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劇本殺正在俘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他們脫離乏味的現實,自由追逐著期待的一切:更精彩的人生,互動性更強的社群,看似更高的社會地位。直到密集“打本”后,一些人猛然發覺,這些或許只是一種幻覺。
宣泄情感,釋放壓力抑或是尋覓刺激,劇本殺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成為當下最潮流的娛樂方式。2020年年底,劇本殺實體店已達3萬家,增長率達150%,市場規模突破百億元。據《2021實體劇本殺消費洞察報告》,超過70%的玩家年齡在30歲以下,超四成用戶的消費頻次在一周一次及以上。
依靠提供給玩家大量的“個人化體驗”,劇本殺甚至引發央媒的關注,提出對行業進行監管。甚至,有媒體暗訪一些驚悚、血腥布景的劇本殺門店,指出不良劇本可能造成參與者產生心理問題。沉迷劇本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在游戲中拓展社交空間與交流,追逐超脫現實的體驗。
2021年3月第一次玩劇本殺后,張言言幾乎每周都會去“打本”。而“打本”的目的,27歲的她直言不諱:為了社交,為了認識男孩。
在北京,張言言幾乎全部生活都被工作占據。清晨6點40分,張言言起床洗漱,在站立都艱難的早高峰地鐵里換乘三趟地鐵去上班,回到家時往往將近晚上9點,每天通勤時間超過3小時。能遇見的同齡男性都是上下班路上同樣步履匆匆的年輕人,能有片刻交流的,都是公司里較為年長的同事。
張言言期待著能夠真正地、深層地與人建立聯結。對她來說,劇本殺是天然且真實的社交場域。超過3小時的游戲里,她與多名男性玩家面對面地互動,觀察著他們的言談舉止,衣著品位,邏輯能力,甚至透露出的價值觀。張言言偏好情感本,情感本為她和其他異性安排了一條又一條曲折浪漫的愛情線,在設置好的劇情里,言言體會著曖昧,與劇中人一次次地墜入愛河。
身為女性的張言言訴諸劇本殺提供的幻想性解決策略,來獲得某種情感補償。從3月到現在,她加了二十余個男性的微信,也收獲了一些以“我媽”“我CP”“我姐妹”相稱的朋友。與言言類似,另一位在朋友評價中“非常社恐”的24歲男生李楊然,同樣表示劇本殺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幫助他緩解了社交壓力。
以往的社交活動中,李楊然是傾聽者而非活躍氣氛的中心者,總是絞盡腦汁想自己該輸出什么內容,結果往往什么話都說不出。帶著對多人社交場合的抵觸和恐懼,2020年4月,李楊然第一次與拼場的陌生人玩《紅皇后的茶會》時,心里充滿抵觸和不安。很奇異地,拿到劇本,換上Lolita服裝的那一刻,他面對人群時常有的緊張和惴惴不安仿佛被撫平。需要講述的內容白紙黑字寫在劇本里,他再也不用擔心沒話講。發言時,眾人認真地傾聽著他的推理,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第一次盈滿李楊然的心臟。
此后,李楊然陸陸續續打了30多個本,頻繁時一周打6個本,每天下班后都去玩劇本殺。讓他沉迷的,除了唾手可得的互動,還有互動中包含著的“沖突”和“引戰”。在劇本殺中,現實世界的規范、法則和道德約束通通失效,玩家按照游戲的、快樂的原則安全宣泄著“沖突”和“矛盾”,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李楊然偏好深沉陰暗,心機縝密的反派角色,每每打完充斥著欺騙、算計、傷害和暴力的劇本,他郁悶壓抑的情緒總會一掃而空。
而這種情緒,在現實社會中是李楊然作為初入職場的小職員的常態。李楊然工作的小創業公司,在他看來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混亂,沒有獎勵卻總是懲罰,上級帶來的壓迫感強。只有在劇本殺里,他才得以變為一個完整的人。
也是在密集打本,試圖以積極的姿態逃避真實生活后,李楊然才發現,想象中的美好世界并沒有來臨。劇本殺非但沒有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游戲里的問題甚至開始在現實世界溢出,直至影響現實世界。
2021年3月,在和朋友玩一個陣營本時,對立陣營的朋友們拉著他進入小房間,祈求著他不要拆穿他和隊友。李楊然知道,如果做了這個決定,自己獲勝的概率會大大降低。但是面對朋友的眼神,他還是點頭應允。到現在,他已經記不清后來發生的故事情節,只記得朋友們的集體歡呼慶祝和一旁略顯尷尬的自己。
那是一種格格不入的情緒,懊悔,喪惱,失望,他內心知道,朋友們利用了自己不會當面拒絕他人的軟弱——用現實生活中他的性格特質在虛擬世界里打敗他。劇本殺本身有規則,但玩家可以自由地做出各種有創作力的操作。“為何要違背我的意愿強行讓我做選擇呢?”那一刻,原本在劇本殺里體會到的自由感開始崩塌,李楊然頭一次對劇本殺感到厭倦。隨著玩本數量的增加,曾經吸引他的一切似乎都在慢慢消散。
玩劇本殺6個月后,張言言依然沒有找到男朋友或任何男性朋友。游戲中的親密關系脆弱易碎,加了微信的好友短暫聊天幾天,在真實世界便又消失不見。“那些心動或者曖昧,很難延續到現實世界?!彼f。更重要的是,她發覺劇本殺里的愛情觀讓她不適。
“立體的女性角色非常少見,在多數本子里,女性角色還是一個依附男性、幫襯一樣的存在。”劇本殺寫作者周琨說。周琨解釋,從數量上看,多數本子設置為3男2女,有的本子甚至會出現4男2女的配置,女性在故事中常是被邊緣的角色。
此外,與女性相關的線索也以愛情線和三角關系為主,書寫女性間高貴友誼的本子是少數,女性角色在多數本子里只是用盡一生為愛謾罵。若涉及兇殺案,最常見的設置是死者傷害了她身邊的某個人,這個人通常是父親,或是愛人——她是為男性復仇。在越來越多女性獲悉父權社會制本質的當下,強調女性作為戀人、妻子和母親的男性附屬身份的劇本,很難不引起女玩家的反感。
像李楊然、張言言等對劇本殺有所反思的玩家仍是少數。但即使有所批判,誰又能拒絕劇本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