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雯

我們常見的一種現象,是當截止時間快到時,時間的稀缺,會俘獲大腦的所有注意力,讓工作效率快速提高。所以有句話說:要讓一件事完成得很好,需要兩個條件:稍微超出能力的要求+不太夠的時間。每個到截止時間才趕完功課的同學,相信都對此有深刻體會。
在塞德希爾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莎菲爾合著的《稀缺》一書中,對這種現象做了大范圍的研究。而他倆在分析大量案例后得出的結論是:窮人永遠缺錢,忙人永遠缺時間。
這種死循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又該怎么破?美國一家醫院的案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圣約翰醫療中心是一家提供急診服務的醫院。每年,這里的32間手術室要進行多達3萬臺手術,因此所有手術室永遠被排得滿滿當當。
一旦出現需要緊急救治的患者,醫院就只能將之前安排好的手術推后,醫生有時凌晨兩點依然在做手術,員工也被長時間加班折磨得筋疲力盡,他們還經常為一臺兩小時的手術等待數小時。由此帶來的壓力和醫療事故,自然相應增加。
后來,醫院管理層請來了一位顧問,他提出的解決方案讓人大吃一驚:將原有手術室的其中一間留出來,專門處理緊急手術。一位醫生回憶起自己當時的反應:“我覺得這個人簡直瘋了!我們原有的手術室都不夠用,他還要拿走一間!”
但顧問的賬不是這樣算的:手術分“計劃內”和“計劃外”兩種。如果后者強行插隊,前者的效率就會大幅降低,由此帶來更多的加班成本、等待成本和醫療失誤。每臺計劃內手術,都被迫為計劃外的手術“還債”。而計劃外的手術是可以預測的(占每年總手術量的20%),所以當它們都被歸集到專門的手術室后,其他手術反而規律了。
結果證實了這個辦法有效:實行兩年后,圣約翰醫院的加班率下降了45%,接診率上升了11%,收入也實現了增長。
貧窮不但會限制我的想象,還會限制我的智商?
拋開時間稀缺,還有一樣估計是多數人都缺的:金錢。兩位作者對美國研究者達瑞爾·柯林斯等人在《Portfolios of the Poor》一書中,對南非、印度等地的窮人做過的研究和分析非常感興趣:為什么即使給窮人一筆錢,他們仍會重新陷入貧窮?為什么明明有機會改善經濟狀況,他們依然不愿采取措施?
《Portfolios of the Poor》中提到的“窮人拿到錢之后,往往會很快花掉,難以進行儲蓄和投資”也是普遍存在的。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突發用錢的情況,而手中的余錢根本沒法應對。
“你要是問他們,理財不重要嗎?他們會說,重要啊,但不緊急呀!眼下填飽一家人的肚子,買夠吃穿住用的東西,為突然來到的疾病和鄰居婚禮準備錢,才是我著急解決的。”
這種現象,其實在我們身邊常見。許多人一談戀愛就容易變笨,為什么?因為對于愛情極度關注,占據了心智的帶寬,所以專注力和理性就下降了。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公司越想賺錢,就越賺不到。因為他們的心思都在節省成本、尋找客源上,饑不擇食地拉了一堆爛活,也沒有心思規劃更宏大的戰略。而那些賺了錢的公司,往往一開始并沒有想著賺錢。他們的出發點可能只是如何服務別人,為別人創造價值。
互聯網上有句很出名的話:別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