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心


坐落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是我國著名的革命圣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是對大別山最形象的描述。
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新中國成立,22年間,革命的旗幟始終飄揚在這片紅色大地上,激勵著無數愛國志士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在這方人杰地靈的土地上,孕育出國家代主席董必武、國家主席李先念、開國大將王樹聲、開國上將韓先楚和許世友、國防部長秦基偉等400余位領導人和將領。
這里,是名副其實的紅軍搖籃、將軍故鄉。從合肥進入大別山,一路經過六安、安慶,其間留存著幾十處革命遺址,它們如實記錄著昔日先烈們在大別山高舉旗幟,為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拋灑熱血的英雄事跡。
據統計,在革命戰爭時期,大別山有200多萬人民投身革命,近100萬人為國捐軀。時至今日,在大別山革命老區,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見到這句話時,就仿佛聽到了革命的旋律在耳邊回響,那是先輩們在山河破碎之際,用血和淚譜寫的英雄壯歌。
大別山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非凡意義,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27年4月12日,在國共合作共同對抗北洋軍閥的北伐戰爭取得關鍵性勝利后,蔣介石為了竊取革命的勝利果實,勾結日美帝國主義,大肆屠殺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為了粉碎蔣介石的陰謀,我黨作出決定,要在群眾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據地。
大別山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西望武漢,東守南京。當時武漢是中華民國的臨時首都,南京是蔣介石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的首都,戰略價值不言而喻。只要能夠在大別山成功建立革命根據地,就相當于在敵人心臟處插上了一把尖刀。
1927年11月13日,在中共湖北省委領導下,3萬多飽受官吏及土豪劣紳壓迫的農民群眾揭竿而起,他們手持鐮刀、鋤頭、魚叉等普通工具,從七里坪出發,向黃安城發起進攻。14日凌晨,攻城隊伍從城西北攀梯而上,一舉攻克了黃安城,成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當地著名書法家吳蘭陔先生十分欣喜,即興寫下一副對聯:“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克復黃安城,試看碧云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
這幅對聯中的“紅軍”二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人用該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紅軍的勢力在這片區域迅速擴大,1930年春,中共將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覆蓋了三省30余個縣市、350萬人,主力紅軍更是達到4.5萬余人,是當時僅次于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在湖北省紅安縣(建國后黃安城更名為紅安縣)七里坪鎮西門外的河灘上,屹立著一座高約16米的紀念碑,碑的正面,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碑銘清晰可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
紀念碑附近有一條古樸的街道,街道兩旁是充滿時代感的磚瓦房屋,一眼望去,便能通過它們感受到革命戰爭時代遺留的痕跡。當年,就是在這個小縣城里,走出了14萬英烈,他們懷揣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犧牲在了奮斗的最前線。
在大別山地區,像紅安這樣的縣城還有很多,幾乎每一個地方都建有烈士陵園。例如,當時人口不足10萬人的河南省新縣,就有5.5萬人犧牲在了救國救民的道路之上。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英雄不分年齡、性別,大別山絕大多數居民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英雄故事數不勝數,有一位叫做周家姆的農村婦女,其舍子救紅軍的故事,每每想起就讓人感動不已。
1928年5月的某天傍晚,王樹聲(后來的開國大將)被國民黨反動派追殺,一路追到了湖北省麻城順河鎮的西張店村。眼看敵人越來越近,危難關頭,他遇到了周家姆,周家姆立即把他拉進家里藏了起來。敵人搜索不到王樹聲的蹤跡,就開始威脅村民:“如果你們敢私藏紅軍,我們就要血洗西張店!”周家姆擔心國民黨真的屠殺村民,便讓自己的大兒子換上王樹聲的衣服,偽裝成王樹聲的形象,并把他交給了國民黨反動派。就這樣,這位偉大的母親用自己孩子的性命挽救了王樹聲和全村人的性命。后來,為了支援革命,這位英雄母親又相繼將自己另外三個兒子送進了紅軍隊伍。
回望歷史,正是因為無數人甘于奉獻、勇于犧牲,才有了今天安定的生活。
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如同它的名字一樣,這是一個聽到就令人感到安心的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六安市金寨縣時,曾深情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這樣的評價不可謂不高。的確,在六安這片紅色大地上,先后涌現出12支紅軍隊伍,10萬英雄兒女,59位開國將軍,這里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