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宏

誠實之心、助人之心、孝悌之心,都可歸為簡單的“良心”。
“良心”二字,寥寥十幾筆,卻是一切優美人性的基準。它更是心底堅守的原則、底線,監督、矯正、捍衛著一個人的行為與理智。
學者許衡和幾個朋友走在荒郊野外,大家口渴難耐,紛紛摘路旁的梨子解渴,許衡卻堅決不吃。他告訴自己:“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他心里的“主”是什么?無非一種尺度、一種堅守、一條底線。
普通人選擇清白做人、老實做事,并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么高尚,而是因為做人的本心。
我所在小區內有家水果店,不僅價格實惠,結賬時老板還會把零頭抹去。如果顧客拿回家的水果切開是壞的、生的,水果店還會退換。有人勸他,差不多就行了,老這樣做,不是要賠本的嗎?店老板說:“大家是因為相信我,才上門買東西,讓顧客承擔損失,我心里不安。”
世間最寶貴的財富,莫過于心安。作家汪曾祺曾說:“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洗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無掛礙即心安。心安,便是你的良心安然。
當然,人心時常處于變化、變動之中,很容易為私欲所蒙蔽。有些人明知違背良心,卻依然選擇作惡,因為利害計算壓過了是非之心。
一位印第安人這樣說:“良心,在我身體里只不過是個小三角形的東西,每當我犯了什么錯,它就在里面亂碰亂撞,把我折磨得要命。如果我繼續犯錯,它撞得更兇,把幾個角都撞得面目全非時,也就不感覺痛了。”
有兩個成語道出了人心之“危”——利令智昏、喪心病狂。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有些人的良心,在面對聲色、勢利、誘惑圍獵時,會有可能喪失。那個穩坐心中的“三角形”,在一番圍剿之中,會慢慢坍塌。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很有名的雜文《恨恨而死》:“古來很有幾位恨恨而死的人物。我們應該趁他們活著的時候問他:諸公!……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覺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點悔么?四斤的擔,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他們如果細細地想,慢慢地悔了,這便很有些希望。”
為什么“悔了”便有希望?因為還有良心在,那個“三角形”會令他反省反思、自覺自律。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