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生輝

在古裝劇中,常常可見女子腰間的裙擺兩側掛有一串形似玉佩的飾品。當她們行走時帶動裙擺搖曳,佩飾隨之相互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明代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寫到這種佩飾:“以玉作佩系之,行步聲璆然,曰禁步。”
“以玉作佩系之”一言,詮釋了禁步由玉佩傳承而來的淵源。古人對玉鐘情,認為其色澤代表仁慈,質地隱喻智慧,圓滑的棱角代表公正,敲擊時清脆的聲響象征君子高尚的品德。
禁步的歷史,可以說是沿襲了玉佩的發展史。在禮制森嚴的周朝時期,玉石被串連起來,用以嚴格劃分等級和地位。在西周晚期的大型墓葬中,出土過用青玉、玉璜、瑪瑙珠、綠松石等串聯起來的佩飾文物,被稱為組玉佩。這種組玉佩用以“節步”的功能早在《禮記·玉藻》中便有記載:“聽己佩鳴,使玉聲與行步相中適。”
然而,從周朝到明代,組玉佩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材質從單一的璜珠相連到珩、瑀、琚、沖牙等相接;佩戴位置也有明顯的變化,商周時常佩戴在頸部,后常掛于腰間,此外,它不再被單一地佩戴于身體中央,而是兩串分別佩于腰部兩側。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功能也隨之加強。古時的首飾大多以形狀、佩戴位置命名,如“耳玦”“掩鬢”“指甲套”等,但禁步卻與眾不同,它名稱的出現源于逐漸增強的功能性——制約行步速度與行步聲音。
《禮記》中寫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禁步的功能既與封建禮教制度息息相關,從中也可見古人對于音律的重視。佩戴禁步行走時,身體略微前傾,后退時略微后仰,使玉、石、珠碰撞發出具有音階美、韻律美的音調,且與《采齊》《肆夏》的樂節相呼應,可體現君子美德。
禁步的佩戴者不分男女,雖然有學者認為,用禁步來壓裙、約束步伐對于女性來說有人身禁錮的含義,但它還意味著古代女性對聽覺形象的一種追求。她們不僅可從視覺(容貌、身材、服飾)、嗅覺(氣味)上塑造美,還可通過禁步,從聽覺上傳達自身的優雅。《紅樓夢》中寫有寶玉夢仙姑一回:“仙袂乍飄兮,聞麝蘭之馥郁;荷衣欲動兮,聽環佩之鏗鏘。”哪怕未見仙子容貌和身形,只聞見芬芳,再聽見琳瑯之聲,其曼妙風姿便悄然浮現在腦海。
加之到了明清時期,禁步的材質更加多樣,玉質的、珠子的、金銀的、鑲有寶石的……經過彩色絲線穿合,系在女子腰間,整體下墜呈長條流蘇狀,隨裙搖曳,步步清脆,撥人心弦。
禁步,雖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產物,束縛了多少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自由,但也體現了古代女性追求美的別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