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鵬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碧K軾對月獨酌,思接千古,對神話中的天上宮闕心向往之。
天上宮闕源于神話,那么神話源于何處?上古時期,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很不發達,對自然界中的種種現象,人類無法科學地解釋,于是發揮無窮的想象力,創造了大量的神話故事。隨著科學素養的提高,現代人對神話的興趣逐漸降低。但是,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一些廣為流傳的神話或許有現實基礎,可以通過科學假說情景再現,或者通過考古發掘得到證明。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傳說在堯帝時代,東海扶桑樹上有十個太陽,它們任性頑皮,不遵守一天一個、輪流升空的約定,同時升到了天上,結果人間酷熱,大地干旱,禾苗枯焦,饑民遍野。堯派后羿彎弓搭箭,太陽被射下九個,只留下一個,萬物又恢復了生機。
近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一位華裔教授認為,“后羿射日”這個神話故事或許能夠表明,遠古時期的人們目睹了彗星撞擊地球的場景。
一顆彗星被地球的引力吸引,它質地松軟,主要由水、氨、甲烷和塵埃微粒組成。在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后,彗星分裂為九塊,它們在和地球大氣摩擦的過程中,發出了耀眼的光芒,看上去如同九個太陽。原始部落的人們看到天上多了九個“太陽”,驚恐萬分。在部落首領的指揮下,神射手彎弓搭箭,向它們射去。不久,它們就從天空墜落,天上只剩下一個太陽。這些彗星碎塊并沒有完全燃燒,而是撞擊到地面上,因為其質地松軟,所以撞擊點沒有留下明顯的隕石坑,而是一片焦黑,看起來就像是太陽炙烤所致,這就是《山海經》中描繪的“羿射九日,落為沃焦”的場景。人們感激部落首領和神射手拯救了萬物生靈,認為這是神靈庇佑的結果。這個事情口口相傳,添加了許多神話的成分,最終演變成“后羿射日”的故事。
后羿解決的是高溫和干旱問題,而大禹面對的難題是如何疏導滔滔洪水。
傳說在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兩人先后受命于堯、舜二帝,帶領民眾治水。鯀用可以無限膨脹的“息壤”堵水失敗,禹汲取教訓,治理洪水時變堵為疏,他曾變身為一頭大熊,掀開堵住河道的大山。禹公而忘私,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完成治水大業?!安粻柮駷轸~,大哉禹之績?!毕让褓濏炈墓I與品德,尊稱他為“大禹”。
拋卻傳奇的成分,“大禹治水”的故事并非空穴來風。我國科學家對新疆博斯騰湖盤星藻沉積狀況開展了研究,結果表明,四千年前,這里曾經發生過氣溫異常升高的情況,這個時間和傳說中“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的時間大致相同。彼時中國西部地區溫度升高,或許導致了高山積雪融化,黃河水量充沛。
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地處黃河上游。1999年,考古學家在此發現了一處先民居住的遺址。考古現場顯示,許多先民由于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而同時遇難。2007年,考古學家在位于青海省循化縣境內的積石峽發現了上古時期潰決洪水留下的沉積物。碳14年代測定結果表明,這兩處遺址的年代相同,均為距今約三千九百年。
專家據此推測,當時發生了一場地震,導致黃河周邊出現了堰塞湖,黃河水越積越多,積累到數百億立方米之后,堰塞湖潰堤,河水夾雜著泥石鋪天蓋地呼嘯而至,喇家村的先民遭受了滅頂之災。如此大規模的洪水并未就此止步,它肆意奔涌,淹沒了黃河中游的大片土地,這些或許可以作為“大禹治水”的佐證。
神話脫胎于現實生活,如今來看,這不僅僅是文學理論。好奇是人類的天性,“上下求索”大自然的不僅有科學家,還有遠古時代的先民,他們觀察、探索自然,充滿了想象力,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解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