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輝 張夢

“嘭”的一聲巨響,一團黃色火光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底部噴出,緩沖發動機點火成功,返回艙穩穩降落在東風著陸場。
2021年9月17日,在太空出差3個月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終于回到地球家園。還未等搜救的直升機停穩,一個身著橘色搜救服的搜救隊員背起30公斤的裝具,往返回艙方向直奔,他就是新的開艙手馮毅。他也是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太空歸來看到的第一個地球人。
觀察艙門,按下平壓氣閥,用安全帶固定艙門,準備工作完成后,馮毅第一時間和艙內的航天員對話:“你們好,要開艙了,請注意一下!”“好的!”航天員話音落下,馮毅就握著開艙手柄以逆時針方向140度開艙。
隨著艙門緩緩推開,3名航天員終于又呼吸到了地球的空氣,第一眼就看到了等在艙門口的馮毅。這是馮毅第一次開艙。為了這一天,他等了4年。
什么是開艙手?顧名思義,開艙手就是飛船著陸后第一個上前把飛船艙門打開的人。
“不過,不能說開艙只是開門?!痹诤教焖丫阮I域,開艙絕對是個技術活兒,不僅要求全面掌握開艙技術,還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返回艙在返回地球過程中,與大氣發生摩擦,外殼產生高溫,導致艙內氣壓和艙外氣壓不平衡。開艙時,要用特殊工具精準地插入鎖孔,通過減壓閥平衡艙內外氣壓。如果泄壓太快,航天員身體一下子適應不了;泄壓太慢,會耽誤航天員出艙時間。對開艙手而言,技術能力和心理素質缺一不可。
這項工作在神舟十二號任務之前,一直由李濤負責,他曾完成11次神舟飛船返回艙開艙任務,被稱為“神舟開艙第一人”。
就在半個月前,馮毅得知自己將擔任神舟十二號返回任務的飛船開艙手,“這個崗位是我之前一直羨慕卻不敢想的,沒想到今天我真的站在了這里,非常激動”。
開艙手需要的不只是掌握開艙技術,還要具備應對返回艙降落在不同地域的綜合處置能力。此前,為了適應崗位需要,馮毅經歷了陸上、水上、空中搜救訓練。無論炎炎夏日,還是大雪紛飛,不管白天,還是黑夜,訓練場上總能看見他的身影。除了體能、理論等基礎訓練外,馮毅還要進行無人機操作、直升機索降及抗眩暈訓練等30多個課目訓練,全面錘煉各項搜救技能。
每次訓練,馮毅來得最早,走得最晚。正是憑借著這股拼勁兒、干勁兒,馮毅完成了開艙手崗位一系列項目的訓練和考核,成為少數考取潛水證的人之一,他還額外考取了無人機操作證、吊車駕駛證、裝載機平拖證等。
此次搜救任務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時隔五年再一次執行航天員返回搜救任務,也是首次在沙漠戈壁執行航天員返回搜救任務,33歲的馮毅心理壓力不小。
為了探討開艙門技巧,他和隊員們從艙門構造、平衡艙壓等方面入手,反復琢磨,針對高溫、低溫、晴天、雨天、水中、陸地等不同環境反復練習,“經常一個動作一天練習上千次,開艙手柄都練壞了四五把”。
馮毅說:“接航天員回家責任重大,既然組織信任我,我就必須完成好,不能有一絲閃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