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學



摘 要:社會生活事件作為一個時政熱點,受到了百姓廣泛的關注和積極的參與,說明了“大事件”對學生也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如何將這種時政事件引入到美術課變成“接地氣”的教學課程,需要從核心素養的角度,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做必要的實踐嘗試和經驗積累。
關鍵詞:問題為導向 擺地攤 綜合探索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人的生存問題的課程,倡導注重個人在社會環境的建構中成長。筆者利用學生對時政熱點產生的生活情境優勢,以“問題為導向”探究式學習,設計了《擺地攤》綜合實踐課,在問題導向的牽引下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研究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美術學習研究走向深度(圖1)。
一、教學主題:緊貼“百姓生計”問題,接“生活”地氣
1.關注新聞“聚焦點” 感受地攤生活場景美
擺地攤需要哪些技能?擺地攤現實生存狀態如何?擺地攤賺不賺錢?這些問題對于大多學生仍然還是個“迷”,在生活中學生雖然或多或少接觸到擺地攤(圖2),但是沒有對這些信息進行過梳理和篩選,無法客觀真實地宏觀認識擺地攤,所以教師在問題引導中提示學生多了解不同媒體對擺地攤信息的報道,通過對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促使學生參與到主題的了解和學習中。簡報《擺地攤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擺攤的規范的重要性,通過簡潔的版面編排,提出了“文明擺攤”的口號,標題醒目、提示強烈。簡報《擺地攤上不上得了臺面?》對搜集到的文本材料,通過紅色的標線突出現實狀況,幫助人們了解和認識。簡報《特色擺地攤》系列既有對本地擺攤現狀的報道,也有對特色擺攤的亮點分析,還有對擺攤文化的思考和探討。簡報《擺地攤的方法流程》明確地傳授擺攤技巧和介紹擺攤的方法。簡報《中國歷史上的擺攤盛況》重新整理了學習材料中國古代宋朝《清明上河圖》中有關擺攤中的趣事。(圖3)
2.問卷調查“匯信息”? 找出地攤生活細節美
由于擺地攤所涉及的信息很多,不同的學生對于擺地攤都有不同的認識,為此教師設計了擺地攤問卷表,準確地定位學習的方向。設計問卷調查表(圖4)通過具體問題的設置,一方面體現讓學生覺得根據自己所學有信心進入生活角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體現在用哪些美術學科知識能夠更好地為社會發展做貢獻。兩個方面進一步明確了學生自身感受與社會變化的關系,符合學生樹立良好價值觀參與社會建設的目標愿望。辯論分析“優方案”列出地攤生活程序美。《“擺地攤”計劃書》計劃書中呈現了美術版面設計的美化效果,表達內容涉及到:交通工具、路線、所賣商品、籌備時間、銷售成本及利潤預算、廣告特色、標題口號等信息。(圖5)
二、教學過程:緊扣“深度學習”問題,接“素養”地氣
擺地攤作為綜合實踐課,目的是將學生從“旁觀者”變成“當事人”,從動機源頭上探討以問題為導向探究式美術學習可能性,通過教學主題設計,學生的思想觀念與社會議題產生“碰撞”,使得實踐探究和深度學習有機的結合“雙驅”發展效果。
1.深度挖掘素材,實施單元課程“促”素養
通過調研問卷數據反饋,發現擺地攤的議題中體現需要美術知識的方面涉及范圍較寬。為此教師就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問卷調查,將擺地攤涉及到的美術層面分成若干小課題,這樣知識點就可以“各個擊破”,達到有計劃、分步驟、有條理的整體效果。這種按單元分章節來完成擺地攤實踐課,既體現了整體統籌又突出了重難點劃分,充分體現美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具體性和實用性,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鍛煉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圖6)
2.深度推進探究,強化合作分工“重”素養
擺地攤的探究學習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在 收集素材、整理信息、探究內容的資源整合等方面,只有通過合作才能高效完成。實施過程中,需要以問題為導向、以探究為支點、促進評價方式的改變,做到讓學生可探究、能探究、愿探究、愛探究。以問題導向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探究的效率,通過問題的討論、修正、歸納,得學生對擺地攤的認知逐漸從了解到知道,情感從簡單到復雜,表達從淺顯到深刻。(圖7)學生以小組學習方式參與不同“擺地攤議題”的討論,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制作和展示“擺地攤簡報”探究成果(圖8)。
3.深度實踐表達,追求審美效果“練”素養
由于美術綜合實踐課注重實踐與審美結合,擺地攤更要看重美術表現結果的有效性,所以在學生實踐中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在問題引導下學生既可以合作也可以獨立完成,目的是練得巧、練得準、練得實。根據擺地攤的綜合實踐性強的特點,對學生評價指標(圖9)。
三、表達方法:緊鎖“美觀實用”問題,接“美感”地氣
1.商品擺放設計:精準表達“亮異彩”,凸顯形態美
地攤上擺放的物品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由于品種較多容易讓人眼花繚亂,所以在擺放之前要設計好位置,既不能單調平淡又不能雜亂無章。為了讓學生理解變化和統一的美感關系,教師引導學生對大型商場陳列柜、國際品牌的展示柜等案例進行分析。學習用品擺放設計圖繁而不亂、樸素嚴謹,美食擺放設計圖簡潔明快、簡潔分明,小禮品擺放設計圖琳瑯滿目、活潑生動趣味,花卉等物品擺放設計圖特色鮮明、生動誘人(作品介紹:圖10)。
2.廣告價格牌設計:精彩靚麗“吸眼球”,呈現裝飾美
擺地攤的廣告、價格牌是吸引顧客的重要 “門面”,需要必要的 “包裝”。充分利用美術字和圖案的變形夸張對版面形式進行裝飾和美化,廣告、價格牌呈現文字醒目、色彩協調、趣味鮮活的美感效果,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合肥老鄉雞等設計圖文并茂,版面格調統一、凸顯特色。合肥小龍蝦、水果等設計簡潔明快,整體效果溫馨雅致。(圖11)
3.地攤車設計:簡潔實用“呈特色”,彰顯設計美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為了能讓擺地攤給人深刻印象,即使簡易地攤車也需要裝飾和美化。為了設計與整體規劃達到統一協調的美感,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設計結果精彩紛呈,充分體現了就地取材、舊物利用、合理改造的地攤生活特色。設計作品自行車、三輪車簡易改造設計圖,利用廢舊汽車改造設計圖,利用手推式輪子車改造設計圖,專項特設計圖。(圖12)
四、展示表現:緊靠“多元綜合”問題,接“文化”地氣
1.展才藝、扮角色“秀”地攤文化
通過審美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除了商品的物美價廉,也要注重視覺“軟件”設計,視覺展示策略圖包括服裝、化妝、才藝等,所以為了達到審美統一協調的美感。學生分成小組展示,個小組匯報設計意圖,根據不同的地攤特色展示選擇在視覺上與攤位形象形成整體呼應。學生扮演戲曲人物,在文化攤位學生扮成五四青年形象(圖13),通過現場生生互動和評價,提出修改方案,進一步達到協調完整。
2.行禮數、侃方言“襯”地攤文化
雖然現代產品日新月異,擺地攤的物品也各不相同,但地攤已經深深地嵌入了地方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地方文化特色,學生將“軟性”的文化通過顯性化設計用到擺地攤里。學生在構思設計時就考慮到體現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有的將方言、待人接物的俗語行話設計成標語吸引顧客,有的通過特色設計成標志穿戴在身上,模擬討價還價,無不滲透著地方的理念和價值觀。學生在課堂上穿著大褂嘗試用合肥方言介紹地攤特色(圖14),使得視覺聽覺得到共鳴,對整個設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模擬現場的氣氛迅速調動起來。
3.觀現場、搞創作“展”地攤文化
由于影響擺地攤的因素較多,還有許多在課堂和模擬情境中不能完全得到實施,為了讓學生能夠有全面的發揮,教學中通過網絡、實地體驗考察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認識擺地攤。學生選擇了借助之前學習過的水墨的方式創作,有的寫生,有的對記錄描繪,畫面簡潔明快,由于水墨表達一氣呵成,突出藝術效果。(圖15)。
五、結語
雖然生活中擺攤相比較其它商業經濟“門檻低”,但是通過問題導向探究式擺地攤一課的學習美術課的單元學習,學生發現尋常生活發生的平常事與美的表達也有著緊密的關聯。促使每個同學進一步參與到對職業的認知、身份的認知、文化的認知的新思考中,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地融入生活,主動地用雙手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注:本文系2020年安徽省教育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編號:JK20054)“基于問題導向的初中美術探究性教學研究”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美] 卡爾·羅杰斯.論人的成長[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
[2]蔡立鋒.案例與活動雙驅下的翻轉課堂在中職數學的應用[J].浙江交通技師學院.交通職業教育,2019.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學 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