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書春
四川閬中與山西平遙、云南麗江、安徽徽州并稱中國四大古城,它建城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目前保存的建筑格局依然是唐朝的規劃建制。多次入川,我竟未能一睹其“芳容”,成為心中的遺憾。這次,在決定去稻城亞丁的那一刻,我決心繞道探訪這座古城。
“風水”的秘密
假期不多,飛到成都,竟然沒買到當日去閬中的火車票,為了不浪費下午和晚上的時間,我臨時決定乘汽車前往。抵達閬中,下了汽車,我遇到一個從重慶前來觀光的老年自由行團隊,他們談價的技能高超,包車入古城,價格劃算,便加入其中。在車上,我受到邀請,與團隊住在一起。看了幾家旅館,都不太滿意,我提議入住古院民宿,體驗一下當地人的生活場景,得到大家的贊成。
安頓好住宿,出門沒幾步,我看見一群人圍著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門面搶購鍋盔,一打聽,原來都是當地人在購買。我一直認為,風味小吃,只有被當地人普遍認可,才是外來游客追尋的目標。所以,我加入搶購的人群,毫不猶豫地將各種風味的鍋盔都買來嘗嘗。嚼著新出爐香噴噴的閬中鍋盔,獨自徜徉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便有了恍若隔世的感覺。
天色漸漸暗淡下來,我看到一座破敗的古院落,覺得此處有看頭,便踏門而入。
“哎,同志,你干什么的?怎么跑到我家里來了?”
循著問話聲,黑幽幽的院落里走出一名老者。我應聲回復:“我看這座院落沒有重修的樣子,像貨真價實的古建筑,好奇,想仔細看看。”
“嚯!好眼力,這還真是一座原汁原味的清代早期的老房子,這院墻都沒重新修整過。想看閬中的老房子,跟我走。好多老房子,住家是不讓你進去的,我帶你轉轉。”
我隨著他走出院門,沒走幾步,又有一位看上去稍微年輕一點的老者在此等候。原來,他們是約好了飯后出門散步的老友。
迎著等候的老友,他爽朗地打著招呼:“這位朋友對咱古城還蠻有興致,剛才闖入我家,還認出了我的老宅是文物,有緣分,今天咱們帶著他一起轉轉。”
何其幸運,我誤闖誤撞,竟免費獲得兩名地導。巴蜀人家的爽快,立刻讓我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
他們的向導工作是從一個傳說開始的:聽說過唐朝著名風水大師袁天罡、李淳風的故事嗎?兩位大師曾從不同方向獨立勘查,卻分毫不差在同一個地點確定了唐高宗和女皇武則天的墓地。閬中正是唐太宗年間西南發現龍脈、影響李氏政局安危、朝廷滅武姓事件的策源地。
“太宗派風水大師袁天罡、李淳風查探后,發現閬中天然形成葬穴的風水寶地,龍氣聚集。明天,你可以去看看風水館,里面有一個閬中城的沙盤,城北,有大小盤龍山,正是龍脈所在;城東、南、西三面皆環水,被嘉陵江裹圍著;水外,東、南、西方各有一座山。可謂北有靠,南有罩,左青龍,右白虎,環水吸收日月精華,圍聚文、財、運、氣。”兩位老者將傳說講得活靈活現。
自唐朝以來,閬中被譽為天下風水第一城。那兩個圈定女皇千年之地的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晚年均選擇在此地生活,死后葬于閬中。
我曾經參觀過唐朝的乾陵,回憶起讀過的介紹乾陵的文章,此刻,在老者的交談中,似乎對風水的玄奧有所參悟。
多面古城與張飛
兩位老者為了讓我全面了解古城建筑,先是把我引到古城中心——中天樓。城內所有街巷都以中天樓為核心,兩條十字大街為主干道,交會于中天樓,其余街巷聯通十字大街,層層展開,猶如棋盤。街巷兩側遍布民居,四合院、品字形院落居多,房屋大多是單檐起脊,青瓦粉墻,脊、檐、門、窗雕花精美,形成了明清建筑風格。穿街過巷,張家小院、李家大院、蒲氏宅第、秦家大院、杜家客棧……一個個古院落,在老者口中娓娓道來。
除了古院落,兩位老者為了展示閬中文化多彩的一面,還引領我參觀了號稱西南地區最大的基督教堂和清真寺。
只是因為天晚,圣約翰教堂大門已經關閉,只能隔著鐵柵欄,在遠處一覽那座歷經百年滄桑的哥特式老建筑。據老者介紹,那里埋葬著教堂的修建者。
閬中的清真寺在全國也是有名的,曾經是伊斯蘭教協會命名的百座清真寺古建筑之一,遺憾的是老寺建筑在汶川地震中損毀嚴重,現在看到的是一座仿造建筑。巧的是,我們到達清真寺時,正有一家穆斯林在清真寺操辦喪事,我本不想打攪逝者及家人,但在兩位老者與逝者家屬的主動溝通下,我得以進入參觀。
第二天起了個大早,趕往當地最著名的早點鋪南街牛肉面館,面館人滿為患,但大家都耐心排隊。面端上來了,可口的味道,讓我覺得不枉此行。
古城里,石板鋪成的街道平順、整潔、干凈,游客不多不少,剛剛好。
張飛廟桓侯祠里的張飛顛覆了我的認知。白面書生、文質彬彬、能文能武、書畫大家,這些名頭怎么能和小說中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臉如黑炭、聲若巨雷的猛張飛扯到一起呢?閬中遺存下來的張飛遺跡,有史有記有物的證明,張飛能寫詩、會畫畫,還是三國時期“八分書體”書法的代表人物。他慈眉善目、耳長唇厚、沒有胡須,執政閬中七年,留下了“虎臣良牧”的美譽。根據古代謚法解讀,張飛死后所獲得的謚號“桓侯”的“桓”字是指“辟土遠服、克敬勤民”,也蓋棺定論了他一生:武能上馬帶兵,開疆辟土,威服四方;文能提筆安民,政通人和,安邦治國。我好奇的是,張飛死于頭身分離的傳說,其頭顱真的葬在云陽?閬中桓侯祠那巨大的墳塋中有沒有掩埋其身?
科舉文化的前世今生
一陣銅鑼聲,打破了閬中古城的寧靜,貢院開考了。跟隨眾秀才跨過“龍門”,來到“至公堂”。聽考官唱名、宣讀考場紀律,觀考生被搜身、參拜考官、入號房、開卷、答卷……場景再現,把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流程展現得淋漓盡致。我認為,曾經參加過現代高考的游客,可能都會被閬中貢院這個國內僅存、在原建筑基礎上恢復起來的古代“鄉試”考場打動。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人才的選拔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課題,科舉選士被稱為古代中國為世界貢獻的第五大發明,如今一年一度的高考以及圍繞高考產生的教育問題,仍舊是民生焦點。寒門若無考,何以換門庭?閬中貢院展示的宣傳旌旗“為國求賢”“擇優取士”“遵守場規”“嚴禁裹夾”“嚴懲槍替”“依次搜檢”,無不演繹了應試文化的前世今生。
作為科舉的“考棚”,早已在1905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百年滄桑,貢院古建筑得已完整地保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閬中科舉文化的影響。在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共產生文、武狀元823名,閬中這座小城就出過4位狀元、116位進士和400位舉人。先祖的榮耀、家族的傳承、對鄉試考棚的尊敬,都被濃縮在對古老建筑物的保護上。
或許,這就是閬中古城風貌依然完整的原因吧!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