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者

上海,這座永遠不缺焦點的國際大都市,無數人心向往之,人們愛慕它的繁華璀璨,也被它厚重獨特的歷史文化深深吸引。漫步在素有“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美譽的新華路,一段段往事傳奇,勾勒出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新華路位于上海市長寧區,東起淮海西路,西至凱旋路,全長2434米。它修筑于1925年,曾名為安和寺路、察哈爾路和法華路,歷經動蕩歲月,最終改為新華路。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上海,下飛機后到達的第一站便是新華路。在那個年代,凡有外國元首抵滬,儀仗車就會引著貴賓車輛駛過新華路的林蔭大道,所以這條路也被稱為“國賓道”。
漫步其間,街道兩旁是高大茂密的梧桐樹,陽光透過樹葉稀疏灑下,綠蔭掩映中,一幢幢花園住宅深藏在弄堂內,別有一番情致,新華路也因此獲得了“上海閨秀”這一美名。
新華路上的211弄和329弄,頗有名氣。長長的弄堂里坐落著幾十幢充滿異國風情的花園住宅,有英國、美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等式樣,造型別致,簡直就是一個萬國建筑群。這些住宅大都修建于20世紀20年代,由大名鼎鼎的匈牙利建筑大師鄔達克規劃設計,入住的又多是外籍僑民,久而久之便有了“外國弄堂”之稱。
弄堂里有幢名叫“蛋糕”的房子是鄔達克最得意的作品之一。這是一幢雙層圓形花園別墅,藍色的屋頂宛如童話一般,底層中央客廳有一座大理石鋪砌的歐式噴水小池,外圈為硬木帶紋地板并用玻璃磚隔斷。整座建筑新穎奇特,裝修豪華,曾為西班牙公使官邸,后被曾任同濟大學校長的著名民主人士周均時購得。周先生因主張和平而入獄,于1949年殉難于重慶白公館。如今,這幢房子屬于周均時的女兒所有。
與外國弄堂中各式各樣的花園洋房不同,新華路200號是一座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筑。整座建筑共三層,重檐大屋頂,屋面覆蓋著紅色琉璃筒瓦,灰白的墻壁,顯得沉穩而莊重。室內大多為中國傳統裝修,最具特色的是底層大廳精雕的門框和三樓柚木制作的藻井天花,十分氣派。這棟房屋修建于20世紀30年代,原是一所寺廟的舊址。解放后,這里曾借給空軍四五五醫院使用,后為上海辭書出版社和上海漢語大辭典編輯部所用。盡管歷經滄桑,老房子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時光留下的印跡足以令人動容。
初秋的新華路上,梧桐樹葉已經開始泛黃,樹影投射在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建筑上,優雅而夢幻,讓人忘卻了昔日的車水馬龍,只感受得到流光不負歲月的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