有人愿意編,有人愿意聽,有人愿意信,而且覺得有點意思,大概是因為我們諳熟和認同這種需要琢磨的文字表達形式。
(習其風摘自商務印書館《道不遠人:走進傳統文化》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